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資本論入門 剩餘價值與資本利潤

作者 獨立工會

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一章 成本價格和利潤

這一卷要揭示和說明資本運動過程作為整體考察時所產生的各種具體形式。資本在自己的現實運動中就是以這些具體形式互相對立的,對這些具體形式來說,資本在直接生產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和在流通過程中采取的形態,只是表現為特殊的要素。因此,我們在本卷中將要闡明的資本的各種形式,同資本在社會表面上,在各種資本的互相作用中,在競爭中,以及在生產當事人自己的通常意識中所表現出來的形式,是一步一步地接近了。

按照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每一個商品W的價值,用公式來表示是W=c+v+m。如果我們從這個產品價值中減去剩余價值m,那末,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個在生產要素上耗費的資本價值c+v的等價物或補償價值。

商品價值的這個部分,即補償所消耗的生產資料價格和所使用的勞動力價格的部分,只是補償商品使資本家自身耗費的東西,所以對資本家來說,這就是商品的成本價格。

我們把成本價格叫作k,W=c+v+m這個公式就轉化為W=k+m這個公式,或者說,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剩余價值。

商品的資本主義費用是用資本的耗費來計量的,而商品的實際費用則是用勞動的耗費來計量的。所以,商品的資本主義的成本價格,在數量上是與商品的價值或商品的實際成本價格不同的;它小於商品價值,因為,既然W=k+m,那末k=W-m。

成本價格的這個要素具有雙重意義:一方面,它加入商品的成本價格,因為它是商品價值中那個用來補償所耗費的資本的組成部分;另一方面,它形成商品價值的一個組成部分,僅僅因為它是所耗費的資本的價值,或者說,因為生產資料花了這麽多的費用。

在預付資本中,勞動力是作為價值計算的,而在生產過程中,它是作為價值形成的要素執行職能的。在預付資本中出現的勞動力價值,在實際執行職能的生產資本中,為形成價值的活的勞動力自身所代替。

剩余價值首先是商品價值超過商品成本價格的余額。但是,因為成本價格等於所耗費的資本的價值,並且不斷地再轉化為所耗費的資本的各種物質要素,所以,這個價值余額就是商品的生產上耗費掉的並且會從商品流通中流回的資本的價值增加額。

剩余價值是同時由所使用的資本的一切部分產生的。如果用馬爾薩斯的粗淺的說法,這個結論還可以更簡短地表達為:

“資本家對於他所預付的資本的一切部分,都期望得到同樣的利益。”

剩余價值,作為全部預付資本的這樣一種觀念上的產物,取得了利潤這個轉化形式。因此,一個價值額之所以成為資本,就因為它是用來生產利潤的,換句話說,利潤之所以產生出來,就是因為有一個價值額被當作資本來使用。如果我們把利潤叫作p,那末,W=c+v+m=k+m這個公式,就變成W=k+p這個公式,也就是商品價值=成本價格+利潤。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二章 利 潤 率

他所以是一個資本家,能完成對勞動的剝削過程,也只是因為他作為勞動條件的所有者同只是作為勞動力的占有者的工人相對立。

實際獲利的程度不是決定於利潤和可變資本的比率,而是決定於利潤和總資本的比率,即不是決定於剩余價值率,而是決定於利潤率,所以情形就更是這樣。我們將會看到,利潤率可以不變,然而它可以表示不同的剩余價值率。

不管剩余價值來自何處,它總是一個超過全部預付資本的余額。因此,這個余額和總資本會保持一個比率,這個比率可以用分數m/C來表示,其中C表示總資本。這樣,我們就得到了一個與剩余價值率m/v不同的利潤率m/C=m/(c+v)。

用可變資本來計算的剩余價值的比率,叫作剩余價值率;用總資本來計算的剩余價值的比率,叫作利潤率。這是同一個量的兩種不同的計算方法,由於計算的標準不同,它們表示同一個量的不同的比率或關系。

