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資本論入門 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

作者 獨立工會

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

第二十五章 現代殖民理論

在西歐,政治經濟學的故鄉,原始積累的過程多少已經完成。在這裏,資本主義製度或者已經直接征服整個國民生產,或者在這種關系還不很發達的地方,它也至少間接地控製著那些與它並存的、屬於舊生產方式的、腐朽的社會階層。事實越是明顯地反對政治經濟學家的意識形態,政治經濟學家就越是熱心地起勁地把資本主義以前世界的法權觀念和所有權觀念應用到這個已經完成的資本世界。

殖民地的情況卻不是這樣。在那裏,資本主義製度到處都碰到這樣一種生產者的阻礙,這種生產者是自己勞動條件的所有者,靠自己的勞動使自己變富,而不是使資本家變富。在那裏,這兩種完全對立的經濟製度之間的矛盾,在它們的鬥爭中實際地得到證實。在資本家有宗主國的力量作後盾的地方,資本家就企圖用暴力清除以自己的勞動為基礎的生產方式和占有方式。

資本不是一種物,而是一種以物為媒介的人和人之間的社會關系。

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直接生產者的財產,不是資本。它們只有在同時還充當剝削和統治工人的手段的條件下,才成為資本。但是,在政治經濟學家的頭腦中,它們的這個資本主義靈魂和它們的物質實體非常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以致在任何情況下,甚至當它們正好是資本的對立面的時候,他也把它們稱為資本。

資本主義生產最美妙的地方,就在於它不僅不斷地再生產出雇傭工人本身,而且總是與資本積累相適應地生產出雇傭工人的相對過剩人口。這樣,勞動的供求規律就保持在正常的軌道上,工資的變動就限製在資本主義剝削所容許的範圍內,最後,工人對資本家必不可少的社會從屬性即絕對的從屬關系得到了保證。

雇傭工人不斷地轉化為獨立生產者,他們不是為資本勞動,而是為自己勞動,不是使資本家老爺變富,而是使自己變富;這種轉化又反過來對勞動市場的狀況產生極有害的影響。

資本主義的流通過程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資本的循環過程經過三個階段;根據第一卷的敘述,這些階段形成如下的序列:

Ⅰ.第一階段 G—W

G—W表示一個貨幣額轉化為一個商品額;對買者來說,是他的貨幣轉化為商品,對賣者來說,則是他們的商品轉化為貨幣。使一般商品流通的這個行為同時成為單個資本的獨立循環中一個職能上確定的階段的,首先不是行為的形式,而是它的物質內容,是那些和貨幣換位的商品的特殊使用性質。這一方面是生產資料,另一方面是勞動力,即商品生產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它們的特性,自然要與所生產物品的種類相適應。如果我們用A表示勞動力,用Pm表示生產資料,那末所要購買的商品額W=A+Pm。

要購買的生產資料的數量和規模,必須足以使這個勞動量得到充分的利用。

這不僅表示一種質的關系:一定的貨幣額,轉化為互相適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它還表示一種量的關系,即用在勞動力A上面的貨幣部分和用在生產資料Pm上面的貨幣部分的量的關系。這種量的關系一開始就是由一定數量的工人所要耗費的超額勞動即剩余勞動的量決定的。

生產資料的數量,必須足以吸收勞動量,足以通過這個勞動量轉化為產品。如果沒有充分的生產資料,買者所支配的超額勞動就不能得到利用;他對於這種超額勞動的支配權就沒有用處。如果現有生產資料多於可供支配的勞動,生產資料就不能被勞動充分利用,不能轉化為產品。

它處在具有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的能力的生產資本的狀態或形式中。這種形式的資本,稱為P。

但是,P的價值=A+Pm的價值=轉化為A和Pm的G。G和P是同一個資本價值,只是處在不同的存在方式上,就是說,G是貨幣狀態或貨幣形式的資本價值——貨幣資本。

一般商品流通的行為,作為資本的獨立循環過程的階段來看,同時又是資本價值由貨幣形式到生產形式的轉化,或者簡單地說,是由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的轉化。可見,在這裏首先考察的循環公式中,貨幣表現為資本價值的第一個承擔者,而貨幣資本也就表現為資本預付的形式。

貨幣究竟轉化為哪一種商品,對貨幣來說是完全沒有關系的。貨幣是一切商品的一般等價形式,一切商品都已經用它們的價格表示出,它們在觀念上代表一定的貨幣額,等待著向貨幣的轉化,並且只有通過同貨幣的換位,它們才取得一種形式,使自己可以轉化為自己的所有者的使用價值。因此,一旦勞動力作為它的所有者的商品出現於市場,它的出賣采取勞動報酬的形式或工資的形式,那末,它的買賣和任何其他商品的買賣相比,就沒有什麽更引人註目的了。成為特征的,並不是勞動力這種商品能夠買賣,而是勞動力成為商品。

既然生產的物的因素和人的因素是由商品構成的,資本家就得通過貨幣資本到生產資本的轉化,來完成這兩個因素的結合。如果貨幣是第一次轉化為生產資本,或者對它的所有者來說是第一次執行貨幣資本的職能,他就必須在購買勞動力之前,首先購買廠房、機器等等生產資料;因為勞動力一旦歸他支配,他就必須具備生產資料,以便能夠把勞動力當作勞動力來利用。

資本關系所以會在生產過程中出現,只是因為這種關系在流通行為中,在買者和賣者互相對立的不同的基本經濟條件中,在他們的階級關系中本來就已經存在。不是由於貨幣的性質產生了這種關系;相反,正是由於這種關系的存在,單純的貨幣職能才能轉化為資本職能。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Ⅱ.第二階段生產資本的職能

這裏考察的資本循環,是以貨幣轉化為商品的流通行為G—W即購買開始的。因此,這個流通必須以商品轉化為貨幣這一相反的形態變化W—G即出售來補充。

由於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資本價值取得了一種實物形式,這種形式的資本價值不能繼續流通,而必須進入消費,即進入生產消費。勞動力的使用,勞動,只能在勞動過程中實現。資本家不能再把工人當作商品出售,因為工人不是資本家的奴隸,並且資本家買到的僅僅是在一定時間內對他的勞動力的使用。另一方面,資本家只能這樣來使用勞動力,就是通過勞動力把生產資料作為商品形成要素來使用。因此,第一階段的結果是進入第二階段,即資本的生產階段。

資本流通被中斷,而資本的循環過程在繼續,資本從商品流通領域進入生產領域。因此,第一階段,貨幣資本轉化為生產資本,只是第二階段即生產資本的職能的先導和先行階段。

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越發展,它對主要是直接滿足自己需要而只把多余產品轉化為商品的任何一種舊生產形式,就越發生破壞和解體的作用。它使產品的出售成為人們關心的主要事情,它起初並沒有顯著地侵襲到生產方式本身,例如,資本主義的世界貿易對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人民最初發生的影響就是如此。但是接著,在它已經紮根的地方,它就會把一切以生產者本人勞動為基礎或只把多余產品當作商品出售的商品生產形式盡行破壞。它首先是使商品生產普遍化,然後使一切商品生產逐步轉化為資本主義的商品生產。

不論生產的社會形式如何,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始終是生產的因素。但是,二者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在當前考察的場合,自由工人和他的生產資料的分離,是既定的出發點,並且我們已經看到,二者在資本家手中是怎樣和在什麽條件下結合起來的——就是作為他的資本的生產的存在方式結合起來的。因此,形成商品的人的要素和物的要素這樣結合起來一同進入的現實過程,即生產過程,本身就成為資本的一種職能,成為資本主義的生產過程。

生產資料本身,只有在勞動力作為生產資本的人的存在形式,能夠和生產資料相合並時,才成為生產資本的物的形式或生產資本。因此,正如人類勞動力並非天然是資本一樣,生產資料也並非天然是資本。只有在一定的歷史發展條件下,生產資料才取得這種獨特的社會性質。

生產資本在執行職能時,消耗它自己的組成部分,使它們轉化為一個具有更高價值的產品量。因為勞動力僅僅作為生產資本的一個器官發生作用,所以,勞動力的剩余勞動使產品價值超過產品形成要素的價值而形成的余額,也是資本的果實。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Ⅲ.第三階段W′—G′

商品,作為已經增殖的資本價值的直接由生產過程本身產生的職能存在形式,就成了商品資本。如果商品生產在它的整個社會範圍內按資本主義的方式經營,那末,一切商品從一開始就是商品資本的要素,不論它們是生鐵,還是布魯塞爾的花邊,是硫酸,還是雪茄煙。至於商品隊伍中,由於屬性不同,哪一類應升為資本,哪一類應列為普通商品,這個問題不過是煩瑣經濟學自己製造出來的一個可笑的難題罷了。

使這個W變成W′的,是它的相對價值量,是和生產它所消耗的資本P的價值相比較的它的價值量。W′這個價值,等於生產它時保存的價值加上生產資本提供的剩余價值。它的價值大於這個資本價值,多了這個剩余價值w。

第一卷已經指出,一個一定量資本的作用程度,是由生產過程的各種潛能規定的,而這些潛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資本本身的價值量無關的。這裏指出,流通過程推動了新的潛能,它們影響資本的作用程度,影響資本的擴張和收縮,而和資本的價值量無關。

這裏要指出兩點。第一,資本價值最後再轉化為它原來的貨幣形式,是商品資本的職能。第二,這種職能包含著剩余價值由原來的商品形式到貨幣形式的第一形式轉化。因此,在這裏,貨幣形式起了雙重作用。一方面,它是原來以貨幣預付的價值的復歸形式,就是說,回到過程開始時的價值形式。另一方面,它又是原來以商品形式進入流通的價值的第一轉化形式。

我們就把這個循環過程的形式叫做貨幣資本的循環。在終結時發生變化的,不是預付價值的形式,而只是它的量。

G所以成為資本,是由它對G′的另一個部分的關系決定的,後者是由它生出的,是它作為原因引起的,是它作為基礎產生的結果。因此,G′是一個內部分化了的、自身在職能上(概念上)區別開來的、表現著資本關系的價值額。

