轉載 資本論入門 資本主義的分配過程

作者 獨立工會

2.機器的價值向產品的轉移

由協作和分工產生的生產力,不費資本分文。這是社會勞動的自然力。用於生產過程的自然力,如蒸汽、水等等,也不費分文。可是,正象人呼吸需要肺一樣,人要在生產上消費自然力,就需要一種“人的手的創造物”。要利用水的動力,就要有水車,要利用蒸汽的壓力,就要有蒸汽機。利用自然力是如此,利用科學也是如此。電流作用範圍內的磁針偏離規律,或電流繞鐵通過而使鐵磁化的規律一經發現,就不費分文了。

大工業把巨大的自然力和自然科學並入生產過程,必然大大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點是一目了然的。但是生產力的這種提高並不是靠在另一地方增加勞動消耗換來的,這一點卻絕不是同樣一目了然的。象不變資本的任何其他組成部分一樣,機器不創造價值,但它把自身的價值轉移到它所生產的產品上。就機器具有價值,從而把價值轉給產品來說,它是產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機器不是使產品變便宜,而是使產品隨著機器的價值相應地變貴。很明顯,機器和發達的機器體系這種大工業特有的勞動資料,在價值上比手工業生產和工場手工業生產的勞動資料增大得無可比擬。

機器的生產範圍比工具的生產範圍廣闊無比。如果我們不算機器和工具二者每天的平均費用,即不算由於它們每天的平均損耗和機油、煤炭等輔助材料的消費而加到產品上的那個價值組成部分,那末,它們的作用是不需要代價的,同未經人類加工就已經存在的自然力完全一樣。機器的生產作用範圍越是比工具大,它的無償服務的範圍也就越是比工具大。只是在大工業中,人才學會讓自己過去的、已經物化的勞動的產品大規模地、象自然力那樣無償地發生作用。

機器的生產率是由它代替人類勞動力的程度來衡量的。

即使機器的所值和它所代替的勞動力的所值相等,物化在機器本身中的勞動,總是比它所代替的活勞動少得多。

使用機器的界限就在於:生產機器所費的勞動要少於使用機器所代替的勞動。可是對資本說來,這個界限表現得更為狹窄。由於資本支付的不是所使用的勞動,而是所使用的勞動力的價值,因此,對資本說來,只有在機器的價值和它所代替的勞動力的價值之間存在差額的情況下,才會使用機器。

第四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3.機器生產對工人的直接影響

大工業的起點是勞動資料的革命,而經過變革的勞動資料,在工廠的有組織的機器體系中獲得了最發達的形式。

(a)資本對補充勞動力的占有。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就機器使肌肉力成為多余的東西來說,機器成了一種使用沒有肌肉力或身體發育不成熟而四肢比較靈活的工人的手段。

機器引起的勞動力買者和賣者之間的法權關系的革命,使全部交易本身失去了自由人之間的契約的外表,這就為後來英國議會提供了國家幹涉工廠事務的法律上的根據。

把未成年人變成單純製造剩余價值的機器,就人為地造成了智力的荒廢,——這和自然的無知完全不同,後者把智力閑置起來,並沒有損害它的發展能力、它的自然肥力,——這種智力的荒廢甚至使英國議會最後不得不宣布,在一切受工廠法約束的工業中,受初等教育是“在生產上”使用14歲以下兒童的法定條件。

(b)工作日的延長

在機器上,勞動資料的運動和活動離開工人而獨立了。勞動資料本身成為一種工業上的永動機,如果它不是在自己的助手——人的身上遇到一定的自然界限,即人的身體的虛弱和人的意誌,它就會不停頓地進行生產。因此,勞動資料作為資本——而且作為資本,自動機在資本家身上獲得了意識和意誌——就具有一種欲望,力圖把有反抗性但又有伸縮性的人的自然界限的反抗壓到最低限度。

機生產的發展使資本中越來越大的組成部分固定在這樣一種形式上,在這種形式上,一方面資本可以不斷地增殖,另一方面,一旦資本同活勞動的接觸被中斷,它就會喪失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

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一方面創造了無限度地延長工作日的新的強大動機,並且使勞動方式本身和社會勞動體的性質發生這樣的變革,以致打破對這種趨勢的抵抗,另一方面,部分地由於使資本過去無法染指的那些工人階層受資本的支配,部分地由於使那些被機器排擠的工人失業,製造了過剩的勞動人口,這些人不得不聽命於資本強加給他們的規律。

(c)勞動的強化

自從剩余價值的生產永遠不能通過延長工作日來增加以來,資本就竭盡全力一心一意加快發展機器體系來生產相對剩余價值。同時,相對剩余價值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

這種壓縮在一定時間內的較大量的勞動,現在是算作較大的勞動量,而實際上也是如此。現在,計量勞動時間的,除了它的“外延量”以外,還有它的密度。

工作日縮短的第一個結果,是由一個顯而易見的規律引起的,即勞動力的活動能力同它的活動時間成反比。

工廠法的實行令人信服地證明,單單縮短工作日,就驚人地增加了勞動的規則性、劃一性、秩序性、連續性和效能。

毫無疑問,當法律使資本永遠不能延長工作日時,資本就力圖不斷提高勞動強度來補償,並且把機器的每一改進變成加緊吮吸勞動力的手段,資本的這種趨勢很快又必定達到一個轉折點,使勞動時間不可避免地再一次縮短。

第四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4.工 廠

年輕人很快就可以學會使用機器,因此也就沒有必要專門培養一種特殊的工人成為機器工人。在工廠裏,單純的下手幹的活一方面可以用機起來代替,另一方面由於這種活十分簡單,從事這種苦役的人員可以迅速地經常地更換。

機器勞動極度地損害了神經系統,同時它又壓抑肌肉的多方面運動,侵吞身體和精神上的一切自由活動。甚至減輕勞動也成了折磨人的手段,因為機器不是使工人擺脫勞動,而是使工人的勞動毫無內容。

生產過程的智力同體力勞動相分離,智力變成資本支配勞動的權力,是在以機器為基礎的大工業中完成的。變得空虛了的單個機器工人的局部技巧,在科學面前,在巨大的自然力面前,在社會的群眾性勞動面前,作為微不足道的附屬品而消失了;科學、巨大的自然力、社會的群眾性勞動都體現在機器體系中,並同機器體系一道構成“主人”的權力。

5.工人和機器之間的鬥爭

工人要學會把機器和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區別開來,從而學會把自己的攻擊從物質生產資料本身轉向物質生產資料的社會使用形式,是需要時間和經驗的。

勞動資料一作為機器出現,立刻就成了工人本身的競爭者。通過機器進行的資本的自行增殖,同生存條件被機器破壞的工人的人數成正比。

一旦工具由機起來操縱,勞動力的交換價值就隨同它的使用價值一起消失。工人就象停止流通的紙幣一樣賣不出去。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就這樣被機器變成了過剩的人口,也就是不再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所直接需要的人口,這些人一部分在舊的手工業和工場手工業生產反對機器生產的力量懸殊的鬥爭中毀滅,另一部分則湧向所有比較容易進去的工業部門,充斥勞動市場,從而使勞動力的價格降低到它的價值以下。

6.關於被機器排擠的工人會得到補償的理論

一切事情全看你怎麽說。真是:好話能遮醜。

機器把他們從購買手段中“遊離”出來,於是就把他們從買者變成非買者。因此對這些商品的需求減少了。如此而已。如果這種減少了的需求沒有其他方面的增加了的需求來補償,商品的市場價格就會下降。如果這種情況延續的時間較長而且範圍較廣,生產這些商品所雇用的工人就會被解雇。機器不僅在采用它的生產部門,而且還在沒有采用它的生產部門把工人拋向街頭。

他們的前途也是多麽渺茫!這些因為分工而變得畸形的窮人,離開他們原來的勞動範圍就不值錢了,只能在少數低級的、因而始終是人員充斥和工資微薄的勞動部門去找出路。

這些矛盾和對抗不是從機器本身產生的,而是從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產生的!因為機器就其本身來說縮短勞動時間,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延長工作日;因為機器本身減輕勞動,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提高勞動強度;因為機器本身是人對自然力的勝利,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人受自然力奴役;因為機器本身增加生產者的財富,而它的資本主義應用使生產者變成需要救濟的貧民,如此等等,所以資產階級經濟學家就簡單地宣稱,對機器本身的考察確切地證明,所有這些顯而易見的矛盾都不過是平凡現實的假象,而就這些矛盾本身來說,因而從理論上來說,都是根本不存在的。於是,他們就用不著再動腦筋了,並且還指責他們的反對者愚蠢,說這些人不是反對機器的資本主義應用,而是反對機器本身。

這些社會階層的財富的日益增加和生產必要生活資料所需要的工人人數的不斷相對減少,一方面產生出新的奢侈要求,另一方面又產生出滿足這些要求的新手段。社會產品中有較大的部分變成剩余產品,而剩余產品中又有較大的部分以精致和多樣的形式再生產出來和消費掉。換句話說,奢侈品的生產在增長。(恩格斯說:正是這些生產奢侈品的工人大部分處於悲慘的境地。)第四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7.工人隨機器生產的發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紡織業的危機機器剛剛為自己奪取活動範圍的這個初創時期,由於借助機器生產出異常高的利潤而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些利潤本身不僅形成加速積累的源泉,而且把不斷新生的並正在尋找新的投資場所的很大一部分社會追加資本吸引到有利的生產領域。突飛猛進的初創時期的這種特殊利益,不斷地在新采用機器的生產部門重現。但是,一旦工廠製度達到一定的廣度和一定的成熟程度,特別是一旦它自己的技術基礎即機器本身也用機起來生產,一旦煤和鐵的采掘、金屬加工以及交通運輸業都發生革命,總之,一旦與大工業相適應的一般生產條件形成起來,這種生產方式就獲得一種彈力,一種突然地跳躍式地擴展的能力,只有原料和銷售市場才是它的限製。一方面,機器直接引起原料的增加,例如軋棉機使棉花生產增加。另一方面,機器產品的便宜和交通運輸業的變革是奪取國外市場的武器。機器生產摧毀國外市場的手工業產品,迫使這些市場變成它的原料產地。例如東印度就被迫為大不列顛生產棉花、羊毛、大麻、黃麻、靛藍等。大工業國工人的不斷“過剩”,大大促進了國外移民和把外國變成殖民地,變成宗主國的原料產地,例如澳大利亞就變成了羊毛產地。一種和機器生產中心相適應的新的國際分工產生了,它使地球的一部分成為主要從事農業的生產地區,以服務於另一部分主要從事工業的生產地區。這種革命是同農業中的各種變革聯系在一起的,關於這些變革。

工廠製度的巨大的跳躍式的擴展能力和它對世界市場的依賴,必然造成熱病似的生產,並隨之造成市場商品充斥,而當市場收縮時,就出現癱瘓狀態。工業的生命按照中常活躍、繁榮、生產過剩、危機、停滯這幾個時期的順序而不斷地轉換。由於工業循環的這種周期變換,機器生產使工人在就業上並從而在生活上遭遇的無保障和不穩定狀態,已成為正常的現象。

8.大工業所引起的工場手工業、手工業和家庭勞動的革命如果一臺單個的工作機代替了協作或工場手工業,那末,工作機本身又可以成為手工業生產的基礎。但是,手工業生產在機器基礎上的再現只是向工廠生產的過渡,只要機械動力(蒸汽或水)代替人的肌肉來推動機器,工廠生產通常就會出現。