由於資本的一切部分都同樣表現為超額價值(利潤)的源泉,資本關系也就神秘化了。

不過,剩余價值借助利潤率而轉化為利潤形式的方式,只是生產過程中已經發生的主體和客體的顛倒的進一步發展。我們已經在生產過程中看到,勞動的全部主觀生產力怎樣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一方面,價值,即支配著活勞動的過去勞動,人格化為資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反而僅僅表現為物質勞動力,表現為商品。從這種顛倒的關系出發,甚至在簡單的生產關系內,也必然會產生出相應的顛倒的觀念,即歪曲的意識,這種意識由於真正流通過程的各種轉化和變形而進一步發展了。

資本表現為一種對自身的關系,在這種關系中,資本作為原有的價值額,同它自身創造的新價值相區別。至於說資本在它通過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運動中創造出這個新價值,這一點是人們意識到了的。但是這種情況是怎樣發生的,現在卻神秘化了,好象它來自資本本身固有的秘密性質。

在這一篇中,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在數量上是不同的;相反地,利潤和剩余價值被看作是同一個數量,只是形式不同。在下一篇我們會看到,外表化的過程將進一步發展,並且利潤在數量上也將表現為一個和剩余價值不同的量。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三章 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的關系

在這裏重要的,首先不是在於可變資本具有的價值,不是在於它所包含的物化勞動,而是在於這個價值只是可變資本所推動的但沒有在可變資本中體現的總勞動的指數。這個總勞動和在可變資本本身中體現的勞動即有酬勞動的差額,或者說,總勞動中形成剩余價值的部分,在可變資本本身包含的勞動越小的時候,就越大。

因此,只要可變資本價值的大小不再是它所推動的勞動量的指數,或者不如說,這個指數的尺度本身已經發生變化,那末,剩余價值率就會按相反的方向和相反的比例發生變化。

不變資本的節約,一方面會提高利潤率,另一方面會使資本遊離,因此,對資本家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利潤率取決於兩個主要因素:剩余價值率和資本的價值構成。

兩個資本的利潤率或同一個資本在兩個連續的、不同的狀態下的利潤率,在下列情況下,是相等的:

1、資本的百分比構成相等,剩余價值率也相等。

2、資本的百分比構成不等,剩余價值率也不等,但是剩余價值率和按百分比計算的可變資本部分(m'和v)的乘積相等,也就是說,按總資本的百分比計算的剩余價值量(m=m'v)相等,換句話說,在這兩個場合m'和v兩個因素互成反比。

在下列的情況下,是不等的:

1、資本的百分比構成相等,但是剩余價值率不等。這時,利潤率之比,等於剩余價值率之比。

2、剩余價值率相等,資本的百分比構成不等。這時,利潤率之比,等於可變資本部分之比。

3、剩余價值率不等,資本的百分比構成也不等。這時,利潤率之比,等於m'v的乘積即按總資本的百分比計算的剩余價值量之比。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四章 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

周轉時間或它的兩個部分(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中的任何一個部分的縮短,都會增加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但是,因為利潤率表示的,不過是所生產的剩余價值量和參加剩余價值量生產的總資本的比率,所以,很清楚,每一次這樣的縮短,都會提高利潤率。

縮短生產時間的主要方法是提高勞動生產率,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工業進步。在冶金工業和化學工業上許多最新的進步中,情況確實是這樣。

縮短流通時間的主要方法是改進交通。

並且整個地球布滿了電報線。

全世界商業的周轉時間,都已經按相同的程度縮短,參加世界商業的資本的活動能力,已經增加到兩倍或三倍多。不用說,這不會不對利潤率發生影響。

周轉時間的縮短對剩余價值的生產,從而對利潤的生產的直接影響,在於使可變資本部分由此提高效率。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五章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在勞動強度增加,或勞動生產力提高,總之,有較多相對剩余價值產生的時候,在那些使用原料的生產部門中,不變資本的流動部分的量會增加,因為在一定時間內會有更多的原料等等被加工;其次,同數工人開動的機器會增加,因而不變資本的這個部分也會增加。因此,剩余價值的增加,會引起不變資本的增加;對勞動的剝削的增加,會引起用來剝削勞動的生產條件的費用的增加,從而會引起資本支出的增加。這樣,利潤率從一方面說會由於這種原因而降低,雖然從另一方面說會提高。