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都是資本的存在方式。一個是貨幣形式的資本,另一個是商品形式的資本。因此,使它們互相區別的特殊職能,只能是貨幣職能和商品職能之間的區別。商品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直接產物,使人想起它的這種起源,因而,它在這種形式上比貨幣資本較為合理,不象貨幣資本那樣沒有概念,在貨幣資本中,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任何痕跡都已消失,正象在貨幣上商品的一切特殊的使用形式都消失一樣。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一章 貨幣資本的循環

Ⅳ.總循環

資本表現為一個價值,它經過一系列互相聯系的、互為條件的轉化,經過一系列的形態變化,而這些形態變化也就形成總過程的一系列階段。在這些階段中,兩個屬於流通領域,一個屬於生產領域。在每個這樣的階段中,資本價值都處在和不同的特殊職能相適應的不同形態上。在這個運動中,預付的價值不僅保存了,而且增長了,它的量增加了。最後,在終結階段,它回到總過程開始時它原有的形式。因此,這個總過程是循環過程。

資本價值在它的流通階段所采取的兩種形式,是貨幣資本的形式和商品資本的形式;它屬於生產階段的形式,是生產資本的形式。在總循環過程中采取而又拋棄這些形式並在每一個形式中執行相應職能的資本,就是產業資本。這裏所說的產業,包括任何按資本主義方式經營的生產部門。

因此,在這裏,貨幣資本,商品資本,生產資本,並不是指這樣一些獨立的資本,這些獨立的資本的職能形成同樣獨立的、彼此分離的營業部門的內容。在這裏,它們只是指產業資本的特殊的職能形式,產業資本是依次采取所有這三種形式的。

資本的循環,只有不停頓地從一個階段轉入另一個階段,才能正常進行。如果資本在第一階段G—W停頓下來,貨幣資本就會凝結為貯藏貨幣;如果資本在生產階段停頓下來,一方面生產資料就會擱著不起作用,另一方面勞動力就會處於失業狀態;如果資本在最後階段W′—G′停頓下來,賣不出去而堆積起來的商品就會把流通的流阻塞。

有一些獨立的產業部門,那裏的生產過程的產品不是新的物質的產品,不是商品。在這些產業部門中,經濟上重要的,只有交通工業,它或者是真正的貨客運輸業,或者只是消息、書信、電報等等的傳遞。

亞·楚普羅夫關於這一點曾經說過:

“生產和消費表現為兩個在空間上和時間上相分離的行為。但是,在不創造新產品而只載運旅客和貨物的運輸業中,這兩種行為是合在一起的;服務{場所的變動}必須在它被生產的同一瞬間被消費。”

隨著產業資本支配社會的生產,技術和勞動過程的社會組織就會發生變革,從而社會的經濟歷史類型也會發生變革。那幾種在產業資本以前,在已成過去的或正在衰落的社會生產狀態中就已出現的資本,不僅要從屬於產業資本,要和產業資本相適應來改變它們的職能的機構,而且只能在產業資本的基礎上運動,從而要和它們的這個基礎同生死共存亡。貨幣資本和商品資本,在它們以其職能作為特殊營業部門的承擔者和產業資本並列出現時,也只是產業資本在流通領域時而采取時而拋棄的不同職能形式由於社會分工而獨立的和片面發展的存在形式。

只要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作為前提存在,也就是說,處在由資本主義生產決定的社會狀態中,那末,產業資本循環的一般形式就是貨幣資本的循環。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二章 生產資本的循環

處在生產形式上的產業資本不是執行一次職能,而是周期反復地執行職能,因此,過程的重新開始,已由起點本身規定了。W′的一部分(在某些場合,在產業資本的某些投資部門內)可以直接再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把它當作商品生產出來的同一勞動過程;這樣,它的價值就不用轉化為實在貨幣或貨幣符號,或者它只是取得計算貨幣這種獨立表現。這部分價值不進入流通。這樣,有的價值不進入流通過程,但進入生產過程。W′中被資本家作為剩余產品部分以實物形式消耗的那一部分,也是這樣。不過,這種情況對於資本主義生產來說並不重要,最多在農業上值得註意。

真正的流通,只是表現為周期更新的和通過更新而連續進行的再生產的媒介。

生產過程可能擴大的比例不是任意規定的,而是技術上規定的,因此,已經實現的剩余價值雖然要資本化,但往往要經過若幹次循環的反復,才能增長到必要的規模(也就是要積累到必要的規模),這時它才能實際執行追加資本的職能,即進入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的循環。因此,這個剩余價值凝結為貯藏貨幣,並在這一形式上形成潛在的貨幣資本。這種貨幣資本所以是潛在的,因為在它停留於貨幣形式時,不能作為資本發生作用。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三章 商品資本的循環

正因為W′…W′循環在進行中要以另一個在W(=A+Pm)形式上的產業資本為前提(並且Pm還包括各種其他資本,用我們的例子來說,包括機器、煤炭、潤滑油等等),所以,這個循環本身就要求我們不僅把它看作循環的一般形式,即能夠用來考察每一個單個產業資本(第一次投資的場合除外)的社會形式,因而不僅看作一切單個產業資本共有的運動形式,而且同時看作各單個資本的總和即資本家階級的總資本的運動形式,在這個運動中,每一個單個產業資本的運動,都只表現為一個部分運動,和其他部分運動交織在一起,並且受它們製約。例如,如果我們考察一個國家的全部年商品產品,分析其中一部分補償一切單個企業的生產資本,另一部分進入不同階級的個人消費的運動,那末,我們就把W′…W′看作社會資本和由此產生的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運動形式。社會資本=單個資本(包括股份資本;如果政府在采礦業、鐵路等等上面使用生產的雇傭勞動,起產業資本家的作用,那也包括國家資本)之和,社會資本的總運動=各單個資本的運動的代數和,這一事實並不排除:這個運動,作為一個孤立的單個資本的運動來看,和同一個運動,作為社會資本總運動的一部分來看,即和社會資本的其他部分的運動聯系起來看,會表現出不同的現象;同時,這個運動還會解決這樣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在考察一個單獨的單個資本的循環時必須事先已經解決,而不是要由這種考察去解決。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四章 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

三個循環都有一個共同點:價值增殖是決定目的,是動機。在形式Ⅰ中,這一點已經在形式上表現出來了。形式Ⅱ是以P即價值增殖過程本身開始的。在形式Ⅲ中,即使運動以同樣規模反復進行,循環也是以已經增殖的價值開始,而以重新增殖的價值結束的。

一旦它轉化為生產資本,它就既不作為貨幣資本,也不作為商品資本執行職能了。它的全部流通過程就會中斷,另一方面,一旦它處在兩個流通階段的一個階段上,不論是作為G還是作為W′執行職能,它的全部生產過程也同樣就會中斷。這樣一來,P…P循環不僅表現為生產資本的周期更新,而且在流通過程完成以前,同樣表現為它的職能即生產過程的中斷;生產將不是連續地進行,而將發生間斷,只有經過一段由流通過程的這兩個階段完成得快慢所決定的長短不定的時間,生產才能重新進行。例如,中國的手工業者就是這樣,他只是為私人顧客勞動,如果沒有新的訂貨,他的生產過程就會停頓。

只有在三個循環的統一中,才能實現總過程的連續性,而不致發生上述的中斷。社會總資本始終具有這種連續性,而它的過程始終是三個循環的統一。

在產業資本或者作為貨幣或者作為商品執行職能的流通過程內,產業資本不論作為貨幣資本還是作為商品資本的循環,是和各種不同的社會生產方式的商品流通交錯在一起的,只要這些生產方式同時是商品生產。不論商品是建立在奴隸製基礎上的生產的產品,還是農民的產品(中國人,印度的農奴),還是公社的產品(荷屬東印度),還是國家生產的產品(如從前在俄羅斯歷史上出現的以農奴製為基礎的國家生產),還是半開化的狩獵民族的產品等等,它們總是作為商品和貨幣,同表現產業資本的貨幣和商品相對立,既進入產業資本的循環,在剩余價值作為收入花掉時,也進入商品資本所包含的剩余價值的循環,也就是說,進入商品資本的兩個流通部門。作為它們來源的生產過程的性質如何是沒有關系的;它們作為商品在市場上執行職能,作為商品進入產業資本的循環和商品資本所包含的剩余價值的流通。因此,商品來源的全面性,市場作為世界市場而存在,是產業資本流通過程的特點。以上就外國商品而言的,也同樣適用於外國貨幣。正象商品資本對外國貨幣只是執行商品職能一樣,外國貨幣對商品資本也只是執行貨幣職能;在這裏,貨幣是執行世界貨幣的職能。

產業資本循環過程從而資本主義生產的最明顯的特征之一就是:一方面,生產資本的形成要素必須來自商品市場,並且不斷從這個市場得到更新,作為商品買進來;另一方面,勞動過程的產品則作為商品從勞動過程產生出來,並且必須不斷作為商品重新賣出去。

在資本家和雇傭工人的關系上,貨幣關系,買者和賣者的關系,成了生產本身所固有的關系。但是,這種關系的基礎是生產的社會性質,而不是交易方式的社會性質;相反,後者是由前者產生的。此外,不是把生產方式的性質看作和生產方式相適應的交易方式的基礎,而是反過來,這是和資產階級眼界相符合的,在資產階級眼界內,滿腦袋都是生意經。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五章 流通時間

我們已經知道,資本通過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兩階段的運動,是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的。資本在生產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生產時間,資本在流通領域停留的時間是它的流通時間。所以,資本完成它的循環的全部時間,等於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之和。