機器生產的原則是把生產過程分解為各個組成階段,並且應用力學、化學等等,總之就是應用自然科學來解決由此產生的問題。這個原則到處都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機器時而擠進工場手工業的這個局部過程,時而又擠進那個局部過程。這樣一來,從舊的分工中產生的工場手工業組織的堅固結晶就逐漸溶解,並不斷發生變化。此外,總體工人即結合工人的構成也發生了根本的變革。

資本除了把工廠工人、手工工場工人和手工業工人大規模地集中在一起,並直接指揮他們,它還通過許多無形的線調動著另一支散居在大城市和農村的家庭工人大軍。

這種自發進行的工業革命,一方面要求采用更多的機器,並用蒸汽代替肌肉充當動力。另一方面,為了從空間上奪回在時間上失去的東西,就要擴充共同使用的生產資料如爐子、廠房等等,一句話,要使生產資料在更大程度上集中起來,並與此相適應,使工人在更大程度上結集起來。

第四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產生

第十三章 機器和大工業

9.工廠法(衛生條款和教育條款)。它在英國的普遍實行工廠法的製定,是社會對其生產過程自發形式的第一次有意識、有計劃的反作用。正如我們講過的,它象棉紗、走錠精紡機和電報一樣,是大工業的必然產物。

盡管工廠法的教育條款整個說來是不足道的,但還是把初等教育宣布為勞動的強製性條件。這一條款的成就第一次證明了智育和體育同體力勞動相結合的可能性,從而也證明了體力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的可能性。

從工廠製度中萌發出了未來教育的幼芽,未來教育對所有已滿一定年齡的兒童來說,就是生產勞動同智育和體育相結合,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大工業的原則是,首先不管人的手怎樣,把每一個生產過程本身分解成各個構成要素,從而創立了工藝學這門完全現代的科學。社會生產過程的五光十色的、似無聯系的和已經固定化的形態,分解成為自然科學的自覺按計劃的和為取得預期有用效果而系統分類的應用。工藝學揭示了為數不多的重大的基本運動形式,不管所使用的工具多麽復雜,人體的一切生產活動必然在這些形式中進行,正象力學不會由於機器異常復雜,就看不出它們不過是簡單機械力的不斷重復一樣。現代工業從來不把某一生產過程的現存形式看成和當作最後的形式。因此,現代工業的技術基礎是革命的,而所有以往的生產方式的技術基礎本質上是保守的。

現代工業通過機器、化學過程和其他方法,使工人的職能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不斷地隨著生產的技術基礎發生變革。這樣,它也同樣不斷地使社會內部的分工發生革命,不斷地把大量資本和大批工人從一個生產部門投到另一個生產部門。因此,大工業的本性決定了勞動的變換、職能的更動和工人的全面流動性。另一方面,大工業在它的資本主義形式上再生產出舊的分工及其固定化的專業。我們已經看到,這個絕對的矛盾怎樣破壞著工人生活的一切安寧、穩定和保障,使工人面臨這樣的威脅:在勞動資料被奪走的同時,生活資料也不斷被奪走,在他的局部職能變成過剩的同時,他本身也變成過剩的東西;我們已經看到,這個矛盾怎樣通過工人階級的不斷犧牲、勞動力的無限度的浪費以及社會無政府狀態的洗劫而放縱地表現出來。這是消極的方面。但是,如果說勞動的變換現在只是作為不可克服的自然規律,並且帶著自然規律在任何地方遇到障礙時都有的那種盲目破壞作用而為自己開辟道路,那末,大工業又通過它的災難本身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承認勞動的變換,從而承認工人盡可能多方面的發展是社會生產的普遍規律,並且使各種關系適應於這個規律的正常實現。大工業還使下面這一點成為生死攸關的問題:用適應於不斷變動的勞動需求而可以隨意支配的人員,來代替那些適應於資本的不斷變動的剝削需要而處於後備狀態的、可供支配的、大量的貧窮工人人口;用那種把不同社會職能當作互相交替的活動方式的全面發展的個人,來代替只是承擔一種社會局部職能的局部個人。

如果說,作為工人階級的身體和精神的保護手段的工廠立法的普遍化已經不可避免,那末,另一方面,正如前面講到的,這種普遍化使小規模的分散的勞動過程向大的社會規模的結合的勞動過程的過渡也普遍化和加速起來,從而使資本的積聚和工廠製度的獨占統治也普遍化和加速起來。它破壞一切還部分地掩蓋著資本統治的陳舊的過渡的形式,而代之以直接的無掩飾的資本統治。

10.大工業和農業

大工業在農業領域內所起的最革命的作用,是消滅舊社會的堡壘——“農民”,並代之以雇傭工人。因此,農村中社會變革的需要和社會對立,就和城市相同了。最陳舊和最不合理的經營,被科學在工藝上的自覺應用代替了。

農業和工場手工業的原始的家庭紐帶,也就是把二者的早期未發展的形式聯結在一起的那種紐帶,被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撕斷了。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同時為一種新的更高級的綜合,即農業和工業在它們對立發展的形式的基礎上的聯合,創造了物質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的城市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也就是使人以衣食形式消費掉的土地的組成部分不能回到土地,從而破壞土地持久肥力的永恒的自然條件。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但是資本主義生產在破壞這種物質變換的純粹自發形成的狀況的同時,又強製地把這種物質變換作為調節社會生產的規律,並在一種同人的充分發展相適合的形式上系統地建立起來。在農業中,象在工場手工業中一樣,生產過程的資本主義轉化同時表現為生產者的殉難歷史,勞動資料同時表現為奴役工人、剝削工人和使工人貧困的手段,勞動過程的社會結合同時表現為對工人個人的活力、自由和獨立的有組織的壓製。

農業工人在廣大土地上的分散,同時破壞了他們的反抗力量,而城市工人的集中卻增強了他們的反抗力量。在現代農業中,也和在城市工業中一樣,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量的增大是以勞動力本身的破壞和衰退為代價的。此外,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在一定時期內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進步,同時也是破壞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進步。一個國家,例如北美合眾國,越是以大工業作為自己發展的起點,這個破壞過程就越迅速。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於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十四章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單個人如果不在自己的頭腦的支配下使自己的肌肉活動起來,就不能對自然發生作用。正如在自然機體中頭和手組成一體一樣,勞動過程把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結合在一起了。後來它們分離開來,直到處於敵對的對立狀態。產品從個體生產者的直接產品轉化為社會產品,轉化為總體工人即結合勞動人員的共同產品。總體工人的各個成員較直接地或者較間接地作用於勞動對象。因此,隨著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上面從物質生產性質本身中得出的關於生產勞動的最初的定義,對於作為整體來看的總體工人始終是正確的。但是,對於總體工人中的每一單個成員來說,就不再適用了。

但是,另一方面,生產勞動的概念縮小了。資本主義生產不僅是商品的生產,它實質上是剩余價值的生產。工人不是為自己生產,而是為資本生產。因此,工人單是進行生產已經不夠了。他必須生產剩余價值。只有為資本家生產剩余價值或者為資本的自行增殖服務的工人,才是生產工人。如果可以在物質生產領域以外舉一個例子,那末,一個教員只有當他不僅訓練孩子的頭腦,而且還為校董的發財致富勞碌時,他才是生產工人。校董不把他的資本投入香腸工廠,而投入教育工廠,這並不使事情有任何改變。因此,生產工人的概念決不只包含活動和效果之間的關系,工人和勞動產品之間的關系,而且還包含一種特殊社會的、歷史地產生的生產關系。這種生產關系把工人變成資本增殖的直接手段。所以,成為生產工人不是一種幸福,而是一種不幸。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只同工作日的長度有關;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使勞動的技術過程和社會組織發生根本的革命。

在文化初期,已經取得的勞動生產力很低,但是需要也很低,需要是同滿足需要的手段一同發展的,並且是依靠這些手段發展的。其次,在這個文化初期,社會上依靠別人勞動來生活的那部分人的數量,同直接生產者的數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隨著社會勞動生產力的增進,這部分人也就絕對地和相對地增大起來。

撇開社會生產的不同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在文化初期,第一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在較高的發展階段,第二類自然富源具有決定性的意義。

絕對必需滿足的自然需要的數量越少,土壤自然肥力越大,氣候越好,維持和再生產生產者所必需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因而,生產者在為自己從事的勞動之外來為別人提供的剩余勞動就可以越多。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人對自然的支配為前提。過於富饒的自然“使人離不開自然的手,就象小孩子離不開引帶一樣”。它不能使人自身的發展成為一種自然必然性。資本的祖國不是草木繁茂的熱帶,而是溫帶。不是土壤的絕對肥力,而是它的差異性和它的自然產品的多樣性,形成社會分工的自然基礎,並且通過人所處的自然環境的變化,促使他們自己的需要、能力、勞動資料和勞動方式趨於多樣化。社會地控製自然力以便經濟地加以利用,用人力興建大規模的工程以便占有或馴服自然力,——這種必要性在產業史上起著最有決定性的作用。

良好的自然條件始終只提供剩余勞動的可能性,從而只提供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可能性,而絕不能提供它的現實性。勞動的不同的自然條件使同一勞動量在不同的國家可以滿足不同的需要量,因而在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使得必要勞動時間各不相同。這些自然條件只作為自然界限對剩余勞動發生影響,就是說,它們只確定開始為別人勞動的起點。產業越進步,這一自然界限就越退縮。

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第十五章 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量的變化

勞動力價值是由平均工人通常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決定的。這些生活資料在形式上雖然可能有變化,但是在一定社會的一定時代,它們的量是一定的,所以應該看作是一個不變量。變化的是這個量的價值。還有兩個因素決定勞動力的價值。一個是勞動力的發展費用,這種費用是隨生產方式的變化而變化的;另一個是勞動力的自然差別,男勞動力和女勞動力,成年勞動力和未成年勞動力的自然差別。

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相對量取決於三種情況:1.工作日的長度,或勞動的外延量;2.正常的勞動強度,或勞動的內含量,即一定時間內耗費一定量的勞動;3.最後,勞動生產力,即由於生產條件發展程度的不同,等量的勞動在同樣時間內會提供較多或較少的產品量。

在勞動生產力提高時,勞動力的價格能夠不斷下降,而工人的生活資料量同時不斷增加。但是相對地說,即同剩余價值比較起來,勞動力的價值還是不斷下降,從而工人和資本家的生活狀況之間的鴻溝越來越深。

勞動強度的提高是以在同一時間內勞動消耗的增加為前提的。因此,一個強度較大的工作日比一個時數相同但強度較小的工作日體現為更多的產品。

只有在有關的產業部門的產品加入工人的日常消費的情況下,勞動生產率的變化才能引起勞動力價值量的變化,從而引起剩余價值量的變化。這種限製在這裏是不適用的。不論勞動量在外延上還是在內含上發生變化,勞動的價值產品量總要相應地隨著變化,不管這個價值借以體現的物品有怎樣的性質。

勞動力的日價值是根據勞動力的正常的平均持續時間或工人的正常的壽命來計算的,並且是根據從生命物質到運動的相應的、正常的、適合人體性質的轉化來計算的。與工作日的延長密不可分的勞動力的更大損耗,在一定點內,可以用增多的報酬來補償。超過這一點,損耗便以幾何級數增加,同時勞動力再生產和發揮作用的一切正常條件就遭到破壞。勞動力的價格和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就不再是可通約的量了。