生產資料的生產時間一般包括:1.生產資料作為生產資料執行職能,也就是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的時間;2.生產過程中斷,從而並入生產過程的生產資料的職能中斷的休止時間;3.生產資料作為過程的條件雖已準備好,即已經代表生產資本,但尚未進入生產過程的時間。

生產過程本身也會使勞動過程從而使勞動時間發生中斷,在這個間歇期間,勞動對象聽任物理過程對它發生作用,而沒有人類勞動參加進去。在這種場合,雖然勞動過程從而生產資料作為勞動資料的職能中斷了,但生產過程從而生產資料的職能卻繼續下去。例如,播在地裏的谷種,藏在窖中發酵的葡萄酒,許多製造廠(例如製革廠)中聽任化學過程發生作用的勞動材料,就是這樣。在這裏,生產時間比勞動時間長。二者的差,就是生產時間超過勞動時間的部分。這個超過部分總是由以下的事實產生的:生產資本潛在地處在生產領域內,但不在生產過程本身中執行職能;或者在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但不處在勞動過程中。

只是作為生產過程的條件而準備好的那部分潛在生產資本,如紡紗廠的棉花、煤炭等等,既不起產品形成要素的作用,也不起價值形成要素的作用。它是閑置的資本,雖然它的閑置是使生產過程連續不斷進行的一個條件。為保存生產儲備(潛在資本)而必需的建築物、裝置等等,是生產過程的條件,從而也是預付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它們的職能,是在預備階段保存生產的各個組成部分。如果在這個階段上勞動過程是必要的,它就使原料等等變貴,但它是生產勞動,並且形成剩余價值,因為這種勞動同一切其他的雇傭勞動一樣,有一部分是沒有報酬的。

另一部分潛在資本,如建築物、機器等等,即那些只是由於生產過程有規則的休止才中斷自身職能的勞動資料,——由生產的縮減、危機等等引起的不規則的中斷,是純粹的損失,——只加進價值,不加入產品的形成;它加進產品的總價值,由它的平均壽命決定;它會喪失價值,因為它在執行職能時和在不執行職能時都會喪失使用價值。

即使勞動過程中斷,但繼續留在生產過程中的不變資本部分的價值,會在生產過程的結果中再現。各種生產資料在這裏被勞動本身安置在某些條件下,讓它們自己經過一定的自然過程,其結果是產生某種有用的效果或改變它們的使用價值的形式。當勞動把它們作為生產資料實際有目的地消費時,總是把它們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在這裏,不論勞動必須借助勞動資料不斷作用於勞動對象,以產生這種效果,還是勞動只需給個推動力,把生產資料安置在一定條件下,使生產資料由於自然過程的作用,無需再加勞動,自己發生預想的變化,情況都是如此。

生產時間和勞動時間越吻合,在一定期間內一定生產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價值增殖就越大。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的趨勢,是盡可能縮短生產時間超過勞動時間的部分。不過,資本的生產時間雖然可以和它的勞動時間不一致,但前者總是包含後者,而且超過的部分本身就是生產過程的條件。

資本在流通中的形態變化越成為僅僅觀念上的現象,也就是說,流通時間越等於零或近於零,資本的職能就越大,資本的生產效率就越高,它的自行增殖就越大。例如,假定有一個資本家按訂貨生產,因此他在提供產品時就得到支付,又假定支付給他的是他自己需要的生產資料,那末,流通時間就接近於零了。

在一定時期內,進入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換句話說,如果它們沒有在一定時間內賣掉,它們就會變壞,並且在喪失它們的使用價值的同時,也就喪失作為交換價值承擔者的屬性。商品中包含的資本價值,資本價值中增長的剩余價值,都將喪失。使用價值只有不斷更新,不斷再生產,也就是由同種或別種新的使用價值來補償,才是恒久而自行增殖的資本價值的承擔者。而使用價值以完成的商品形式出售,從而由此進入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是它們的再生產不斷更新的條件。它們必須在一定時間內變換它們的舊的使用形式,以便在一種新的使用形式上繼續存在。交換價值只有通過它的物體的這種不斷更新才能夠保持。

一種商品越容易變壞,它的物理性能對於它作為商品的流通時間的絕對限製越大,它就越不適於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對象。這種商品只有在人口稠密的地方,或者隨著產銷地點的距離由於運輸工具的發展而縮短時,才能成為資本主義生產的對象。而一種物品的生產集中在少數人手裏和人口稠密的地點,甚至能夠為這樣一類產品,如大啤酒廠、牛奶廠生產的產品,造成較大的市場。

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

第六章 流通費用

Ⅰ.純粹的流通費用

由商品形式轉化為貨幣形式和由貨幣形式轉化為商品形式,只是指一種狀態變化。如果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出售,價值量在買者和賣者手裏都不發生變化;發生變化的只是它的存在形式。如果商品不是按照它們的價值出售,轉化了的價值的總額仍舊不變;一方面的增加,就是另一方面的減少。

狀態的變化花費時間和勞動力,但不是為了創造價值,而是為了使價值由一種形式轉化為另一種形式。在這裏,事情並不因雙方都想借此機會占有超額的價值量而發生變化。這種勞動由於雙方的惡意而增大,但並不創造價值,正象花費在訴訟程序上的勞動並不增加訴訟對象的價值量一樣。

如果一種職能本身是非生產的,然而是再生產的一個必要的因素,現在這種職能由於分工,由多數人的附帶工作變為少數人的專門工作,變為他們的特殊行業,那末,這種職能的性質本身還是不會改變的。一個商人(在這裏只是看作商品的形式轉化的當事人,只是看作買者和賣者)可以通過他的活動,為許多生產者縮短買賣時間。因此,他可以被看作是一種機器,它能減少力的無益消耗,或有助於騰出生產時間。

不管一種產品是不是作為商品生產的,它總是財富的物質形式,是要進入個人消費或生產消費的使用價值。作為商品,它的價值觀念地存在於價格中,這個價格絲毫不改變它的現實使用形式。

Ⅱ.保管費用

這些費用的目的本身不是價值的形式轉化,而是價值的保存,而價值存在於作為產品,作為使用價值的商品中,因而只有通過產品的保存,使用價值本身的保存,價值才能得到保存。在這裏,使用價值既沒有提高,也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但是,它的減少受到了限製,它被保存下來。在這裏,商品中存在的預付價值,也沒有增加。但是,加進了新的勞動——物化勞動和活勞動。

實際上,儲備有三種形式:生產資本的形式,個人消費基金的形式,商品儲備或商品資本的形式。雖然就絕對量來說,三種形式的儲備可以同時增加,但是一種形式的儲備會在另一種形式的儲備增加時相對地減少。

社會上絕大部分人變為雇傭工人,他們靠掙一文吃一文過活,他們的工資按周領取,逐日花掉,因此,他們必須找到作為儲備的生活資料。不管這種儲備的單個要素的流動性有多大,其中一部分總要不斷地停留下來,以便整個儲備可以始終處於流動狀態。

所有這些因素,都來源於生產的形式和它所包含的、產品在流通過程中所必須完成的形式轉化。

不管產品儲備的社會形式如何,保管這種儲備,總是需要費用:需要有貯存產品的建築物、容器等等;還要根據產品的性質,耗費或多或少的生產資料和勞動,以便防止各種有害的影響。儲備越是社會地集中,這些費用相對地就越少。

儲備費用仍然是社會財富的扣除,雖然它是社會財富的存在條件之一。

儲備費用包含:1.產品總量的數量減少(例如,儲存面粉時就是這樣);2.質量變壞;3.保管儲備所需的物化勞動和活勞動。

Ⅲ.運輸費用

一般的規律是:一切只是由商品的形式轉化而產生的流通費用,都不會把價值追加到商品上。這僅僅是實現價值或價值由一種形式轉變為另一種形式所需的費用。投在這種費用上的資本(包括它所支配的勞動),屬於資本主義生產上的非生產費用。這種費用必須從剩余產品中得到補償,對整個資本家階級來說,是剩余價值或剩余產品的一種扣除,就象對工人來說,購買生活資料所需的時間是損失掉的時間一樣。但是,運輸費用起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這裏必須簡短地加以考察。

物品的使用價值只是在物品的消費中實現,而物品的消費可以使物品的位置變化成為必要,從而使運輸業的追加生產過程成為必要。因此,投在運輸業上的生產資本,會部分地由於運輸工具的價值轉移,部分地由於運輸勞動的價值追加,把價值追加到所運輸的產品中去。

在產品從一個生產場所運到另一個生產場所以後,接著還有完成的產品從生產領域運到消費領域。產品只有完成這個運動,才是現成的消費品。

商品在空間上的流通,即實際的移動,就是商品的運輸。運輸業一方面形成一個獨立的生產部門,從而形成生產資本的一個特殊的投資領域。另一方面,它又具有如下的特征:它表現為生產過程在流通過程內的繼續,並且為了流通過程而繼續。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七章 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我們已經知道,一定資本的總流通時間,等於它的流通時間和它的生產時間之和。這就是從資本價值以一定的形式預付時起,到處在過程中的資本價值回到同一形式時止的一段時間。 “生產交往的世界,可以看作是在我們稱為經濟周期的循環中運轉的,一旦企業完成它相繼進行的交易,又回到它的起點,每次的循環就完成了。起點可以從資本家得到收入,從而收回資本的時候算起;從這時起,他重新著手做以下的事情:招雇工人,並以工資的形式分給他們生活資料,或者確切地說,分給他們獲得生活資料的權力;從他們那裏取得他所經營的製成的物品;把這種物品送到市場去,在那裏把它們賣掉,在貨款中收回全部投資,而結束這一系列運動的循環。”(查默斯《論政治經濟學》1832年格拉斯哥第2版第85頁) 單個資本家投在任何一個生產部門的總資本價值,在完成它的運動的循環後,就重新處在它的原來的形式上,並且能夠重復同一過程。這個價值要作為資本價值永久保持和增殖,就必須重復這個過程。單個循環在資本的生活中只形成一個不斷重復的段落,也就是一個周期。

資本的循環,不是當作孤立的行為,而是當作周期性的過程時,叫做資本的周轉。周轉的定義。這種周轉的持續時間,由資本的生產時間和資本的流通時間之和決定。這個時間之和形成資本的周轉時間。因此,資本的周轉時間,包含著總資本價值從一個循環周期到下一個循環周期的間隔時間,包含著資本生活過程的周期性,或者說,包含著同一資本價值的增殖過程或生產過程更新、重復的時間。

正如工作日是勞動力職能的自然計量單位一樣,年是處在過程中的資本的周轉的自然計量單位。這個計量單位的自然基礎是,在溫帶這個資本主義生產的祖國,最重要的農產品都是一年收獲一次。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八章 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Ⅰ.形式區別

全部資本價值是處在不斷流通之中,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一切資本都是流動資本。但這裏考察的這個資本部分的流通是獨特的流通。首先,這個資本部分不是在它的使用形式上進行流通,進行流通的只是它的價值,並且這種流通是逐步地、一部分一部分進行的,和從它那裏轉移到作為商品進行流通的產品中去的價值相一致。在它執行職能的全部時間內,它的價值總有一部分固定在它裏面,和它幫助生產的商品相對立,保持著自己的獨立。由於這種特性,這部分不變資本取得了固定資本的形式。在生產過程中預付的資本的其他一切物質組成部分,則與此相反,形成流動資本。

例如在農業中,為改良土壤而投下的物質,就有一部分作為產品的形成要素加入植物產品。另一方面,這些物質會在較長的時期如4—5年內發揮作用。因此,其中一部分會在物質上加入產品,同時也就把它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另一部分則保持它原有的使用形式,把它的價值固定在這種形式上。它繼續作為生產資料存在,因而取得固定資本的形式。牛作為役畜,是固定資本。如果它被吃掉,它就不是作為勞動資料,從而也不是作為固定資本執行職能了。

一種產品之所以變為固定資本,只是由於它在生產過程中作為勞動資料執行職能。而產品本身剛從生產過程出來時,決不是固定資本。例如,一臺機器,作為機器製造業者的產品或商品,屬於他的商品資本。它只有在它的買者手裏,即在生產上使用它的資本家手裏,才成為固定資本。

以勞動過程性質為基礎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區別,就以新的形式,即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區別再反映出來。只是因為如此,那種執行勞動資料職能的東西,才成為固定資本。如果按照物質屬性,它除了執行勞動資料的職能之外,還能執行別的職能,那末它是不是固定資本,就要根據它的職能的不同來決定。牲畜作為役畜,是固定資本;作為肥育的牲畜,則是原料,它最後會作為產品進入流通,因此不是固定資本,而是流動資本。

勞動資料固定在一個地點,把根牢牢紮在地裏這個事實,使這部分固定資本在國民經濟中具有一種獨特的作用。它們不能被運往國外,不能作為商品在世界市場上流通。這種固定資本的所有權證書卻可以變換,可以買賣,就這一點說,可以觀念地流通。這種所有權證書,甚至可以在國外市場上流通,例如以股票的形式。

因此,這種勞動資料的價值這時獲得雙重存在。其中一部分仍然束縛在它的屬於生產過程的使用形式或實物形式上,另一部分則作為貨幣,脫離這個形式。在勞動資料執行職能的過程中,它以實物形式存在的那部分價值不斷減少,而它轉化為貨幣形式的那部分價值則不斷增加,一直到它的壽命完結,它的全部價值和它的屍體脫離,轉化為貨幣為止。

Ⅱ.固定資本的組成部分、補償、修理和積累

在同一個投資中,固定資本的各個要素有不同的壽命,從而也有不同的周轉時間。

勞動資料大部分都因為產業進步而不斷革新。因此,它們不是以原來的形式,而是以革新的形式進行補償。一方面,大量固定資本投在一定的實物形式上,並且在這個形式上結束一定的平均壽命,這一點就成了只能逐漸采用新機器等等的一個原因,從而就成了迅速普遍采用改良的勞動資料的一個障礙。另一方面,競爭,特別是在發生決定性變革的時候,又迫使舊的勞動資料在它們的自然壽命完結之前,用新的勞動資料來替換。迫使企業設備提前按照更大的社會規模實行更新的,主要是災禍,危機。

一個企業能夠在什麽程度上,以多大規模進行這種逐漸的追加,其次,必須積累多大數量的準備金,才能夠用這種方式把它再投入企業,而要做到這一點又需要多長時間,所有這些,當然都部分地取決於該企業的特殊性質。另一方面,現有機器的局部改良能夠達到什麽程度,當然取決於改良的性質和機器本身的構造。

一方面有許多資財被浪費掉,另一方面,在企業逐漸擴大時,又有許多這種不適宜的側面擴張(部分地說對勞動力有害),因為一切都不是按照社會的計劃進行的,而是取決於單個資本家從事活動時的千差萬別的情況、資財等等。由此就產生了生產力的巨大浪費。

貨幣準備金(即再轉化為貨幣的那部分固定資本)這樣一部分一部分地再投入企業,在農業中實行起來最容易。在這裏,有一定空間的生產場所,能夠最大限度地逐漸地吸收資本。在進行自然再生產的地方也是這樣,例如畜牧業。

這種在勞動過程中通過使用而得到的保存,是活勞動的無償的自然恩惠。而且勞動的保存力是二重的。一方面,它保存勞動材料的價值,把這種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另一方面,它不把勞動資料的價值轉移到產品中去,但通過勞動資料在生產過程中的活動,通過保存勞動資料的使用價值而保存其價值。

對於由異常的自然現象,火災、水災等等引起的破壞所作的保險,和損耗的補償及維修勞動完全不同。保險必須由剩余價值補償,是剩余價值的一種扣除。或者,從整個社會的觀點來看,必須不斷地有超額生產,也就是說,生產必須按大於單純補償和再生產現有財富所必要的規模進行,——完全撇開人口的增長不說,——以便掌握一批生產資料,來消除偶然事件和自然力所造成的異乎尋常的破壞。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九章 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周期

1.預付資本的總周轉,是它的不同組成部分的平均周轉。

2.這裏不僅有量的差別,而且有質的差別。

3.由此可見:即使預付生產資本的極大部分,是由再生產時間從而周轉時間包含一個持續多年的周期的固定資本構成,但是,由於流動資本在一年內反復周轉,一年內周轉的資本價值還是能夠大於預付資本的總價值。

4.因此,預付資本的價值周轉,是和它的實際再生產時間,或者說,和它的各種組成部分的現實周轉時間相分離的。

預付資本價值必須完成一個包含多次周轉的周期,而這個周期是由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壽命決定的,從而是由它的再生產時間或周轉時間決定的。

在周期性的危機中,營業要依次通過松弛、中等活躍、急劇上升和危機這幾個時期。雖然資本投下的時期是極不相同和極不一致的,但危機總是大規模新投資的起點。因此,就整個社會考察,危機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個周轉周期的新的物質基礎。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重農學派和亞當·斯密作為生產資本的要素,生產資本的一切組成部分不斷地固定在生產過程中,因為沒有它們,生產過程是不能進行的。而生產資本的一切要素,無論是固定的或流動的,作為生產資本,都一樣同流通資本即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相對立。

勞動力也是這樣。生產資本的一部分必須不斷固定在勞動力上,不論在什麽地方,同樣一些勞動力,和同一些機器一樣,在較長的時間內是由同一個資本家使用的。在這裏,勞動力和機器的區別,並不是在於機器一次全部買下(在分期付款時,情形就不是這樣),工人不是一次買下,而是在於工人耗費的勞動全部加入產品價值,機器的價值卻只是一部分一部分地加入產品價值。

貨幣再轉化成的商品是生產要素(勞動資料和勞動力),因此,這種形式變換使產業資本的職能具有連續性,使生產過程成為連續的生產過程,即再生產過程。整個這種形式變換是在流通中進行的;正是這種形式變換使商品實際上由一個人手裏轉到另一個人手裏。相反,生產資本在它的生產過程中通過的形態變化,卻是屬於勞動過程的形態變化,它是生產要素轉化為要生產的產品所必需的。

亞·斯密說得很清楚,資本屬性並不是物品本身在一切情況下都固有的,而是一種職能,物品是否承擔這種職能,要看情況而定。但對一般資本適用的,對它的部分也適用。

同一物品可以時而成為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時而屬於直接的消費基金。例如,一所房子,用作勞動場所,是生產資本的固定組成部分,用作住宅,就根本不是資本的形式,而只是一所住宅。在許多場合,同一些勞動資料,可以時而充當生產資料,時而充當消費資料。

即使有的產品按照它的使用形式,能夠部分地重新作為生產資料,進入把它生產出來的過程,例如煤炭用於煤炭的生產,但是,用來出售的那部分產品煤炭,恰恰既不是流動資本,也不是固定資本,而是商品資本。

只有在勞動力已經出賣,並入生產過程之後,就是說,只有在它不再作為商品流通之後,它才成為生產資本的組成部分:作為剩余價值的源泉,它是可變資本,就投在它身上的資本價值的周轉來說,它是生產資本的流動組成部分。

一切產品都是作為商品來到市場,因此,對資本家來說,都是作為他的資本的商品形式,作為商品資本來流通,而不管這些產品按照它們的實物形式,按照它們的使用價值必須或者能夠作為生產資本的要素(作為生產過程的要素),作為生產資料,從而作為生產資本的固定要素或流動要素執行職能,還是只能充當個人消費而不是生產消費的資料。一切產品都作為商品投入市場,所以一切生產資料和消費資料,一切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的要素,都必須通過它們作為商品的購買再從市場上取出。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一章 關於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李嘉圖投在工資上的資本的現實物質,是勞動本身,是發揮作用的、創造價值的勞動力,是活的勞動。資本家用死的、物化的勞動來和它交換,把它並入他的資本,只有這樣,他手中的價值才轉化為一個自行增殖的價值。