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和勞動強度的增加,從一方面來說,起著同樣的作用。它們都會增加任何一段時間內所生產的產品總額。因此,它們都能縮短工人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或平等價物所必需的工作日部分。工作日的絕對最低界限,總是由工作日的這個必要的但能縮減的部分形成。如果整個工作日縮小到這個必要的部分,那末剩余勞動就消失了,這在資本的製度下是不可能發生的。只有消滅資本主義生產形式,才允許把工作日限製在必要勞動上。但是,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必要勞動將會擴大自己的範圍。一方面,是因為工人的生活條件日益豐富,他們的生活需求日益增長。另一方面,是因為現在的剩余勞動的一部分將會列入必要勞動,即形成社會準備基金和社會積累基金所必要的勞動。

勞動生產力越是增長,工作日就越能縮短;而工作日越是縮短,勞動強度就越能增加。從社會的角度來看,勞動生產率還隨同勞動的節約而增長。這種節約不僅包括生產資料的節約,而且還包括一切無用勞動的免除。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迫使單個企業實行節約,但是它的無政府狀態的競爭製度卻造成社會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的最大的浪費,而且也產生了無數現在是必不可少的、但就其本身來說是多余的職能。

在勞動強度和勞動生產力已定的情況下,勞動在一切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之間分配得越平均,一個社會階層把勞動的自然必然性從自身上解脫下來並轉嫁給另一個社會階層的可能性越小,社會工作日中必須用於物質生產的部分就越小,從而個人從事自由活動,腦力活動和社會活動的時間部分就越大。從這一方面來說,工作日的縮短的絕對界限就是勞動的普遍化。在資本主義社會裏,一個階級享有自由時間,是由於群眾的全部生活時間都轉化為勞動時間了。

第十六章剩余價值率的各種公式

一切剩余價值,不論它後來在利潤、利息、地租等等哪種特殊形式上結晶起來,實質上都是無酬勞動時間的物化。資本自行增殖的秘密歸結為資本對別人的一定數量的無酬勞動的支配權。

第六篇 工 資

第十七章 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

但什麽是商品的價值呢?這就是耗費在商品生產上的社會勞動的物化形式。我們又用什麽來計量商品的價值量呢?用它所包含的勞動量來計量。

勞動要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出賣,無論如何必須在出賣以前就已存在。但是,工人如果能使他的勞動獨立存在,他出賣的就是商品,而不是勞動。

撇開這些矛盾不說,貨幣即物化勞動同活勞動的直接交換,也會或者消滅那個正是在資本主義生產的基礎上才自由展開的價值規律,或者消滅那種正是以雇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生產本身。

決定商品的價值量的,是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量,而不是勞動的物化形式。

實際上,在商品市場上同貨幣所有者直接對立的不是勞動,而是工人。工人出賣的是他的勞動力。當工人的勞動實際上開始了的時候,它就不再屬於工人了,因而也就不再能被工人出賣了。勞動是價值的實體和內在尺度,但是它本身沒有價值。

政治經濟學稱為勞動的價值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存在於工人身體內,它不同於它的職能即勞動,正如機器不同於機器的功能一樣。

在雇傭勞動下,貨幣關系掩蓋了雇傭工人的無償勞動。

因此可以懂得,為什麽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轉化為工資形式,即轉化為勞動本身的價值和價格,會具有決定性的重要意義。這種表現形式掩蓋了現實關系,正好顯示出它的反面。工人和資本家的一切法權觀念,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一切神秘性,這一生產方式所產生的一切自由幻覺,庸俗經濟學的一切辯護遁詞,都是以這個表現形式為依據的。

工人提供給資本家的“使用價值”,實際上不是他的勞動力,而是勞動力的職能,即一定的有用勞動,裁縫勞動,鞋匠勞動,紡紗勞動等等。至於這種勞動另一方面又是形成價值的一般要素,具有一種使它同一切其他商品相區別的屬性,這一點卻是普通意識所不能領會的。

實際上所關心的只是勞動力的價格和勞動力執行職能時所創造的價值之間的差額。

工資的實際運動顯示出一些現象,似乎證明被支付的不是勞動力的價值,而是它的職能即勞動本身的價值。這些現象可以歸納為兩大類:第一,工資隨著工作日長度的變化而變化。如果是這樣,那我們同樣可以說,因為租用機器一周的費用比租用一天要貴,所以被支付的不是機器的價值,而是機器功能的價值。第二,執行同一職能的不同工人的工資間存在著個人的差別。這種個人的差別在奴隸製度下也可以看到,但是在那裏勞動力本身是赤裸裸地、不加任何掩飾地出賣的,這種差別沒有引起任何幻覺。

總之,“勞動的價值和價格”或“工資”這個表現形式不同於它所表現的本質關系,即勞動力的價值和價格,我們關於一切表現形式和隱藏在它們背後的基礎所說的話,在這裏也是適用的。前者是直接地自發地作為流行的思維形式再生產出來的,而後者只有通過科學才能揭示出來。

第六篇 工 資

第十八章 計時工資

勞動力總是按一定時起來出賣的。因此,直接表現勞動力的日價值、周價值等等的轉化形式,就是“計時工資”的形式,也就是日工資等等。

一般的規律就是:如果日勞動、周勞動等等的量已定,那末日工資或周工資就決定於勞動價格,而勞動價格本身或者是隨著勞動力的價值而變化,或者是隨著勞動力的價格與其價值的偏離而變化。反之,如果勞動價格已定,那末日工資或周工資就決定於日勞動或周勞動的量。

前面我們已經看到過度勞動的破壞性後果,這裏我們又發現了工人由於就業不足所遭受的苦難的源泉。

現在資本家不讓工人做滿維持自身生存所必需的勞動時間,也能從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剩余勞動。他可以破壞就業方面的任何規則性,完全按照自己的方便、意願和眼前利益,使最驚人的過度勞動同相對的或完全的失業互相交替。

在英國各種產業部門中,在工作日的延長超出一定正常界限時,勞動價格的增長造成了這樣一種情況:所謂正常時間內的勞動價格很低,這就迫使那些想掙得足夠工資的工人在額外時間去做報酬較高的工作。法律對工作日的限製結束了這種快意的事情。

第六篇 工 資

第十九章 計件工資

計件工資無非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正如計時工資是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一樣。

在實行計時工資的情況下,勞動由勞動的直接的持續時間來計量;在實行計件工資的情況下,則由在一定時間內勞動所凝結成的產品的數量來計量。勞動時間本身的價格最終決定於這個等式:日勞動價值=勞動力的日價值。因此,計件工資只是計時工資的轉化形式。

計件工資給資本家提供了一個十分確定的計算勞動強度的尺度。只有體現在一個預先規定的並由經驗確定的商品量中的勞動時間,才被看作是社會必要勞動時間,並當作這種勞動時間來支付報酬。

既然勞動的質量和強度在這裏是由工資形式本身來控製的,那末對勞動的監督大部分就成為多余的了。

實行了計件工資,很自然,工人的個人利益就會使他盡可能緊張地發揮自己的勞動力,而這又使資本家容易提高勞動強度的正常程度。

計件工資給個性提供的較大的活動場所,一方面促進了工人個性的發展,從而促進了自由精神、獨立性和自我監督能力的發展;但另一方面也促進了他們之間的互相競爭。因此,計件工資有一種趨勢,就是在把個別工資提高到平均水平以上的同時,把這個水平本身降低。

第六篇 工 資

第二十章 工資的國民差異

只要把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換成外在的工資形式,那裏的一切規律就會轉化為工資運動的規律。在這一運動中表現為各種變動著的組合的情況,對於不同的國家說來,會表現為國民工資的同時存在的差異。因此,在比較國民工資時,必須考慮到決定勞動力的價值量的變化的一切因素:自然的和歷史地發展起來的首要的生活必需品的價格和範圍,工人的教育費,婦女勞動和兒童勞動的作用,勞動生產率,勞動的外延量和內含量。

各國的平均數形成一個階梯,它的計量單位是世界勞動的平均單位。因此,強度較大的國民勞動比強度較小的國民勞動,會在同一時間內生產出更多的價值,而這又表現為更多的貨幣。

但是,價值規律在國際上的應用,還會由於下述情況而發生更大的變化:只要生產效率較高的國家沒有因競爭而被迫把它們的商品的出售價格降低到和商品的價值相等的程度,生產效率較高的國民勞動在世界市場上也被算作強度較大的勞動。

資本主義生產的唯一禍害就是資本本身。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一個貨幣額轉化為生產資料和勞動力,這是要執行資本職能的價值量所完成的第一個運動。這個運動是在市場上,在流通領域內進行的。運動的第二階段,生產過程,在生產資料轉化為商品時就告結束,這些商品的價值大於其組成部分的價值,也就是包含原預付資本加上剩余價值。接著,這些商品必須再投入流通領域。必須出售這些商品,把它們的價值實現在貨幣上,把這些貨幣又重新轉化為資本,這樣周而復始地不斷進行。這種不斷地通過同一些連續階段的循環,就形成資本流通。

生產剩余價值即直接從工人身上榨取無酬勞動並把它固定在商品上的資本家,是剩余價值的第一個占有者,但決不是剩余價值的最後所有者。以後他還必須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執行其他職能的資本家,同土地所有者等等,共同瓜分剩余價值。

不管資本主義生產者自己握有的或分給別人的剩余價值的比例如何,他總是最先占有剩余價值。因此,我們在說明積累時假定的情況,也就是積累進行中實際發生的情況。另一方面,剩余價值的分割和流通的中介運動模糊了積累過程的簡單的基本形式。因此,對積累過程的純粹的分析,就要求我們暫時拋開掩蓋它的機構的內部作用的一切現象。

第二十一章 簡單再生產

每一個社會生產過程,從經常的聯系和它不斷更新來看,同時也就是再生產過程。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勞動過程只表現為價值增殖過程的手段,同樣,再生產也只表現為把預付價值作為資本即作為自行增殖的價值來再生產的手段。某個人之所以扮演資本家的經濟角色,只是由於他的貨幣不斷地執行資本的職能。

如果這種收入只是充當資本家的消費基金,或者說,它周期地獲得,也周期地消費掉,那末,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這就是簡單再生產。雖然簡單再生產只是生產過程在原來規模上的重復,但是這種重復或連續性,賦予這個過程以某些新的特征,或者不如說,消除它僅僅作為孤立過程所具有的虛假特征。

勞動產品和勞動本身的分離,客觀勞動條件和主觀勞動力的分離,是資本主義生產過程事實上的基礎或起點。

但是,起初僅僅是起點的東西,後來通過過程的單純連續,即通過簡單再生產,就作為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結果而不斷重新生產出來,並且永久化了。一方面,生產過程不斷地把物質財富轉化為資本,轉化為資本家的價值增殖手段和消費。另一方面,工人不斷地象進入生產過程時那樣又走出這個過程——是財富的人身源泉,但被剝奪了為自己實現這種財富的一切手段。因為在他進入過程以前,他自己的勞動就同他相異化而為資本家所占有,並入資本中了,所以在過程中這種勞動不斷物化在別人產品中。因為生產過程同時就是資本家消費勞動力的過程,所以工人的產品不僅不斷地轉化為商品,而且也轉化為資本,轉化為吸收創造價值的力的價值,轉化為購買人身的生活資料,轉化為使用生產者的生產資料。可見,工人本身不斷地把客觀財富當作資本,當作同他相異化的、統治他和剝削他的權力來生產,而資本家同樣不斷地把勞動力當作主觀的、同它本身物化的和實現的資料相分離的、抽象的、只存在於工人身體中的財富源泉來生產,一句話,就是把工人當作雇傭工人來生產。工人的這種不斷再生產或永久化是資本主義生產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工人的消費有兩種。在生產本身中他通過自己的勞動消費生產資料,並把生產資料轉化為價值高於預付資本價值的產品。這就是他的生產消費。同時這也是購買他的勞動力的資本家對他的勞動力的消費。另一方面,工人把購買他的勞動力而支付給他的貨幣用於生活資料:這是他的個人消費。可見,工人的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是完全不同的。在前一種情況下,工人起資本動力的作用,屬於資本家;在後一種情況下,他屬於自己,在生產過程以外執行生活職能。前者的結果是資本家的生存,後者的結果是工人自己的生存。