從價值(它不外是已經物化的勞動)的性質和從發揮作用的勞動力(它不外是正在物化的勞動)的性質中得出,勞動力在它執行職能期間不斷創造價值和剩余價值;在勞動力方面表現為運動,表現為創造價值的東西,在勞動力的產品方面,在靜止的形式上,表現為已經創造的價值。在勞動力發生作用之後,資本就不再是一方面由勞動力和另一方面由生產資料構成。投在勞動力上的資本價值,現在是加到產品中的價值(+剩余價值)。為了使過程反復進行,產品必須出售,由此得到的貨幣要不斷地重新購買勞動力,並把它並入生產資本。於是,這就使投在勞動力上的那部分資本,和投在勞動材料等等上的那部分資本一樣,取得了同仍然固定在勞動資料上的資本相對立的流動資本的性質。

在所有這些場合,問題都是在於,投入商品生產過程的既定的價值,不管是工資、原料的價格,還是勞動資料的價格,怎樣轉移到產品中去,從而怎樣通過產品而流通,通過產品的出售而回到它的起點,也就是得到補償。這裏唯一的區別就在於這個“怎樣”,在於這個價值的轉移、從而流通的特殊方式。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二章 勞動期間

在一個場合,產品具有可分離的性質,每天或每周都重新開始同樣的勞動。在另一個場合,勞動過程是連續的,包括好多個每天的勞動過程,它們互相結合,連續操作,要經過較長時間才提供一件成品。

這種由許多依次進行、互相聯系的工作日構成的工作日,我稱為勞動期間。我們講工作日,指的是工人每天必須耗費勞動力,每天必須勞動的勞動時間的長短。而我們講勞動期間,指的是一定生產部門為提供一件成品所必需的互相聯系的工作日的數目。

社會生產過程的中斷、紊亂(例如發生危機),對於具有可分離性質的勞動產品和那些在生產上需要有一個較長的互相聯系的勞動期間的勞動產品,會產生極不相同的影響。在一個場合,今天的一定量棉紗、煤炭等等的生產,不必由明天的棉紗、煤炭等等新的生產接續起來。但船舶、建築物、鐵路等等的情況就不是這樣。不僅勞動會中斷,而且互相聯系的生產行為也會中斷。如果工程不繼續進行,已經在生產上消費掉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就會白白地耗費。即使以後工程恢復了,它在這段間歇時間裏也會不斷損壞。

建築業主不再是為顧客,而是為市場從事建築;和任何其他產業家完全一樣,他必須在市場上有完成的商品。以前,一個建築業主為了投機,也許同時建築三四棟房屋;現在,他卻必須購買(也就是大陸上所說的,通常以九十九年為期租用)大塊地皮,在上面建築一二百棟房屋,因此他經營的企業,竟超出他本人的財產二十倍到五十倍。這筆基金用抵押的辦法借來;錢會按照每棟房屋建築的進度,付給建築業主。一旦發生危機,分期墊款就會停止支付,整個企業通常就會停頓;最好的情況,是房屋停建,等情況好轉再建;最壞的情況,就是半價拍賣了事。現在,任何一個建築業主不從事投機建築,而且不大規模地從事這種建築,就得不到發展。建築本身的利潤是極小的;建築業主的主要利潤,是通過提高地租,巧妙地選擇和利用建築地點而取得的。

這些縮短勞動期間,從而縮短流動資本預付時間的改良,通常與固定資本支出的增加聯系在一起。另一方面,在某些部門,可以單純通過協作的擴大而縮短勞動期間;動用大批工人,並在許多地點同時施工,就可以縮短一條鐵路建成的時間。在這裏,周轉時間由於預付資本的增加而縮短了。在所有這些場合必須有更多的生產資料和更多的勞動力在資本家的指揮下結合起來。

勞動期間的縮短通常和在較短時間內預付更大的資本聯系在一起,這樣,預付資本的量就隨著預付時間的縮短而增加。因此,這裏必須註意,撇開現有的社會資本量不說,問題在於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或對它們的支配權分散或集中在單個資本家手中已達到什麽程度,也就是,資本的積聚已達到什麽程度。當信用引起、加速和擴大資本在個人手中的積聚時,它就促使勞動期間從而周轉時間縮短。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三章 生產時間

勞動時間始終是生產時間,即資本束縛在生產領域的時間。但是反過來,資本處於生產過程中的全部時間,並不因此也必然是勞動時間。

這裏指的不是受勞動力本身的自然界限製約的勞動過程的中斷,雖然我們說過,只是固定資本即廠房、機器等等在勞動過程休止時閑置不用這一情況,就已經成為超出自然界限來延長勞動過程和實行日夜班勞動[66]的動機之一。這裏指的是與勞動過程長短無關,但受產品的性質和製造產品的方式本身製約的那種中斷。在這個中斷期間,勞動對象受時間長短不一的自然過程的支配,要經歷物理的、化學的、生理的變化;在這個期間,勞動過程全部停止或者局部停止。

在播種和收獲之間,勞動過程幾乎完全中斷。在造林方面,播種和必要的預備勞動結束以後,也許要過100年,種子才變為成品;在這全部時間內,相對地說,是用不著花多少勞動的。

因此,在所有這些場合,預付資本的生產時間由兩個期間構成:第一個期間,資本處在勞動過程中;第二個期間,資本的存在形式——未完成的產品的形式——不是處在勞動過程中,而是受自然過程的支配。這兩個期間是否有時會互相交錯和互相穿插,對問題沒有任何影響。勞動期間和生產期間在這裏是不一致的。生產期間比勞動期間長。但是,產品只有到生產期間結束以後,才能完成、成熟,因而才能從生產資本的形式轉化為商品資本的形式。所以,資本的周轉期間,也要根據不是由勞動時間構成的那段生產時間的長度來延長。如果超過勞動時間的生產時間,不是象谷物的成熟,橡樹的成長等等那樣,由固定的自然規律決定,那末,資本周轉期間就往往可以通過生產時間的人為的縮短而或多或少地縮短。

生產期間和勞動期間的不一致(後者僅僅是前者的一部分)怎樣成為農業和農村副業相結合的自然基礎;另一方面,農村副業又怎樣成為當初以商人身分擠進去的資本家的據點。後來,當資本主義生產完成製造業和農業的分離時,農業工人就越來越依賴純粹帶偶然性的副業,因而他們的狀況也就惡化了。

在勞動時間只是生產時間的一部分的那些投資部門,流動資本的支出,在一年的各個不同時期是極不均衡的,而回流只是按自然條件所規定的時間一次完成。

“木材生產,同大多數其他生產的區別主要在於:木材生產靠自然力獨自發生作用,在天然更新的情況下,不需要人力和資本力。其次,即使是人工更新,人力和資本力的支出,同自然力的作用相比,也是極小的。此外,在不長莊稼或種莊稼實在不合算的土壤和地方,森林還是可以茂盛生長的。”

漫長的生產時間(只包括比較短的勞動時間),從而漫長的資本周轉期間,使造林不適合私人經營,因而也不適合資本主義經營。資本主義經營本質上就是私人經營,即使由聯合的資本家代替單個資本家,也是如此。文明和產業的整個發展,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的作用,對比之下,對森林的護養和生產,簡直不起作用。

這裏所說的儲備——一定量的活樹或活畜——相對地說是處在生產過程中(同時作為勞動資料和勞動材料);按照它的再生產的自然條件,在正常的經營中,必然有相當大一部分儲備總是處在這個形式上。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四章 流通時間

資本的周轉時間等於它的生產時間和它的流通時間之和。因此,不言而喻,流通時間的長短不一會造成周轉時間,從而造成周轉期間的長短不一。

流通時間的一部分——相對地說最有決定意義的部分——是由出售時間,即資本處在商品資本狀態的期間構成的。流通時間,從而整個周轉期間,是按照這個時間的相對的長短而延長或縮短的。

交通運輸工具的改良,會絕對縮短商品的移動期間;但不同的商品資本或向不同的市場移動的同一商品資本的不同部分,由於移動而在流通時間上發生的相對差別,不會因此消失。例如,改良的帆船和輪船,縮短了商品的移動時間,從而也就縮短了商品到達遠近港口的時間。相對的差別仍然存在,雖然往往是縮小了。不過,由於交通運輸工具的發展,這種相對差別會以一種與自然距離不相適應的方式發生變化。例如,一條從生產地點通往內地一個人口聚集的主要中心的鐵路,可以使內地的一個不通鐵路的較近地點,比這個自然距離較遠的地點,絕對地或相對地變遠。同樣,這種情況還會使生產地點到較大的銷售市場的相對距離發生變化,由此可以說明,隨著交通運輸工具的變化,舊的生產中心衰落了,新的生產中心興起了。(此外還應指出,遠距離運輸比近距離運輸相對地說要便宜得多。)隨著運輸工具的發展,不僅空間運動的速度加快了,而且空間距離在時間上也縮短了。

一批又一批的商品可以每隔一個較短的時間起運,這樣,它們可以連綿不斷地到達市場,不需要在實際運出以前,作為可能的商品資本大量堆積起來。因此,資本的回流也就每隔一個比較短的期間發生,以致有一部分不斷轉化為貨幣資本,而另一部分則作為商品資本流通。由於回流在若幹連續的期間之內發生,總流通時間就縮短了,因而周轉也縮短了。

這種交通特別便利的情況以及由此而加速的資本周轉(因為資本周轉是由流通時間決定的),反過來既使生產中心又使市場加速集中。隨著大量人口和資本在一定的地點這樣加速集中,大量資本也就集中在少數人手裏。周轉時間的差別也是由供貨契約的範圍引起的。契約範圍隨資本主義生產的範圍和規模一同擴大。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五章 周轉時間對預付資本量的影響

在生產遇到障礙,市場商品充斥,原料漲價等情況下,可以在固定資本已有一定基礎的時候,通過限製勞動時間的辦法,比如說只勞動半天,來限製流動資本的正常支出;同樣,在繁榮時期,又可以在固定資本已有一定基礎的時候,一方面通過延長勞動時間,一方面通過提高勞動強度,使流動資本異常擴大。對事先已經預計到這些變動的企業來說,可以一方面采用上面的方法,一方面同時使用大批工人,並且和動用後備固定資本例如鐵路的後備機車等等結合起來。

如果要使生產在已經轉化為商品資本的生產資本的流通時間內不致中斷,如果要使生產同時地、一周一周連續地進行,而這樣做又沒有特別的流動資本可用,那就只有縮小生產規模,減少執行職能的生產資本的流動組成部分,才能辦到。

反過來說,如果企業的性質排除了縮小生產規模的可能性,從而也排除了減少每周要預付的流動資本的可能性,那末,只有追加流動資本才能使生產連續進行。

總的說來,資本這樣分為原有生產資本和追加資本,其結果就是:各個勞動期間有不間斷的連續性,預付資本的一個等量部分作為生產資本不斷地執行職能。

生產要不間斷地進行,產業資本就始終只能有一部分實際上加入生產過程。當一部分處在生產期間的時候,另一部分必須總是處在流通期間。換句話說,資本的一部分,只有在另一部分脫離真正的生產而處於商品資本或貨幣資本形式的條件下,才能作為生產資本執行職能。忽視這一點,也就完全忽視了貨幣資本的意義和作用。

兩個資本(為第一個勞動期間預付的資本Ⅰ,和在資本Ⅰ的流通期間執行職能的追加資本Ⅱ)在它們的運動中會互相交替,而不會互相交叉。因此,除了第一個期間以外,這兩個資本各自只為自己的周轉期間而預付。

不是全部預付資本處於能夠重新開始生產過程的狀態,這一情況表明:其中只有一部分處於能夠從事生產的狀態,或者說,為了要處於連續生產的狀態,資本必須按照生產期間和流通期間的相互比例分成兩部分,一部分不斷處於生產期間,另一部分則不斷處於流通期間。在這裏起作用的是同一個規律:不斷執行職能的生產資本的量由流通時間和周轉時間之比決定。

不過歸根結底,社會總資本的周轉次數,等於不同生產領域內的周轉資本額除以這些生產領域內的預付資本額。

由此可見,在假定勞動期間大於流通期間的場合,無論如何,在每個勞動期間結束時,總會有一個貨幣資本遊離出來,它的量和那個為流通期間而預付的資本Ⅱ的量相同。

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勞動資料等等,只要它們的使用時間比流動資本的周轉期間長,只要它們在不斷反復的勞動過程中繼續發生作用的時間比流動資本的周轉期間長,因而等於流動資本周轉期間的n倍,那末,就只形成固定資本。

這種連續性本身就是一種勞動生產力。

{馬克思雖然精通代數,但他對數字計算,特別是對商業數字的計算,還不太熟練,盡管他在留下的一大包練習本中,親自用許多例題演算商業上的各種計算方法。各種計算方法的知識,和商人日常的實際計算的習慣完全不是一回事,而他又如此糾纏在周轉的計算中,以致除了有一些未完成的計算外,最後還出現了一些不正確的和互相矛盾的地方。在前面印的各個表格中,我只保存了最簡單的和計算正確的部分。

這種不厭其煩的計算造成的不確切的結果,使馬克思把一件在我看來實際上並不怎麽重要的事情看得過於重要了。我指的是他所說的貨幣資本的“遊離”。

本文的要點在於論證:一方面,產業資本的一個可觀的部分必須不斷處於貨幣形式;另一方面,一個更加可觀的部分必須暫時取得貨幣形式。這個論證,至多不過由於我加的這個註得到了加強。——弗·恩·}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六章 可變資本的周轉

我們把一年內生產的剩余價值總額和預付可變資本的價值額之比,稱為年剩余價值率。

我們進一步分析這個比率就會知道,年剩余價值率,等於預付可變資本在一個周轉期間內生產的剩余價值率乘以可變資本的周轉次數(它和全部流動資本的周轉次數是一致的)。

如果我們設想一個社會不是資本主義社會,而是共產主義社會,那末首先,貨幣資本會完全消失,因而,貨幣資本所引起的交易上的偽裝也會消失。問題就簡單地歸結為:社會必須預先計算好,能把多少勞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用在這樣一些產業部門而不致受任何損害,這些部門,如鐵路建設,在一年或一年以上的較長時間內不提供任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不提供任何有用效果,但會從全年總生產中取走勞動、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相反,在資本主義社會,社會的理智總是事後才起作用,因此可能並且必然會不斷發生巨大的紊亂。

因為生產資本的要素不斷地從市場上取走,而投入市場來代替它們的只是貨幣等價物,所以,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將會增加,而這種需求本身不會提供任何供給要素。因此,生活資料和生產材料的價格都會上漲。此外,這個時候,通常是欺詐盛行,資本會發生大規模轉移。投機家、承包人、工程師、律師等一夥人,會發財致富。他們引起市場上強烈的消費需求,同時工資也會提高。至於食品,那末,農業當然也會因此受到刺激。但是,因為這些食品不能在一年內突然增多,所以它們的輸入,象一般外國食品(咖啡、砂糖、葡萄酒)和奢侈品的輸入一樣,將會增加。因此,在進口業的這個部分,就會發生輸入過剩和投機的現象。另一方面,在那些生產可以急劇增長的產業部門(真正的製造業、采礦業等等),由於價格的提高,會發生突然的擴大,隨即發生崩潰。這同樣會影響到勞動市場,以致把大量潛在的相對過剩人口,甚至已經就業的工人,吸引到新的產業部門中去。一般說來,象鐵路建設那樣大規模的企業,會從勞動市場上取走一定數量的勞動力,這種勞動力的來源僅僅是某些只使用壯工的部門(如農業等等)。甚至在新企業已經成為穩定的生產部門以後,從而,在它所需要的流動的工人階級已經形成以後,這種現象還會發生。例如,在鐵路建設的規模突然比平均規模大時,情況就是這樣。一部分工人後備軍被吸收了,這一後備軍的壓力使工資保持很低的水平。現在工資普遍上漲,甚至勞動市場上就業情況一直不錯的部分也是這樣。這個現象會持續一段時間,直到不可避免的崩潰再把工人後備軍遊離出來,再把工資壓低到最低限度,甚至壓低到這個限度以下。

周轉期間的長短,就它取決於真正的勞動期間,即完成可進入市場的產品所必要的期間而言,是以不同投資的各自物質生產條件為基礎的。這些條件,在農業上,更多地具有生產的自然條件的性質,在製造業和絕大部分采掘業上,是隨著生產過程本身的社會發展而變化的。

棉紗可能在印度再賒賣出去。以此在印度賒購產品,作為回頭貨運回英國,或把一張金額相當的匯票匯回英國。只要這種狀態延續下去,就會對印度的貨幣市場造成一種壓力。它的反作用可能在英國引起一次危機。這種危機,即使在它伴隨著向印度輸出貴金屬的情況下,也會在印度引起一次新的危機,因為曾經從印度的銀行取得貸款的英國商行和它們的印度分行會陷於破產。因此,出現貿易逆差的市場和出現貿易順差的市場會同時發生危機。這種現象還可以更加復雜化。例如,英國把銀塊送往印度,但是,印度的英國債權人現在會在印度索債,於是印度隨後不久又要把它的銀塊送回英國。

第二篇 資本周轉

第十七章 剩余價值的流通

即使一年內生產的剩余價值量相等,周轉期間的差別也會引起年剩余價值率的差別。

但是,剩余價值的資本化,積累,必然又會有差別,而且只要剩余價值率不變,一年內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也必然會有差別。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信用製度也同時發展起來。資本家還不能在自己的企業中使用的貨幣資本,會被別人使用,而他從別人那裏得到利息。對他來說,這種貨幣資本是作為特殊意義上的貨幣資本,也就是作為一種與生產資本不同的資本執行著職能。但是它在別人手裏卻作為資本起作用。很明顯,當剩余價值的實現更加頻繁,剩余價值生產的規模更加擴大時,新的貨幣資本即作為資本的貨幣投入貨幣市場的比例也會增加,其中至少有一大部分會重新被吸收來擴大生產。

“社會的實際積累,同人類的生產力相比,甚至同一代人在僅僅幾年內的日常消費相比,無論就數量或作用來說,都占極小的比例。人們很少註意這一點,大多數人甚至從來沒有想到這一點。……我們這裏所說的,還不是他們在同等安全的合理的製度下,特別是借助於合作勞動,可能生產出來的東西,而是他們靠這種有缺陷的、令人沮喪的不安全的權宜之計實際會生產出來的東西!……為了使這個表面上巨大的現有資本,或者確切地說,為了使借助於這個資本取得的對年勞動產品的支配權和獨占權,在強製分配的現狀下保持下來,並使之永久化,這整個可怕的機構、連同它的惡習罪行和不安全的痛苦,就都要永久化。”(威廉·湯普遜《財富分配原理的研究》1850年倫敦版第第440—443頁。——該書於1824年第一次出版。)Ⅰ.簡單再生產

在簡單再生產的場合,每年或者在一年的多次周轉中周期地生產的和實現的剩余價值,都由它的所有者資本家個人消費掉,也就是非生產地消費掉。

在勞動力和生產資料上消耗的流動資本的貨幣形式,不是通過產品的出售,而是通過產品本身的實物形式補償的;因此,不是通過它的價值以貨幣形式再從流通中取出,而是通過追加的新生產的貨幣補償的。