工人往往被迫把自己的個人消費變成生產過程的純粹附帶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他給自己添加生活資料,是為了維持自己勞動力的運轉,正象給蒸汽機添煤加水,給機輪上油一樣。

從社會角度來看,工人階級,即使在直接勞動過程以外,也同死的勞動工具一樣是資本的附屬物。甚至工人的個人消費,在一定限度內,也不過是資本再生產過程的一個要素。

不讓這種有自我意識的生產工具跑掉。

奴隸是由鎖鏈,雇傭工人則由看不見的線系在自己的所有者手裏。他這種獨立的假象是由雇主的經常更換以及契約的法律虛構來保持的。

把“機器”分為兩類,這兩類都屬於資本家。一類在資本家的工廠裏,另一類在夜間和星期日住在廠外的小屋中。一類是死機器,另一類是活機器。死機器不僅逐日損壞和貶值,而且由於技術不斷進步,它的現有數量中的大部分也變得陳舊了,以致在幾個月之內可以用新機起來替換而獲得利益。活機器則相反,它延續的時間越久,歷代的技能積累得越多,就越好。

實際上,工人在把自己出賣給資本家以前就已經屬於資本了。工人經濟上的隸屬地位,是由他的賣身行為的周期更新、雇主的更換和勞動的市場價格的變動造成的,同時又被這些事實所掩蓋。

可見,把資本主義生產過程聯系起來考察,或作為再生產過程來考察,它不僅生產商品,不僅生產剩余價值,而且還生產和再生產資本關系本身:一方面是資本家,另一方面是雇傭工人。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二章 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

1.規模擴大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商品生產所有權規律轉變為資本主義占有規律把剩余價值當作資本使用,或者說,把剩余價值再轉化為資本,叫做資本積累。

資本價值最初是以貨幣形式預付的;相反,剩余價值一開始就作為總產品的一定部分的價值而存在。如果總產品賣出去,變成貨幣,那末資本價值就又取得了自己最初的形式,而剩余價值則改變了自己最初的存在方式。但是從這時候起,資本價值和剩余價值二者都成了貨幣額,並且以完全相同的方式重新轉化為資本。資本家把這二者都用來購買商品,以便能夠重新開始製造自己的產品,而這次是在擴大規模上進行的。

商品在進入市場以前,就已經存在於年生產基金中了,也就是說,已經存在於由各個單個資本的總額或社會總資本在一年中轉化成的各種物品的總額中了,而每個資本家只占有其中的一個相應部分。市場上的過程只是實現年生產的各個組成部分的交換,使它們從一個人的手裏轉到另一人的手裏,但它既不能增大年生產的總額,也不能改變產品的本性。可見,全部年產品能有什麽用途,取決於它本身的構成,而絕不取決於流通。

要積累,就必須把一部分剩余產品轉化為資本。但是,如果不是出現了奇跡,能夠轉化為資本的,只是在勞動過程中可使用的物品,即生產資料,以及工人用以維持自身的物品,即生活資料。所以,一部分年剩余勞動必須用來製造追加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它們要超過補償預付資本所需的數量。總之,剩余價值所以能轉化為資本,只是因為剩余產品(它的價值就是剩余價值)已經包含了新資本的物質組成部分。

資本只要把工人階級每年向它提供的各種年齡的追加勞動力同已經包含在年產品中的追加生產資料合並起來,剩余價值向資本的轉化就完成了。具體說來,積累就是資本的規模不斷擴大的再生產。簡單再生產的循環改變了,按照西斯蒙第的說法,變成螺旋形了。

追加資本是同原有資本合並,還是同它分開而獨立增殖;是由積累它的同一資本家使用,還是轉入別的資本家手中,這些我們暫時也不必過問。只是我們不應當忘記,在新形成的資本旁邊,原有資本仍在繼續再生產自己,並生產剩余價值,而且每一個積累起來的資本就它同自己所創造的追加資本的關系來說,也是這樣。

這是資本化了的剩余價值。它一開始就沒有一個價值原子不是由別人的無酬勞動產生的。合並追加勞動力的生產資料,以及維持這種勞動力的生活資料,都不外是剩余產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即資本家階級每年從工人階級那裏奪取的貢品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不管怎樣,工人階級總是用他們這一年的剩余勞動創造了下一年雇用追加勞動的資本。這就是所謂“資本生資本”。

勞動力的不斷買賣是形式。其內容則是,資本家用他總是不付等價物而占有的別人的已經物化的勞動的一部分,來不斷再換取更大量的別人的活勞動。

所有權對於資本家來說,表現為占有別人無酬勞動或產品的權利,而對於工人來說,則表現為不能占有自己的產品。所有權和勞動的分離,成了似乎是一個以它們的同一性為出發點的規律的必然結果。

一旦勞動力由工人自己作為商品自由出賣,這種結果就是不可避免的。但只有從這時期,商品生產才普遍化,才成為典型的生產形式;只有從這時期,每一個產品才一開始就是為賣而生產,而生產出來的一切財富都要經過流通。只有當雇傭勞動成為商品生產的基礎時,商品生產才強加於整個社會,但也只有這時,它才能發揮自己的全部潛力。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二章 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

2.政治經濟學關於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錯誤見解這種偏見把資本主義生產和貨幣貯藏混為一談,以為積累財富就是使財富現有的實物形式免遭破壞,也就是不被消費掉,或者說,把財富從流通中救出來。其實,把貨幣貯藏起來不加入流通,同把貨幣作為資本而增殖,恰恰是相反的兩回事,從貨幣貯藏的意義上進行商品積累,是十足的愚蠢行為。大量商品的積累是流通停滯或生產過剩的結果。

各個資本的運動和個人收入的運動交錯混合在一起,消失在普遍的換位中,即消失在社會財富的流通中,這就迷惑了人們的視線,給我們的研究提出了極其復雜的問題需要解決。

3.剩余價值分為資本和收入。節欲論

資本家只有作為人格化的資本,他才有歷史的價值,才有象聰明的利希諾夫斯基所說的“沒有任何日期”的歷史存在權。也只有這樣,他本身的暫時必然性才包含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暫時必然性中。但既然這樣,他的動機,也就不是使用價值和享受,而是交換價值和交換價值的增殖了。他狂熱地追求價值的增殖,肆無忌憚地迫使人類去為生產而生產,從而去發展社會生產力,去創造生產的物質條件;而只有這樣的條件,才能為一個更高級的、以每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為基本原則的社會形式創造現實基礎。資本家只是作為資本的人格化才受到尊敬。作為這樣一種人,他同貨幣貯藏者一樣,具有絕對的致富欲。但是,在貨幣貯藏者那裏,這表現為個人的狂熱,在資本家那裏,這卻表現為社會機構的作用,而資本家不過是這個社會機構中的一個主動輪罷了。此外,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使投入工業企業的資本有不斷增長的必要,而競爭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規律作為外在的強製規律支配著每一個資本家。競爭迫使資本家不斷擴大自己的資本來維持自己的資本,而他擴大資本只能靠累進的積累。

積累是對社會財富世界的征服。它在擴大被剝削的人身材料的數量的同時,也擴大了資本家直接和間接的統治。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初期,——而每個資本主義的暴發戶都個別地經過這個歷史階段,——致富欲和貪欲作為絕對的欲望占統治地位。但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不僅創立了一個享樂世界;隨著投機和信用事業的發展,它還開辟了千百個突然致富的源泉。在一定的發展階段上,已經習以為常的揮霍,作為炫耀富有從而取得信貸的手段,甚至成了“不幸的”資本家營業上的一種必要。奢侈被列入資本的交際費用。此外,資本家財富的增長,不象貨幣貯藏者那樣同自己的個人勞動和個人消費的節約成比例,而是同他榨取別人的勞動力的多少和強使工人放棄一切生活享受的程度成比例的。因此,雖然資本家的揮霍從來不象放蕩的封建主的揮霍那樣是直截了當的,相反地,在它的背後總是隱藏著最骯臟的貪欲和最小心的盤算;但是資本家的揮霍仍然和積累一同增加,一方決不會妨害另一方。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二章 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

4.幾種同剩余價值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無關但決定積累量的情況:勞動力的剝削程度;勞動生產力;所使用的資本和所消費的資本之間差額的擴大;預付資本的量由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而獲得的追加勞動,沒有不變資本部分的相應增加,也可以增加剩余產品和剩余價值,即積累的實體。

在采掘工業中,例如在采礦業中,原料不是預付資本的組成部分。這裏的勞動對象不是過去勞動的產品,而是由自然無償贈予的。如金屬礦石、礦物、煤炭,石頭等等。這裏的不變資本幾乎完全由勞動資料組成,它們能很容易地容納增加了的勞動量(如工人日夜換班)。而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產品的數量和價值同所使用的勞動成正比地增加。在這裏,正象生產的第一天一樣,形成產品的原始要素,從而也就是形成資本物質成分的要素,即人和自然,是同時起作用的。由於勞動力具有伸縮性,即使不預先增加不變資本,積累的領域也能擴大。

在農業中,不預付追加的種子和肥料,就不可能擴大耕地。但是,一旦預付了追加的種子和肥料,那末,即使對土地進行純粹機械性的耕作,也會對產量的提高發生奇跡般的作用。只要原有數量的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量,不必預付新的勞動資料,也可以提高肥力。這又是人對自然的直接作用,這種作用無需新資本的介入,也會成為擴大積累的直接源泉。

因為采掘工業和農業給加工工業提供了它本身需要的原料和它的勞動資料的原料,所以采掘工業和農業無需追加資本就能生產的追加產品,對於加工工業也是有利的。

總的結論是:資本一旦合並了形成財富的兩個原始要素——勞動力和土地,它便獲得了一種擴張的能力,這種能力使資本能把它的積累的要素擴展到超出似乎是由它本身的大小所確定的範圍,即超出由體現資本存在的、已經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數量所確定的範圍。

資本積累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是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

實際工資從來不會和勞動生產率按同一比例增加。這樣,同一可變資本價值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力,從而可以推動更多的勞動。同一不變資本價值可以體現在更多的生產資料上,即體現在更多的勞動資料、勞動材料和輔助材料上,從而會提供更多的形成產品和價值的要素,或者說,提供更多的吸收勞動的要素。因此,在追加資本的價值不變甚至降低的情況下,積累仍然可以加快。不僅再生產的規模在物質上擴大了,而且剩余價值的生產也比追加資本的價值增長得更快。

如果生產這些勞動資料的部門的勞動生產力發展了(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舊的機器、工具、器具等等就為效率更高的、從功效來說更便宜的機器、工具和器具等等所代替。撇開現有的勞動資料在細節上的不斷改進不說,舊的資本也會以生產效率更高的形式再生產出來。不變資本的另一部分,即原料和輔助材料在一年當中不斷地再生產出來,而其中由農業生產的大多是一年再生產一次。因此改良方法等等的每次采用,在這裏對追加資本和已在執行職能的資本幾乎同時發生影響。化學的每一個進步不僅增加有用物質的數量和已知物質的用途,從而隨著資本的增長擴大投資領域。同時,它還教人們把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的廢料投回到再生產過程的循環中去,從而無需預先支出資本,就能創造新的資本材料。正象只要提高勞動力的緊張程度就能加強對自然財富的利用一樣,科學和技術使執行職能的資本具有一種不以它的一定量為轉移的擴張能力。同時,這種擴張能力對原資本中已進入更新階段的那一部分也發生反作用。資本以新的形式無代價地合並了在它的舊形式背後所實現的社會進步。

一定量的勞動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和數量是同勞動的生產效率的提高成比例地增加的。因此,雖然同量的勞動始終只是給自己的產品增加同量的新價值,但是,隨著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同時由勞動轉移到產品上的舊資本的價值仍會增加。

使用一架強有力的自動機勞動的英國人一周的產品的價值和只使用一架手搖紡車的中國人一周的產品的價值,仍有大得驚人的差別。在同一個時間內,中國人紡一磅棉花,英國人可以紡好幾百磅。一個幾百倍大的舊價值總額使英國人的產品的價值膨脹了,這些舊價值以新的有用形式保存在產品中,因而又可以重新執行資本的職能。

在機器形式中物化的勞動自然沒有直接創造出任何一個人,但是它使為數不多的工人通過追加相對少的活勞動,就能不僅把羊毛生產地消費掉,加進新的價值,而且還以毛紗等等的形式保存它的舊價值。同時,它又提供了羊毛擴大再生產的手段和刺激。在創造新價值時又保存舊價值,這是活勞動的自然恩惠。因此,隨著勞動的生產資料的效能、規模和價值的增長,從而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而造成的積累的增長,勞動在不斷更新的形式中把不斷膨脹的資本的價值保存下來並使其永久化。勞動的這種自然能力表現為合並勞動的資本所固有的自我保存的能力,正象勞動的社會生產力表現為資本的屬性,資本家對剩余勞動的不斷占有表現為資本的不斷自行增殖一樣。勞動的一切力量都顯現為資本的力量,正象商品價值的一切形式都顯現為貨幣的形式一樣。

這些勞動資料越是作為產品形成要素發生作用而不把價值加到產品中去,也就是說,它們越是整個地被使用而只是部分地被消費,那末,它們就越是象我們在上面說過的自然力如水、蒸汽、空氣、電力等等那樣,提供無償的服務。被活勞動抓住並賦予生命的過去勞動的這種無償服務,會隨著積累規模的擴大而積累起來。

那種以生產資料的形式參與活勞動過程的過去勞動所取得的不斷增長的重要性,就被歸功於這種勞動的同工人本身相異化的形態,即它的資本的形態,雖然這種勞動是工人的過去的和無酬的勞動。

5.所謂勞動基金

資本不是一個固定的量,而是社會財富中一個可伸縮的、隨著剩余價值分為收入和追加資本的比例而不斷變化的部分。其次我們知道,即使執行職能的資本的量已定,資本所合並的勞動力、科學和土地(經濟學上所說的土地是指未經人的協助而自然存在的一切勞動對象),也會成為資本的有伸縮性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一定的限度內使資本具有一個不依賴於它本身的量的作用範圍。

這一教條根據的事實是:一方面,工人對社會財富分為非勞動者的消費和生產資料這一點無權過問。另一方面,工人只有在幸運的例外情況下才有可能靠犧牲富人的“收入”來擴大所謂“勞動基金”。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1.資本構成不變,對勞動力的需求隨積累的增長而增長資本的構成要從雙重的意義上來理解。從價值方面來看,資本的構成是由資本分為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比率,或者說,分為生產資料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即工資總額的比率來決定的。從在生產過程中發揮作用的物質方面來看,每一個資本都分為生產資料和活的勞動力;這種構成是由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為使用這些生產資料而必需的勞動量之間的比率來決定的。我把前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價值構成,把後一種構成叫做資本的技術構成。二者之間有密切的相互關系。為了表達這種關系,我把由資本技術構成決定並且反映技術構成變化的資本價值構成,叫做資本的有機構成。凡是簡單地說資本構成的地方,始終應當理解為資本的有機構成。

在由於新發展起來的社會需求而開辟了新的市場、新的投資領域等等的情況下,只要改變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分為資本和收入的比例,積累的規模就能突然擴大,所以,資本的積累需要,能夠超過勞動力或工人人數的增加,對工人的需求,能夠超過工人的供給,這樣一來,工資就會提高。只要上述假定一直不變,這種情況最終一定會發生。因為雇用的工人一年比一年多,所以遲早必定會出現這樣的時候:積累的需要開始超過通常的勞動供給,於是工資提高。

在工人自己所生產的日益增加的並且越來越多地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剩余產品中,會有較大的份額以支付手段的形式流回到工人手中,使他們能夠擴大自己的享受範圍,有較多的衣服、家具等消費基金,並且積蓄一小筆貨幣準備金。但是,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特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同樣,也不會消除雇傭工人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由於資本積累而提高的勞動價格,實際上不過表明,雇傭工人為自己鑄造的金鎖鏈已經夠長夠重,容許把它略微放松一點。

亞·斯密說過,“即使利潤下降,資本還是能增長,甚至增長得比以前還要快…… 利潤小的大資本,一般也比利潤大的小資本增長得快”(《國富論》第1卷第189頁)。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2.在積累和伴隨積累的積聚的進程中資本可變部分相對減少社會勞動生產率的水平就表現為一個工人在一定時間內,以同樣的勞動力強度使之轉化為產品的生產資料的相對量。工人用來進行勞動的生產資料的量,隨著工人的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而增長。

勞動生產率的增長,表現為勞動的量比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的量相對減少,或者說,表現為勞動過程的主觀因素的量比它的客觀因素的量相對減少。

資本技術構成的這一變化,即生產資料的量比推動它的勞動力的量相對增長,又反映在資本的價值構成上,即資本價值的不變組成部分靠減少它的可變組成部分而增加。

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怎樣以大規模的協作為前提,怎樣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組織勞動的分工和結合,才能使生產資料由於大規模積聚而得到節約,才能產生那些按其物質屬性來說只適於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如機器體系等等,才能使巨大的自然力為生產服務,才能使生產過程變為科學在工藝上的應用。在商品生產中,生產資料歸私人所有,因而勞動者或者分散地、獨立地生產商品,或者由於缺乏自己經營的資料而把自己的勞動力當作商起來出賣;在這種生產的基礎上,上述的前提只有通過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或者說,隨著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轉化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來實現。商品生產的地基只有在資本主義的形式上才能擔負起大規模的生產。所以,單個商品生產者手中一定程度的資本積累,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的前提。因此,在從手工業到資本主義生產的過渡中,我們必須假定已經有這種積累。這種積累可以叫作原始積累,因為它不是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的歷史結果,而是這種生產的歷史基礎。

這兩種經濟因素由於這種互相推動的復合關系,引起資本技術構成的變化,從而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越來越小。

每一個資本,都是生產資料的或大或小的積聚,並且相應地指揮著一支或大或小的勞動軍。每一個積累都成為新的積累的手段。這種積累隨著執行資本職能的財富數量的增多而擴大這種財富在單個資本家手中的積聚,從而擴大大規模生產和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法的基礎。社會資本的增長是通過許多單個資本的增長來實現的。

社會總資本這樣分散為許多單個資本,或它的各部分間的互相排斥,又遇到各部分間的互相吸引的反作用。這已不再是生產資料和對勞動的支配權的簡單的、和積累等同的積聚。這是已經形成的各資本的積聚,是它們的個體獨立性的消滅,是資本家剝奪資本家,是許多小資本變成少數大資本。這一過程和前一過程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僅僅以已經存在的並且執行職能的資本在分配上的變化為前提,因而,它的作用範圍不受社會財富的絕對增長或積累的絕對界限的限製。資本所以能在這裏,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裏,在許多人手中喪失了。這是不同於積累和積聚的本來意義的集中。

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商品的便宜取決於勞動生產率,而勞動生產率又取決於生產規模。

競爭的結果總是許多較小的資本家垮臺,他們的資本一部分轉入勝利者手中,一部分歸於消滅。除此而外,一種嶄新的力量——信用事業,隨同資本主義的生產而形成起來。起初,它作為積累的小小的助手不聲不響地擠了進來,通過一根根無形的線把那些分散在社會表面上的大大小小的貨幣資金吸引到單個的或聯合的資本家手中;但是很快它就成了競爭鬥爭中的一個新的可怕的武器;最後,它變成一個實現資本集中的龐大的社會機構。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和積累的發展,競爭和信用——集中的兩個最強有力的杠桿,也以同樣的程度發展起來。同時,積累的增進又使可以集中的材料即單個資本增加,而資本主義生產的擴大,又替那些要有資本的預先集中才能建立起來的強大工業企業,一方面創造了社會需要,另一方面創造了技術手段。因此,現在單個資本的互相吸引力和集中的趨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強烈。雖然集中運動的相對廣度和強度在一定程度上由資本主義財富已經達到的數量和經濟機構的優越性來決定,但是集中的進展決不取決於社會資本的實際增長量。這正是集中和積聚特別不同的地方,因為積聚不過是規模擴大的再生產的另一種表現而已。集中可以通過單純改變既有資本的分配,通過單純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來實現。資本所以能在這裏,在一個人手中大量增長,是因為它在那裏,在許多單個人的手中被奪走了。在一個生產部門中,如果投入的全部資本已溶合為一個單個資本時,集中便達到了極限。在一個社會裏,只有當社會總資本或者合並在唯一的資本家手中,或者合並在唯一的資本家公司手中的時候,集中才算達到極限。

集中補充了積累的作用,使工業資本家能夠擴大自己的經營規模。不論經營規模的擴大是積累的結果,還是集中的結果;不論集中是通過強製的道路進行吞並,——在這種場合,某些資本成為對其他資本的占壓倒優勢的引力中心,打破其他資本的個體內聚力,然後把各個零散的碎片吸引到自己方面來,——還是通過建立股份公司這一比較平滑的辦法把許多已經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資本溶合起來,經濟作用總是一樣的。工業企業規模的擴大,對於更廣泛地組織許多人的總體勞動,對於更廣泛地發展這種勞動的物質動力,也就是說,對於使分散的、按習慣進行的生產過程不斷地變成社會結合的、用科學處理的生產過程來說,到處都成為起點。

不過很明顯,積累,即由圓形運動變為螺旋形運動的再生產所引起的資本的逐漸增大,同僅僅要求改變社會資本各組成部分的量的組合的集中比較起來,是一個極緩慢的過程。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集中在這樣加強和加速積累作用的同時,又擴大和加速資本技術構成的變革,即減少資本的可變部分來增加它的不變部分,從而減少對勞動的相對需求。

通過集中而在一夜之間集合起來的資本量,同其他資本量一樣,不斷再生產和增大,只是速度更快,從而成為社會積累的新的強有力的杠桿。因此,當人們談到社會積累的增進時,今天已經把集中的作用包括在內。

在正常的積累進程中形成的追加資本(見第22章第1節),主要是充當利用新發明和新發現的手段,總之,是充當利用工業改良的手段。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舊資本總有一天也要從頭到尾地更新,要脫皮,並且同樣會以技術上更加完善的形式再生出來,在這種形式下,用較少量的勞動就足以推動較多量的機器和原料。由此必然引起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不言而喻,經歷這種更新過程的資本越是由於集中運動而大量聚集,對勞動需求的絕對減少也就越厲害。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3.相對過剩人口或產業後備軍的累進生產

特殊的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與之相適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由此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變化,不只是同積累的增進或社會財富的增長保持一致的步伐。它們的進展要快得多,因為簡單的積累即總資本的絕對擴大,伴隨有總資本的各個分子的集中,追加資本的技術變革,也伴隨有原資本的技術變革。