由於工資提高,工人對需求,特別是對必要生活資料的需求會增加。他們在極小的程度上增加了對奢侈品的需求,或者說,在極小的程度上產生了對原先不屬於他們消費範圍的物品的需求。對必要生活資料的需求的突然的大規模增加,無疑會立刻使必要生活資料的價格提高。結果是:在社會資本中用來生產必要生活資料的部分將增大,用來生產奢侈品的部分將縮小,因為由於剩余價值的減少,由於資本家對奢侈品需求的減少,奢侈品的價格將會跌落。反之,如果工人自己購買奢侈品,他們工資的提高——在購買奢侈品的範圍內——並不會使必要生活資料的價格提高,只會使奢侈品的買者發生變換。奢侈品歸工人消費的數量比以前增加,而歸資本家消費的數量則相應地減少。如此而已。經過幾次波動以後,就會有和以前價值相同的商品量在流通。——至於各種暫時的波動,那末,它們造成的結果不外是把原來在交易所幹投機事業或在國外尋找用途的那種用不上的貨幣資本投入國內流通。

如果資本主義生產者可以隨意提高他們的商品價格,那末,即使在工資沒有提高的情況下,他們也能這樣做,而且會這樣做。在商品價格跌落的情況下,工資也就永遠不會提高。如果資本家階級在任何情況下始終可以象他們現在不過偶爾在一定的、特殊的、所謂局部的情況下所實際做的那樣,利用工資的任何提高作借口,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提高商品價格,從而把更大的利潤放進自己的腰包,那末,資本家階級就永遠不會反對工聯。

在生活資料的價格提高的情況下,就會不斷地從奢侈品的生產部門中抽出資本,把這些資本追加到生活資料的生產上,一直到需求滿足時為止。然後再出現平衡,而整個過程的結果是,社會資本,從而貨幣資本,會按不同的比例在必要生活資料的生產和奢侈品的生產之間進行分配。

在工資普遍提高時,所生產的商品的價格,在可變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上漲,但在不變資本或固定資本占優勢的產業部門將會下跌。

Ⅱ.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首先,就追加生產資本執行職能所需要的追加貨幣資本來說,它是由一部分已經實現的剩余價值提供的,這部分剩余價值是作為貨幣資本,而不是作為收入的貨幣形式,由資本家投入流通的。貨幣已經在資本家手中。只是它的用法不同而已。

但是,現在由於有了追加的生產資本,就會有追加的商品量作為這個資本的產品投入流通。與此同時,為實現這個追加商品量所需要的一部分追加貨幣也會投入流通,不過以這個商品量的價值和生產它們所耗費的生產資本的價值相等為限。

流通商品量的價格總額之所以增加,並不是因為一定量商品的價格已經提高,而是因為現在流通的商品量大於以前流通的商品量,而這個差額又沒有為價格的降低所抵銷。

如果按實際情況進行考察,為了以後的使用而積累的潛在的貨幣資本有以下幾項:

1.銀行存款。銀行實際支配的,是一個較小的貨幣額。這裏僅僅在名義上積累了貨幣資本。實際積累的,是貨幣索取權,它們之所以會轉化為貨幣(在它們一旦轉化為貨幣時),只是因為在提取的貨幣和存入的貨幣之間出現平衡。在銀行手中掌握的貨幣相對地說只是一筆很小的金額。

2.公債券。這根本不是資本,而是對一國年產品的債權。

3.股票。如果沒有欺詐,它們就是對一個股份公司擁有的實際資本的所有權證書和索取每年由此生出的剩余價值的憑證。

在所有這些場合,都沒有貨幣的積累,而是一方面表現為貨幣資本的積累,另一方面表現為不斷的實際的貨幣支出。至於這個貨幣究竟由它的所有者支出,還是由其他人,由他的債務人支出,這並不改變事情的本質。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十八章 導 言

Ⅰ.研究的對象

資本的直接生產過程,就是資本的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這個過程的結果是商品產品,它的決定性動機是生產剩余價值。

資本的再生產過程,既包括這個直接的生產過程,也包括真正流通過程的兩個階段,也就是說,包括全部循環。這個循環,作為周期性的過程,即經過一定期間不斷地重新反復的過程,形成資本的周轉。

正如每一單個資本家只是資本家階級的一個分子一樣,每一單個資本只是社會總資本中一個獨立的、可以說賦有個體生命的部分。社會資本的運動,由社會資本的各個獨立部分的運動的總和,即各個單個資本的周轉的總和構成。正如單個商品的形態變化是商品世界的形態變化序列——商品流通——的一個環節一樣,單個資本的形態變化,它的周轉,是社會資本循環中的一個環節。

按照這些規律,一定量資本的大小不等的組成部分,必須按照周轉的條件,不斷地以貨幣資本的形式預付和更新,以便使一個定量的生產資本能夠不斷地執行職能。

各個單個資本的循環是互相交錯的,是互為前提、互為條件的,而且正是在這種交錯中形成社會總資本的運動。

現在,我們就要考察作為社會總資本的組成部分的各個單個資本的流通過程(這個過程的總體就是再生產過程的形式),也就是考察這個社會總資本的流通過程。

Ⅱ.貨幣資本的作用

生產上利用的自然物質,如土地、海洋、礦山、森林等等,不是資本的價值要素。只要提高原有勞動力的緊張程度,不增加預付貨幣資本,就可以從外延方面或內含方面,加強對這種自然物質的利用。這樣,生產資本的現實要素增加了,而無需追加貨幣資本。如果由於追加輔助材料而必須追加貨幣資本,那末,資本價值借以預付的貨幣資本,也不是和生產資本效能的擴大成比例地增加的,因而,根本不是相應地增加的。

撇開自然物質不說,各種不費分文的自然力,也可以作為要素,以或大或小的效能並入生產過程。它們發揮效能的程度,取決於各種方法和科學進步,這些也是不花費資本家分文的。

有些事業在較長時間內取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在這個時間內不提供任何有效用的產品;而另一些生產部門不僅在一年間不斷地或者多次地取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而且也提供生活資料和生產資料。在社會公有的生產的基礎上,必須確定前者按什麽規模進行,才不致有損於後者。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十九章 前人對這個問題的闡述

我們感興趣的是:總產品的一部分,——它和總產品的任何其他部分一樣,作為使用物品,是過去一年勞動的新的結果,——同時只是以同一實物形式再現的原有資本價值的承擔者。它不流通,而是留在它的生產者租地農場主階級手裏,以便在那裏重新充當資本。

經濟的再生產過程,不管它的特殊的社會性質如何,在這個部門(農業)內,總是同一個自然的再生產過程交織在一起。

亞·斯密說:“在農業中,自然也和人一起勞動;雖然自然的勞動不需任何費用,但是它的產品,和費用最大的工人的產品一樣,仍然具有它的價值。農業中最重要的工作,看來與其說是為了增加自然的肥力,——雖然它也這樣做,——不如說是要使用自然的肥力來生產對人類最有用的植物。雜草叢生的原野,往往可以提供和精心耕作的葡萄園或莊稼地同樣多的植物。栽培和耕作往往更多地是調節而不是促進自然的能動的肥力;並且在完成這一切勞動之後,總會留下許多工作讓自然去做。”

“投於農業的資本,與製造業中使用的任何一個等量資本相比,不僅推動數量較大的生產勞動,而且按照它所使用的生產勞動的量,把一個更大得多的價值,加到一個國家的土地和勞動的年產品中去,加到該國居民的現實財富和收入中去。”

“租地農場主取得利潤,不是靠種子的出售,而是靠種子的繁殖。”

“既然就每一個特殊商品分別來說是如此,那末,就形成每一個國家的土地和勞動的全部年產品的一切商品整體來說也必然是如此。這個年產品的全部價格或交換價值,必須分解為同樣三個部分,在國內不同居民之間進行分配,或是作為他們的勞動的工資,或是作為他們的資本的利潤,或是作為他們占有的土地的地租。”

“一個大國全體居民的總收入,包括他們的土地和勞動的全部年產品;純收入是在先扣除固定資本的維持費用,再扣除流動資本的維持費用之後,余下供他們使用的部分,或者說,是他們可以列入消費儲備的部分,即用於生活和享樂而不侵占資本的部分。他們的實際財富同樣不是和他們的總收入,而是和他們的純收入成比例的。”

先導的行為是流通行為:勞動力的買和賣。這種行為本身又是建立在先於社會產品的分配並作為其前提的生產要素的分配的基礎上的,也就是建立在作為工人的商品的勞動力和作為非工人的財產的生產資料互相分離的基礎上的。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二十章 簡單再生產

社會的總產品,從而社會的總生產,分成兩大部類:

I、生產資料:具有必須進入或至少能夠進入生產消費的形式的商品。

II、消費資料:具有進入資本家階級和工人階級的個人消費的形式的商品。

這兩個部類中,每一部類擁有的所有不同生產部門,總合起來都形成一個單一的大的生產部門:一個是生產資料的生產部門,另一個是消費資料的生產部門。兩個生產部門各自使用的全部資本,都形成社會資本的一個特殊的大部類。

每一部類的資本都分成兩個組成部分:

1、可變資本。從價值方面看,這個資本等於該生產部門使用的社會勞動力的價值,也就是等於為這個社會勞動力而支付的工資總額。從物質方面看,這個資本是由發揮作用的勞動力本身構成的,即由這個資本價值所推動的活勞動構成的。

2、不變資本,即該部門在生產上使用的全部生產資料的價值。這些生產資料本身又分成固定資本:機器、工具、建築物、役畜等等,流動不變資本:生產材料,如原料、輔助材料、半成品等等。

年商品生產的第II部類是由種類繁多的產業部門構成的,但是,按它們的產品來說,可分成兩大分部類:

(a)消費資料。它們進入工人階級的消費,但因為它們是必要生活資料,所以也構成資本家階級的消費的一部分,雖然就其質量和價值來說,往往和工人的必要生活資料不同。一個是在高級商場購買,一個是在地攤上購買。為了這裏研究的目的,我們可以把這整個分部類概括為必要消費資料這個項目。至於象煙草這一類產品,從生理學觀點來看,是不是必要消費資料,在這裏是完全沒有關系的,只要習慣上認為它是必要消費資料就行了。