為了吸收一定數目的追加工人,甚至為了在舊資本不斷發生形態變化的情況下繼續雇用已經在職的工人,就不僅要求總資本以不斷遞增的速度加快積累。而且,這種不斷增長的積累和集中本身,又成為使資本構成發生新的變化的源泉,也就是成為使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再次迅速減少的源泉。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相對減少隨著總資本的增長而加快,而且比總資本本身的增長還要快這一事實,在另一方面卻相反地表現為,好象工人人口的絕對增長總是比可變資本即工人人口的就業手段增長得快。

隨著積累和伴隨積累而來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資本的突然擴張力也增長了,這不僅是因為執行職能的資本的伸縮性和絕對財富——資本不過是其中一個可伸縮的部分——增長了,也不僅是因為信用每當遇到特殊刺激會在轉眼之間把這種財富的非常大的部分作為追加資本交給生產支配。這還因為生產過程本身的技術條件,機器、運輸工具等等,有可能以最大的規模最迅速地把剩余產品轉化為追加的生產資料。隨著積累的增進而膨脹起來的並且可以轉化為追加資本的大量社會財富,瘋狂地湧入那些市場突然擴大的舊生產部門,或湧入那些由舊生產部門的發展而引起的新興生產部門,如鐵路等等。在所有這些場合,都必須有大批的人可以突然地被投到決定性的地方去,而又不致影響其他部門的生產規模。這些人就由過剩人口來提供。現代工業特有的生活過程,由中等活躍、生產高度繁忙、危機和停滯這幾個時期構成的、穿插著較小波動的十年一次的周期形式,就是建立在產業後備軍或過剩人口的不斷形成、或多或少地被吸收、然後再形成這樣的基礎之上的。而工業周期的階段變換又補充新的過剩人口,並且成為過剩人口再生產的最有力的因素之一。

工人的這種增加,是通過使一部分工人不斷地被“遊離”出來的簡單過程,通過使就業工人人數比擴大的生產相對減少的方法造成的。因此,現代工業的整個運動形式來源於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斷地轉化為失業的或半失業的人手。

可變資本的增長是勞動增加的指數,而不是就業工人增加的指數。每一個資本家的絕對利益在於,從較少的工人身上而不是用同樣低廉或甚至更為低廉的花費從較多的工人身上榨取一定量的勞動。在後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支出會隨著所推動的勞動量成比例地增長,在前一種情況下,不變資本的增長則要慢得多。生產規模越大,這種動機就越具有決定意義。它的力量隨資本積累一同增長。

勞動生產力越是增長,資本造成的勞動供給比資本對工人的需求越是增加得快。工人階級中就業部分的過度勞動,擴大了它的後備軍的隊伍,而後者通過競爭加在就業工人身上的增大的壓力,又反過來迫使就業工人不得不從事過度勞動和聽從資本的擺布。工人階級的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迫使它的另一部分無事可做,反過來,它的一部分無事可做迫使它的另一部分從事過度勞動,這成了各個資本家致富的手段,同時又按照與社會積累的增進相適應的規模加速了產業後備軍的生產。

資本在兩方面同時起作用。它的積累一方面擴大對勞動的需求,另一方面又通過“遊離”工人來擴大工人的供給,與此同時,失業工人的壓力又迫使就業工人付出更多的勞動,從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勞動的供給不依賴於工人的供給。勞動供求規律在這個基礎上的運動成全了資本的專製。因此,一旦工人識破秘密,知道了他們為什麽勞動越多,為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們的勞動生產力越是提高,他們連充當資本增殖手段的職能也就越是沒有保障;一旦工人發現,他們本身之間競爭的激烈程度完全取決於相對過剩人口的壓力;一旦工人因此試圖通過工聯等等在就業工人和失業工人之間組織有計劃的合作,來消除或削弱資本主義生產的那種自然規律對他們這個階級所造成的毀滅性的後果,這時,資本和它的獻媚者政治經濟學家就大吵大叫起來,說這是違反了“永恒的”和所謂“神聖的”供求規律。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4.相對過剩人口的各種存在形式。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相對過剩人口是形形色色的。每個工人在半失業或全失業的時期,都屬於相對過剩人口。工業周期階段的更替使相對過剩人口具有顯著的、周期反復的形式,因此相對過剩人口時而在危機時期急劇地表現出來,時而在營業呆滯時期緩慢地表現出來。如果撇開這些形式不說,那末,過剩人口經常具有三種形式:流動的形式、潛在的形式和停滯的形式。

在現代工業的中心——工廠、製造廠、冶金廠、礦山等等,工人時而被排斥,時而在更大的規模上再被吸引,因此總的說來,就業人數是增加的,雖然增加的比率同生產規模相比不斷縮小。在這裏,過剩人口處於流動的形式。

在成千上萬的人手流落街頭的同時,卻有人抱怨人手不足,因為分工把人手束縛在一定的生產部門了。

資本主義生產一旦占領農業,或者依照它占領農業的程度,對農業工人人口的需求就隨著在農業中執行職能的資本的積累而絕對地減少,而且對人口的這種排斥不象在非農業的產業中那樣,會由於更大規模的吸引而得到補償。因此,一部分農村人口經常準備著轉入城市無產階級或製造業無產階級的隊伍,經常等待著有利於這種轉化的條件。(這裏所說的製造業是指一切非農業的產業。)因此,相對過剩人口的這一源泉是長流不息的。但是,它不斷地流向城市是以農村本身有經常潛在的過剩人口為前提的,這種過剩人口的數量只有在排水渠開放得特別大的時候才能看得到。因此,農業工人的工資被壓到最低限度,他總是有一只腳陷在需要救濟的泥潭裏。

第三類相對過剩人口,停滯的過剩人口,形成現役勞動軍的一部分,但是就業極不規則。因此,它為資本提供了一個貯存著可供支配的勞動力的取之不竭的蓄水池。這種勞動力的生活狀況降到了工人階級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正是這種情況使它成為資本的特殊剝削部門的廣泛基礎。它的特點是勞動時間最長而工資最低。它的主要形式,我們在家庭勞動一節中已經看到了。它不斷地從大工業和農業的過剩者那裏得到補充,特別是從那些由於手工業生產被工場手工業生產打垮,或者工場手工業生產被機器生產打垮而沒落的工業部門那裏得到補充。

最後,相對過剩人口的最底層陷於需要救濟的赤貧的境地。撇開流浪者、罪犯和妓女,一句話,撇開真正的流氓無產階級不說,這個社會階層由三類人組成。第一類是有勞動能力的人。只要粗略地瀏覽一下英格蘭需要救濟的貧民的統計數字,就會發現,他們的人數每當危機發生時就增大,每當營業復蘇時就減少。第二類是孤兒和需要救濟的貧民的子女。他們是產業後備軍的候補者,在高度繁榮時期,如在1860年,他們迅速地大量地被卷入現役勞動軍的隊伍。第三類是衰敗的、流落街頭的、沒有勞動能力的人。

工人階級中貧苦階層和產業後備軍越大,官方認為需要救濟的貧民也就越多。這就是資本主義積累的絕對的、一般的規律。象其他一切規律一樣,這個規律在實現中也會由於各種各樣的情況而有所變化,不過對這些情況的分析不屬於這裏的範圍。

由於社會勞動生產率的增進,花費越來越少的人力可以推動越來越多的生產資料,這個規律在不是工人使用勞動資料,而是勞動資料使用工人的資本主義的基礎上表現為:勞動生產力越高,工人對他們自己就業手段的壓力就越大,因而他們的生存條件,即為增加別人財富或為資本自行增殖而出賣自己的力氣,也就越沒有保障。因此,生產資料和勞動生產率比生產人口增長得快的事實,在資本主義下卻相反地表現為:工人人口總是比資本的增殖需要增長得快。

一切發展生產的手段都變成統治和剝削生產者的手段,都使工人畸形發展,成為局部的人,把工人貶低為機器的附屬品,使工人受勞動的折磨,從而使勞動失去內容,並且隨著科學作為獨立的力量被並入勞動過程而使勞動過程的智力與工人相異化。

這一規律製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高教會新教牧師唐森,曾十分露骨地頌揚貧困是財富的必要條件。“用法律來強製勞動,會引起過多的麻煩、暴力和叫囂,而饑餓不僅是和平的、無聲的和持續不斷的壓力,而且是刺激勤勉和勞動的最自然的動力,會喚起最大的幹勁。”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三章 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5.資本主義積累一般規律的例證

最勤勞的工人階層的饑餓痛苦和富人建立在資本主義積累基礎上的粗野的或高雅的奢侈浪費之間的內在聯系,只有當人們認識了經濟規律時才能揭露出來。居住狀況卻不是這樣。在這方面,任何一個公正的觀察者都能看到,生產資料越是大量集中,工人也就越要相應地聚集在同一個空間,因此,資本主義的積累越迅速,工人的居住狀況就越悲慘。隨著財富的增長而實行的城市“改良”是通過下列方法進行的:拆除建築低劣地區的房屋,建造供銀行和百貨商店等等用的高樓大廈,為交易往來和豪華馬車而加寬街道,修建鐵軌馬車路等等;這種改良明目張膽地把貧民趕到越來越壞、越來越擠的角落裏去。

我先引用西蒙醫生總的評語來說明城市的居住狀況。他說:“受這種影響會使人墮落,時間越久,墮落越深。對於在這樣可詛咒的環境下出生的兒童來說,這種環境本身就是一種寡廉鮮恥的洗禮。如果想讓處在這種境況下的人們在其他方面努力向上,追求以身心純潔為本質的文明氣氛,那是絕對無望的。” 隨著城市的不斷“改良”,舊街道和房屋的拆除,隨著這個京城中工廠的不斷增多和人口的不斷流入,隨著房租同城市地租一道不斷地上漲,就連工人階級中處境較好的那部分人以及小店主和其他下層中產階級分子,也越來越陷入這種可詛咒的惡劣的居住環境中了。

幾乎沒有一所房產不寄生著無數的“中間人”。倫敦的地價總是大大高於土地的年收入,因為每個買地的人都抱著投機的目的,指望遲早會按審定價格(即征用時由陪審員確定的價格)再把地拋售出去,或者會由於靠近某個大企業而能詐取異常高的價錢。

讓我們來贊美資本主義的公正吧!土地所有者、房主、實業家,在他們的財產由於進行“改良”,如修鐵路、修新街道等等而被征用時,不僅可以得到充分的賠償,而且按照上帝的意旨和人間的法律,他們還要得到一大筆利潤,作為對他們迫不得已實行“禁欲”的安慰。而工人及其妻子兒女連同全部家當卻被拋到大街上來,如果他們過於大量地擁到那些市政當局要維持市容的市區,他們還要遭到衛生警察的起訴!

正當溫和的自由主義者福斯特議員為自由貿易的恩賜,為布萊得弗德的經營精梳毛紡業的巨頭們的利潤流著激動的眼淚的時候,工人們一家大小卻在顛沛流離,疾病纏身。

現在我們談談一個來自農村而大部分在工業中就業的居民階層。他們是資本的輕步兵,資本按自己的需要把他們時而調到這裏,時而調到那裏。當不行軍的時候,他們就“露營”。這種流動的勞動被用在各種建築工程和排水工程、製磚、燒石灰、修鐵路等方面。這是一支流動的傳染病縱隊,他們把天花、傷寒、霍亂、猩紅熱等疾病帶到他們紮營的附近地區。在象鐵路建設等需要大量投資的企業中,通常由企業主本人為自己的軍隊提供一些木棚之類的住所,這種臨時性的村落,沒有任何衛生設備,不受地方當局監督,對承包人先生非常有利可圖,他把工人既當作產業士兵又當作房客進行著雙重剝削。

在談到真正的農業工人之前,我還要舉一個例子,說明危機甚至對工人階級中報酬最優厚的部分即工人階級的貴族產生了怎樣的影響。我們記得,1857年發生了一次大危機——工業周期每一次都是以這種危機而告終。下一個周期是在1866年到期的。由於棉荒把許多資本從通常的投資領域趕到了貨幣市場的大中心,這次危機在真正的工廠區域已經打了折扣,因而主要帶有金融的性質。這次危機在1866年5月爆發,這是以倫敦一家大銀行的破產為信號的,繼這家銀行之後,無數在金融上進行欺詐的公司也接著倒閉了。

杜克佩西奧的《比利時勞動階級的經濟預算》“工人已經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只要生活資料的價格稍稍上漲一點,或者一旦無工可做,或者生病,都會加深工人的貧困,使他完全毀滅。債臺高築,借貸無門,衣服和絕對必需的家具也送進當鋪,最後是全家申請列入貧民名冊。”

雖是一個膚淺的思想家,但不失為一個精確的觀察家。

人口不斷地流往城市,農村人口由於租地集中、耕地變成牧場、采用機器等原因而不斷地“變得過剩”,農村人口因小屋拆除而不斷地被驅逐,這種種現象是同時發生的。一個地區的人口越稀少,那裏的“相對過剩人口”就越多,他們對就業手段的壓力就越大,農村人口多於住房的絕對過剩也就越大,從而農村中地方性的人口過剩以及最容易傳染疾病的人口擁擠現象也就越嚴重。人群密集在分散的小村莊和小市鎮的現象,同人們被強行從地面上趕走是相適應的。盡管農業工人的人數不斷減少,他們的產品的數量不斷增加,但他們還是不斷地“變得過剩”,這是使他們成為需要救濟的貧民的溫床。

為首的是幫頭,他通常是一個普通農業工人,多半是所謂的壞蛋,無賴漢,漂泊不定,好酗酒,但是有一定的膽識和才幹。他招募幫夥,幫夥在他指揮下幹活,而不是在租地農場主指揮下幹活。

她們的子女即使不被鴉片毀掉,也是幫夥的天生的新兵。

一個視察員感慨地說:“由於意識到是地主及其管家使他們受到這種非人待遇,農業短工對那些把他們當作無權人種看待的人,產生了一種相應的對抗情緒和憎恨心理。” 農業革命的第一個行動,就是以極大的規模,象奉天之命一樣,拆除耕地上的那些小屋。因此,許多工人不得不到村鎮和城市裏去尋找棲身之所。在那裏,他們就象廢物一樣被拋進閣樓,洞窟,地下室和最糟糕的街區的屋角裏。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1.原始積累的秘密

資本積累以剩余價值為前提,剩余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因此,這整個運動好象是在一個惡性循環中兜圈子,要脫出這個循環,就只有假定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

人們在解釋這種原始積累的起源的時候,就象在談過去的奇聞逸事。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種人,一種是勤勞的,聰明的,而且首先是節儉的中堅人物,另一種是懶惰的,耗盡了自己的一切,甚至耗費過了頭的無賴漢。誠然,神學中關於原罪的傳說告訴我們,人怎樣被註定必須汗流滿面才得糊口;而經濟學中關於原罪的歷史則向我們揭示,怎麽會有人根本不需要這樣做。但是,這無關緊要。於是出現了這樣的局面:第一種人積累財富,而第二種人最後除了自己的皮以外沒有可出賣的東西。大多數人的貧窮和少數人的富有就是從這種原罪開始的;前者無論怎樣勞動,除了自己本身以外仍然沒有可出賣的東西,而後者雖然早就不再勞動,但他們的財富卻不斷增加。

在真正的歷史上,征服、奴役、劫掠、殺戮,總之,暴力起著巨大的作用。

資本關系以勞動者和勞動實現條件的所有權之間的分離為前提。資本主義生產一旦站穩腳跟,它就不僅保持這種分離,而且以不斷擴大的規模再生產這種分離。因此,創造資本關系的過程,只能是勞動者和他的勞動條件的所有權分離的過程,這個過程一方面使社會的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轉化為資本,另一方面使直接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因此,所謂原始積累只不過是生產者和生產資料分離的歷史過程。這個過程所以表現為“原始的”,因為它形成資本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的前史。

使生產者轉化為雇傭工人的歷史運動,一方面表現為生產者從隸屬地位和行會束縛下解放出來;對於我們的資產階級歷史學家來說,只有這一方面是存在的。但是另一方面,新被解放的人只有在他們被剝奪了一切生產資料和舊封建製度給予他們的一切生存保障之後,才能成為他們自身的出賣者。而對他們的這種剝奪的歷史是用血和火的文字載入人類編年史的。

雖然在十四和十五世紀,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經稀疏地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的最初萌芽,但是資本主義時代是從十六世紀才開始的。

首要的因素是:大量的人突然被強製地同自己的生存資料分離,被當作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拋向勞動市場。對農業生產者即農民的土地的剝奪,形成全部過程的基礎。這種剝奪的歷史在不同的國家帶有不同的色彩,按不同的順序、在不同的歷史時代通過不同的階段。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2.對農村居民土地的剝奪

通過把農民從土地(農民對土地享有和封建主一樣的封建權利)上趕走,奪去他們的公有地的辦法,造成了人數更多得無比的無產階級。

對這一時代說來,貨幣是一切權力的權力。

資本主義製度卻正是要求人民群眾處於奴隸地位,使他們本身轉化為雇工,使他們的勞動資料轉化為資本。

在十六世紀,宗教改革和隨之而來的對教會地產的大規模的盜竊,使暴力剝奪人民群眾的過程得到新的驚人的推動。在宗教改革的時候,天主教會是英國相當大一部分土地的封建所有者。對修道院等的壓迫,把住在裏面的人拋進了無產階級行列。

在十七世紀最後幾十年,自耕農即獨立農民還比租地農民階級的人數多。他們曾經是克倫威爾的主要力量,甚至馬考萊也承認,他們同酗酒的劣紳及其奴仆,即不得不娶主人的棄妾的鄉村牧師相比,處於有利的地位。甚至農業雇傭工人也仍然是公有地的共有者。大約在1750年,自耕農消滅了,而在十八世紀最後幾十年,農民公有地的最後痕跡也消滅了。

“光榮革命”把地主、資本家這些謀利者同奧倫治的威廉三世一起推上了統治地位。他們開辟了一個新時代,使以前只是有節度地進行的對國有土地的盜竊達到了巨大的規模。這些土地被贈送出去了,被非常便宜地賣掉了,或者被用直接掠奪的辦法合並到私人地產中去了。所有這一切都是在絲毫不遵守法律成規的情況下完成的。用這種欺騙的方法攫取的國有土地和從教會奪來的土地,既然在共和革命中沒有再度失去,就構成現今英國寡頭政治的貴族領地的基礎。市民資本家鼓勵這種做法,為的是把土地變成純粹的商品,擴大農業大規模生產的範圍,增加來自農村的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者的供給等等。並且,新土地貴族又是新銀行巨頭這一剛剛孵化出來的金融顯貴和當時靠保護關稅支持的大手工工場主的自然盟友。

十八世紀的進步表現為:法律本身現在成了掠奪人民土地的工具,雖然大租地農場主同時也使用自己獨立的私人小辦法。這種掠奪的議會形式就是“公有地圈圍法”,換句話說,是地主借以把人民的土地當作私有財產贈送給自己的法令,是剝奪人民的法令。

當任意租戶,即按一年期限租佃土地的小租地農民,一群奴隸般地完全聽大地主擺布的人,代替獨立的自耕農時,對國有土地的掠奪,特別是對公有地的不斷的盜竊,促使在十八世紀叫做資本租地農場或商人租地農場的大租地農場增長,並且促使農村居民變成無產階級,把他們“遊離”出來投向工業。

鄰近的地主在圈地的借口下,不僅侵占了荒地,而且往往也侵占了個人以一定的租金向公社租來耕種的土地或共同耕種的土地。

對“神聖的所有權”進行最無恥的淩辱,對人身施加最粗暴的暴力,只要這是為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所需要的,政治經濟學家就會以斯多噶派的平靜的心情來加以觀察。

到十九世紀,人們自然甚至把農民和公有地之間的聯系都忘卻了。

最後,對農民土地的最後一次大規模剝奪過程,是所謂的Clearing of Estates(清掃領地,實際上是把人從領地上清掃出去)。“清掃”是前面談過的英國的一切剝奪方法的頂點。我們在上面談到現代狀況時知道,在已經沒有獨立農民可以清掃的地方,現在是要把小屋“清掃”掉,結果農業工人在他們耕種的土地上甚至再也找不到必要的棲身之所了。至於“清掃領地”的真正含意,我們只有看看蘇格蘭高地這個現代小說中的天國,才可以領會。在那裏,這個過程的特點是:它有系統性,有一舉完成的巨大規模(在愛爾蘭,地主同時把好幾個村莊清掃掉;在蘇格蘭高地,一下子被清掃的土地面積相當於德意誌幾個公國),最後,還有被侵吞的土地所有權的特殊形式。

掠奪教會地產,欺騙性地出讓國有土地,盜竊公有地,用剝奪方法、用殘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財產和克蘭財產變為現代私有財產——這就是原始積累的各種田園詩式的方法。這些方法為資本主義農業奪得了地盤,使土地與資本合並,為城市工業造成了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的必要供給。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3.十五世紀末以來懲治被剝奪者的血腥立法。壓低工資的法律由於封建家臣的解散和土地斷斷續續遭到暴力剝奪而被驅逐的人,這個不受法律保護的無產階級,不可能象它誕生那樣快地被新興的工場手工業所吸收。另一方面,這些突然被拋出慣常生活軌道的人,也不可能一下子就適應新狀態的紀律。他們大批地變成了乞丐、盜賊、流浪者,其中一部分人是由於習性,但大多數是為環境所迫。因此,十五世紀末和整個十六世紀,整個西歐都頒布了懲治流浪者的血腥法律。現在的工人階級的祖先,當初曾因被迫變成了流浪者和貧民而受到懲罰。法律把他們看作“自願的”罪犯,其依據是:只要他們願意,是可以繼續在已經不存在的舊的條件下勞動的。

被暴力剝奪了土地、被驅逐出來而變成了流浪者的農村居民,由於這些古怪的恐怖的法律,通過鞭打、烙印、酷刑,被迫習慣於雇傭勞動製度所必需的紀律。

單是在一極有勞動條件作為資本出現,在另一極有除了勞動力以外沒有東西可出賣的人,還是不夠的。這還不足以迫使他們自願地出賣自己。在資本主義生產的進展中,工人階級日益發展,他們由於教育、傳統、習慣而承認這種生產方式的要求是理所當然的自然規律。發達的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組織粉碎一切反抗;相對過剩人口的不斷產生把勞動的供求規律,從而把工資限製在與資本增殖需要相適應的軌道以內;經濟關系的無聲的強製保證資本家對工人的統治。超經濟的直接的暴力固然還在使用,但只是例外地使用。在通常的情況下,可以讓工人由“生產的自然規律”去支配,即由他對資本的從屬性去支配,這種從屬性由生產條件本身產生,得到這些條件的保證並由它們永久維持下去。在資本主義生產在歷史上剛剛產生的時期,情況則不同。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規定”工資,即把工資強製地限製在有利於賺錢的界限內,為了延長工作日並使工人本身處於正常程度的從屬狀態,就需要並運用了國家權力。這是所謂原始積累的一個重要因素。