(b)奢侈消費資料。它們只進入資本家階級的消費,所以只能和花費的剩余價值交換,而剩余價值是絕對到不了工人手中的。就前一個項目來說,很明顯,為了生產該項目的種種商品而預付的可變資本,一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流回到第II部類中生產這些必要生活資料的那部分資本家(即IIa的資本家)手中。他們按照支付工人工資的可變資本的數額,把必要生活資料賣給他們自己的工人。

每一次危機都會暫時減少奢侈品的消費。危機使(IIb)v到貨幣資本的再轉化延緩和停滯,使這種再轉化只能部分地進行,從而有一部分生產奢侈品的工人被解雇;另一方面,必要消費資料的出售也會因此停滯和減少。在繁榮時期,特別是在欺詐盛行期間,情況正好相反。在這個時期,貨幣的表現在商品中的相對價值已由於其他原因(並不是由於現實的價值革命)而降低,所以商品的價格不依商品本身的價值為轉移而提高。

生產資料只有通過加到它上面的、用它來進行操作的活勞動,才能轉化為新的產品,轉化為當年的產品。但是,反過來,如果當年的勞動沒有那種在它之外獨立存在的生產資料,沒有勞動資料和生產材料,它也不可能轉化為產品。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二十章 簡單再生產

單個資本——即社會資本中獨立執行職能、賦有自己生命的任何一個部分——的產品,可以有任何一種實物形式。唯一的條件是,這個產品必須實際具有一種使用形式,一種使用價值,使它有資格在商品世界成為可以流通的一環。它是否作為生產資料再進入把它作為產品生產出來的那個生產過程,也就是說,它的產品中代表不變資本部分的那部分價值,是否具有那種使它可以實際再作為不變資本執行職能的實物形式,這是一件毫無關系的偶然的事情。如果不是這樣,產品的這部分價值就會通過買和賣,再轉化為它的物質生產要素的形式,不變資本就由此以它的能夠執行職能的實物形式再生產出來。

盡管是規模不變的再生產,但危機——生產危機——還是會發生。即使規模不變的再生產都不會有穩定的“均衡”,規模擴大的再生產就更不會有穩定的“均衡”了。

一句話:在簡單再生產和各種條件不變,特別是勞動生產力、勞動總量、勞動強度不變的情況下,假定在壽命完結的(有待更新的)固定資本和以舊的實物形式繼續起作用的(只是為了補償其損耗而把價值加到產品中去的)固定資本之間的比例不是不變,那末,在一個場合,盡管需要再生產的流動組成部分的量保持不變,但需要再生產的固定組成部分的量也會增加;因此,第I部類的生產總額必須增加,不然,即使把貨幣關系撇開不說,也會出現再生產不足的現象。

第I部類必須壓縮自己的生產,這對該部類的工人和資本家來說,意味著危機;或者第I部類提供的產品過剩,這對他們來說,又是危機。這種過剩本身並不是什麽禍害,而是利益;但在資本主義生產下,它卻是禍害。

這種生產過剩等於社會對它本身的再生產所必需的各種物質資料的控製。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這種生產過剩卻是無政府狀態的一個要素。

固定資本生產和流動資本生產的不平衡,是經濟學家在說明危機時慣用的根據之一。但是,如果說在固定資本僅僅維持原狀的情況下,在理想的正常生產的前提下,在已經執行職能的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的情況下,這種不平衡也能夠發生,並且必然會發生,那在他們看來倒是有點新奇的。

不言而喻,資本主義生產的年代越久,所有資本家積累的貨幣總量也就越大,從而每年新生產的金加進這個總量中去的比例也就越小,雖然按它的絕對量來說,這種增加可能是很大的。

斯密說:“每一個國家的流通都可以分成兩個部分:商人之間的流通,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流通。”

托·圖克評論說:“毫無疑問,這裏描述的這種區別實質上是正確的……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換也包括工資的支付,而工資是消費者的主要收入……商人和商人之間的一切交換,也就是從生產者或進口商起,通過加工製造等中間過程的各個階段,直到零售商或出口商為止的一切出售,都可以歸結為資本轉移的運動。資本的轉移不必有這樣的前提,而實際上也不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在大多數交換中,在轉移的時候,要有銀行券或鑄幣的實際轉讓——我指的是物質的而不是虛擬的轉讓……商人和商人之間的交換總額,歸根結底必須由商人和消費者之間的交換額決定,並受它的限製。”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二十一章 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在單個資本上發生的情況,也必然會在全年的總再生產上出現,正象在考察簡單再生產時我們已經看到,在單個資本的再生產中,單個資本的已經損耗的固定組成部分相繼沈澱為貯藏貨幣的現象,也會在社會的年再生產上表現出來。

一方面的貨幣就能引起另一方面的擴大再生產,這是由於再生產擴大的可能性在沒有貨幣的情況下就已經存在;因為貨幣本身不是實際再生產的要素。

但是,既然發生的只是單方面的交易,一方面是大量的單純的買,另一方面是大量的單純的賣,——並且我們知道,在資本主義基礎上,年產品的正常交易決定了這種單方面的形態變化,——所以,這種平衡只有在如下的前提下才能保持:單方面的買的價值額要和單方面的賣的價值額互相抵銷。商品生產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形式這個事實,已經包含著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貨幣不僅起流通手段的作用,而且也起貨幣資本的作用,同時又會產生這種生產方式所特有的、使交換從而也使再生產(或者是簡單再生產,或者是擴大再生產)得以正常進行的某些條件,而這些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造成過程失常的條件,轉變為同樣多的危機的可能性;因為在這種生產的自發形式中,平衡本身就是一種偶然現象。

由此得出結論:如果只考察價值量,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是在簡單再生產內部生產出來的。簡單說來,這種物質基礎就是,直接用在第Ⅰ部類生產資料的生產上的、用在第Ⅰ部類潛在的追加資本的創造上的第Ⅰ部類工人的剩余勞動。因此,A、A′、A″(Ⅰ)方面潛在的追加貨幣資本的形成,——通過相繼出售他們的不需要任何資本主義貨幣支出而創造的剩余產品,——在這裏也就只是追加地生產出來的第Ⅰ部類的生產資料的貨幣形式。

如果由資本家A、A′、A″(Ⅰ)直接生產和占有的剩余產品是資本積累即擴大再生產的現實基礎,——雖然它要到B、B′、B″等等(Ⅰ)手中,才實際以這種資格執行職能,——那末,當它還處於蛹化成的貨幣的形式,作為貯藏貨幣,作為只是逐漸形成的潛在貨幣資本時,它是絕對非生產的,它在這個形式上雖然和生產過程平行進行,但卻處在生產過程之外。它是資本主義生產的一個死荷重(dead weight)。渴望利用這種作為潛在貨幣資本貯藏起來的剩余價值來取得利潤和收入的企圖,在信用製度和有價證券上找到了努力的目標。貨幣資本由此又以另一個形式對資本主義生產體系的進程和巨大的發展,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

第二十一章 積累和擴大再生產

已經執行職能的資本(剩余產品就是由於它執行職能而產生)的總額越大,轉化為潛在貨幣資本的剩余產品的量也就越大。但是,當每年再生產的潛在貨幣資本的量絕對增大時,這種資本的分裂也就會更容易,因此,這種資本可以更迅速地被投入一個特殊的企業,不論這個企業是在同一個資本家手中,還是在另一些人(例如參加遺產分配的家庭成員,等等)手中。在這裏,貨幣資本的分裂是指:完全離開原有的資本,以便作為新的貨幣資本投入一個新的獨立的企業。

總之,在信用製度內表現為有意識的調節過程的一切因素,才會表現為獨立於信用製度之外而存在的東西,事物才會以自然形式,而不是以後來所反映的形式表現出來。

事實上,剩余價值的一部分作為收入花掉,另一部分則轉化為資本。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有實際的積累。積累是靠犧牲消費來進行的這種一般的說法,不過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本質相矛盾的一種幻想,因為這種幻想假定,資本主義生產的目的和動機是消費,而不是剩余價值的攫取和資本化,即積累。

我們在這裏涉及的是一種特殊的現象,這種現象之所以發生,只是由於第Ⅰ部類的各要素之間(就再生產來說)有了不同的組合,沒有這種組合的變化,就根本不可能發生規模擴大的再生產。

第Ⅱ部類所使用的工人,必須再向第Ⅱ部類購買他們自己所生產的商品。第Ⅱ部類是勞動力的買者,同時又是向自己所使用的勞動力的所有者出售商品的賣者。因此,第Ⅱ部類資本家能夠:

1.簡單地把工資壓低到它的平均正常水平以下——這是他們與第Ⅰ部類資本家的共同之處。因此,作為可變資本的貨幣形式來執行職能的貨幣,就有一部分遊離出來,並在同一個過程的不斷反復中成為第Ⅱ部類的貨幣貯藏的一個正常的源泉,從而形成潛在的追加貨幣資本的一個正常的源泉。

2.另一方面,第Ⅱ部類作為總體來看,如上所述,比第Ⅰ部類還有一個優點:它是勞動力的買者,同時又是再向自己的工人出售商品的賣者。每一個工業國家都提供了十分明顯的實例,證明可以怎樣利用這個優點,可以怎樣在名義上支付正常的工資,事實上卻一部分用實物工資製,一部分用偽造通貨的辦法(也許還不受法律的處罰),把其中的一部分在不付相應的商品等價物的情況下再奪回來,換句話說,再偷回來。只不過偽裝了一下,而且是迂回曲折地進行的。

降低工資和延長勞動時間,這就是提高工人地位,使他成為合理的消費者的那種合理的、有益健康的方法的實質,只有這樣,工人才可以為一批由於文化和發明的進步而使他買得起的物品創造一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