雇傭工人階級是在十四世紀下半葉產生的,它在當時和後一世紀內只占居民中很小的一部分;它的地位受到農村的獨立農民經濟和城市的行會組織的有力的保護。在農村和城市,雇主和工人在社會上是接近的。勞動對資本的從屬只是形式上的,就是說,生產方式本身還不具有特殊的資本主義的性質。資本的可變要素大大超過它的不變要素。因此,對雇傭勞動的需求隨著資本的積累而迅速增加,而雇傭勞動的供給只是緩慢地跟在後面。後來變成資本積累基金的一大部分國民產品,在當時還是工人的消費基金。

法律規定了城市和農村、計件勞動和日勞動的工資率。農村工人受雇期限應為一年,城市工人則應在“自由市場”上受雇。

貨幣工資提高了,但其提高的程度不及貨幣貶值和物價相應上漲的程度。因此,工資實際上是下降了。但是,旨在壓低工資的法律仍然有效,同時,“沒有人願意使用”的人還要被割耳朵和打烙印。

勞工法中有關雇主和雇傭工人之間的契約以及解約期限等條款,直到現在還完全有效,這些條款規定,對違約的雇主只提出民事訴訟,而對違約的工人則提出刑事訴訟。

法國資產階級在革命風暴一開始,就膽敢再把工人剛剛爭得的結社權剝奪掉。它在1791年6月14日頒布法令,宣布工人的一切結社都是“對自由和人權宣言的侵犯”,要課以500利弗爾的罰金並剝奪公民權一年。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4.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的產生

在十五世紀,當獨立農民和那些既當雇工同時又獨自耕作的雇農靠自己的勞動而富裕起來的時候,租地農場主的境況和生產範圍都同樣是中等的。十五世紀最後三十多年開始的、幾乎在整個十六世紀(但最後幾十年除外)繼續進行的農業革命,以同一速度使農村居民破產,使租地農場主致富。對公有牧場等的掠奪,使租地農場主幾乎不費代價就大大增加了自己的牲畜數量,這些牲畜又為他的土地的耕作提供了更豐富的肥料。

在十六世紀,又加進了一個有決定意義的重要因素。當時,租約的期限很長,往往達99年。貴金屬價值從而貨幣價值的不斷下降,給租地農場主帶來了黃金果。把前面已經指出的其他一切情況撇開不說,這種下降也降低了工資。工資的一部分變成了租地農場主的利潤。谷物、羊毛、肉類,總之,一切農產品的價格不斷上漲,不費租地農場主一點力氣,就增大了他的貨幣資本,而他必須支付的地租,卻是按照以前的貨幣價值簽訂在契約上的。所以,他是同時靠犧牲自己的雇傭工人和地主的利益而致富的。因此,在十六世紀末,英國有了一個就當時情況來說已很富有的“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階級,是不足為奇的。

5.農業革命對工業的反作用。

工業資本的國內市場的形成

與獨立的、自耕的農村居民稀薄化相適應的,不僅僅是工業無產階級的稠密化。雖然種地的人數減少了,但土地提供的產品和過去一樣多,或者比過去更多,因為伴隨土地所有權關系革命而來的,是耕作方法的改進,協作的擴大,生產資料的積聚等等,因為農業雇傭工人不僅被迫加強了勞動強度,而且他們為自己進行勞動的生產範圍也日益縮小了。因此,隨著一部分農村居民的遊離,他們以前的生活資料也被遊離出來。這些生活資料現在變成可變資本的物質要素。被驅逐出來的農民必須從自己的新主人工業資本家那裏,以工資的形式掙得這些生活資料的價值。國內農業提供的工業原料也同生活資料的情況一樣。它變成了不變資本的一個要素。

出現了大亞麻紡織廠,“被遊離出來的人”受雇在那裏做工。亞麻外表上和過去完全一樣。它的纖維一根也沒有發生變化,但是一個新的社會靈魂已經進入它的身體。

紗錠和織機以前分散在農村,現在和工人以及原料一樣都集中在少數大勞動營裏了。

一部分農村居民的被剝奪和被驅逐,不僅為工業資本遊離出工人及其生活資料和勞動材料,同時也建立了國內市場。

以前由於大量小生產者獨自經營而造成的分散各地的許多買主,現在集中為一個由工業資本供應的巨大市場。於是,隨著以前的自耕農的被剝奪以及他們與自己的生產資料的分離,農村副業被消滅了,工場手工業與農業分離的過程發生了。只有消滅農村家庭手工業,才能使一個國家的國內市場獲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需要的範圍和穩固性。

只有大工業才用機器為資本主義農業提供了牢固的基礎,徹底地剝奪了極大多數農村居民,使農業和農村家庭手工業完全分離,鏟除了農村家庭手工業的根基——紡紗和織布。這樣,它才為工業資本征服了整個國內市場。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6.工業資本家的產生

這種方法的蝸牛爬行的進度,無論如何也不能適應十五世紀末各種大發現所造成的新的世界市場的貿易需求。

美洲金銀產地的發現,土著居民的被剿滅、被奴役和被埋葬於礦井,對東印度開始進行的征服和掠奪,非洲變成商業性地獵獲黑人的場所:這一切標誌著資本主義生產時代的曙光。這些田園詩式的過程是原始積累的主要因素。跟踵而來的是歐洲各國以地球為戰場而進行的商業戰爭。這場戰爭以尼德蘭脫離西班牙開始,在英國的反雅各賓戰爭中具有巨大的規模,並且在對中國的鴉片戰爭中繼續進行下去,等等。

所有這些方法都利用國家權力,也就是利用集中的有組織的社會暴力,來大力促進從封建生產方式向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轉變過程,縮短過渡時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品。暴力本身就是一種經濟力。

對鹽、鴉片、檳榔和其他商品的壟斷權成了財富的取之不盡的礦藏。

“壟斷公司”(路德語)是資本積聚的強有力的手段。殖民地為迅速產生的工場手工業保證了銷售市場,保證了通過對市場的壟斷而加速的積累。在歐洲以外直接靠掠奪、奴役和殺人越貨而奪得的財寶,源源流入宗主國,在這裏轉化為資本。

公共信用製度,即國債製度,在中世紀的熱那亞和威尼斯就已產生,到工場手工業時期流行於整個歐洲。殖民製度以及它的海外貿易和商業戰爭是公共信用製度的溫室。

公共信用成了資本的信條。

國家債權人實際上並沒有付出什麽,因為他們貸出的金額變成了容易轉讓的公債券,這些公債券在他們手裏所起的作用和同量現金完全一樣。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產生的有閑的食利者階級,充當政府和國民之間中介人的金融家就大發橫財,每次國債的一大部分就成為從天而降的資本落入包稅者、商人和私營工廠主的手中,——撇開這些不說,國債還使股份公司、各種有價證券的交易、證券投機,總之,使交易所投機和現代的銀行統治興盛起來。

用國家的名義裝飾起來的大銀行,從一產生起就只不過是私人投機家的公司,它們支持政府,依靠取得的特權能夠把貨幣貸給政府。因此,國債積累的最準確的尺度就是這些銀行的股票的不斷漲價。

至於銀行巨頭、金融家、食利者、經紀人、證券投機家和交易所的豺狼這一夥人的突然興起,對同時代人曾產生怎樣的影響,當時的著作如博林布羅克的著作可以證明。隨著國債同時產生的,有國際信用製度。國際信用製度常常隱藏著這個或那個國家原始積累的源泉之一。

今天出現在美國的許多身世不明的資本,僅僅在昨天還是英國的資本化了的兒童血液。

由於國債是依靠國家收入來支付年利息等等開支,所以現代稅收製度就成為國債製度的必要補充。借債使政府可以抵補額外的開支,而納稅人又不會立即感到負擔,但借債最終還是要求提高稅收。另一方面,由於債務的不斷增加而引起的增稅,又使政府在遇到新的額外開支時,總是要借新債。因此,以對最必要的生活資料的課稅(因而也是以它們的昂貴)為軸心的現代財政製度,本身就包含著稅收自行增加的萌芽。過重的課稅並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倒不如說是一個原則。

我們所關心的,與其說是這種製度對雇傭工人狀況的破壞性影響,不如說是它所引起的對農民、手工業者,一句話,對一切下層中產階級分子的暴力剝奪。

保護關稅製度是製造工廠主、剝奪獨立勞動者、使國民的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變成資本、強行縮短從舊生產方式向現代生產方式的過渡的一種人為手段。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在工場手工業時期的發展,歐洲的輿論丟掉了最後一點羞恥心和良心。各國恬不知恥地誇耀一切當作資本積累手段的卑鄙行徑。

如果按照奧日埃的說法,貨幣“來到世間,在一邊臉上帶著天生的血斑”,那末,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四章 所謂原始積累

7.資本主義積累的歷史趨勢

資本的原始積累,即資本的歷史起源,究竟是指什麽呢?既然它不是奴隸和農奴直接轉化為雇傭工人,因而不是單純的形式變換,那末它就只是意味著直接生產者的被剝奪,即以自己勞動為基礎的私有製的解體。

私有製作為公共的、集體的所有製的對立物,只是在勞動資料和勞動的外部條件屬於私人的地方才存在。但是私有製的性質,卻依這些私人是勞動者還是非勞動者而有所不同。私有製在最初看來所表現出的無數色層,只不過反映了這兩極間的各種中間狀態。

這種生產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產資料的分散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產資料的積聚,也排斥協作,排斥同一生產過程內部的分工,排斥社會對自然的統治和支配,排斥社會生產力的自由發展。它只同生產和社會的狹隘的自然產生的界限相容。

它發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滅它自身的物質手段。從這時起,社會內部感到受它束縛的力量和激情,就活動起來。

一旦這一轉化過程使舊社會在深度和廣度上充分瓦解,一旦勞動者轉化為無產者,他們的勞動條件轉化為資本,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站穩腳跟,勞動的進一步社會化,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的進一步轉化為社會使用的即公共的生產資料,從而對私有者的進一步剝奪,就會采取新的形式。現在要剝奪的已經不再是獨立經營的勞動者,而是剝削許多工人的資本家了。

這種剝奪是通過資本主義生產本身的內在規律的作用,即通過資本的集中進行的。一個資本家打倒許多資本家。隨著這種集中或少數資本家對多數資本家的剝奪,規模不斷擴大的勞動過程的協作形式日益發展,科學日益被自覺地應用於技術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計劃地利用,勞動資料日益轉化為只能共同使用的勞動資料,一切生產資料因作為結合的社會勞動的生產資料使用而日益節省,各國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場網,從而資本主義製度日益具有國際的性質。隨著那些掠奪和壟斷這一轉化過程的全部利益的資本巨頭不斷減少,貧困、壓迫、奴役、退化和剝削的程度不斷加深,而日益壯大的、由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本身的機構所訓練、聯合和組織起來的工人階級的反抗也不斷增長。資本的壟斷成了與這種壟斷一起並在這種壟斷之下繁盛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桎梏。生產資料的集中和勞動的社會化,達到了同它們的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炸毀了。資本主義私有製的喪鐘就要響了。剝奪者就要被剝奪了。

資本主義生產由於自然過程的必然性,造成了對自身的否定。這是否定的否定。這種否定不是重新建立私有製,而是在資本主義時代的成就的基礎上,也就是說,在協作和對土地及靠勞動本身生產的生產資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礎上,重新建立個人所有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