關於生產條件節約的另一個大類,情況也是如此。我們指的是生產排泄物,即所謂的生產廢料再轉化為同一個產業部門或另一個產業部門的新的生產要素;這是這樣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這種所謂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產從而消費(生產消費或個人消費)的循環中。我們以後還要比較詳細地探討的這一類節約,也是大規模社會勞動的結果。由於大規模社會勞動所產生的廢料數量很大,這些廢料本身才重新成為商業的對象,從而成為新的生產要素。這種廢料,只有作為共同生產的廢料,因而只有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廢料,才對生產過程有這樣重要的意義,才仍然是交換價值的承擔者。這種廢料——撇開它作為新的生產要素所起的作用——會按照它可以重新出售的程度降低原料的費用,因為正常範圍內的廢料,即原料加工時平均必然損失的數量,總是要算在原料的費用中。在可變資本的量已定,剩余價值率已定時,不變資本這一部分的費用的減少,會相應地提高利潤率。

所有這一類節約,在大多數場合仍然只有在存在著結合工人的情況下才有可能,並且往往要在較大規模的勞動下才能實現,因而要求工人直接在生產過程中還要有較大規模的結合。

但是另一方面,一個生產部門,例如鐵、煤、機器的生產或建築業等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發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產領域內的進步,特別是和自然科學及其應用方面的進步聯系在一起,——在這裏是另一些產業部門(例如紡織工業或農業)的生產資料的價值,從而它們的費用減少的條件。

產業的向前發展所造成的不變資本的這種節約,具有這樣的特征:在這裏,一個產業部門利潤率的提高,要歸功於另一個產業部門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在這裏,資本家得到的好處,仍然是社會勞動的產物,雖然並不是他自己直接剝削的工人的產物。生產力的這種發展,歸根到底總是來源於發揮著作用的勞動的社會性質,來源於社會內部的分工,來源於智力勞動特別是自然科學的發展。在這裏,資本家利用的,是整個社會分工製度的優點。在這裏,勞動生產力在其他部門即為資本家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的發展,相對地降低資本家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價值,從而提高利潤率。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方面促進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另一方面也促進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但問題還不只是限於:在工人即活勞動的承擔者,同他的勞動條件的經濟的,即合理而節約的使用之間,存在著異化和毫不相幹的現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按照它的矛盾的、對立的性質,還把浪費工人的生命和健康,壓低工人的生存條件本身,看作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從而看作提高利潤率的手段。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五章 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因為工人的一生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生產過程中度過的,所以,生產過程的條件大部分也就是工人的能動生活過程的條件,是工人的生活條件,這些生活條件的節約,是提高利潤率的一種方法;正如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的,過度勞動,把工人變成一種役畜,是加速資本自行增殖,加速剩余價值生產的一種方法。這種節約的範圍包括:使工人擠在一個狹窄的有害健康的場所,用資本家的話來說,這叫作節約建築物;把危險的機器塞進同一些場所而不安裝安全設備;對於那些按其性質來說有害健康的生產過程,或對於象采礦業中那樣有危險的生產過程,不采取任何預防措施,等等。更不用說缺乏一切對工人來說能使生產過程合乎人性、舒適或至少可以忍受的設備了。從資本主義的觀點來看,這會是一種完全沒有目的和沒有意義的浪費。總之,資本主義生產盡管非常吝嗇,但對人身材料卻非常浪費,正如另一方面,由於它的產品通過商業進行分配的方法和它的競爭方式,它對物質資料也非常浪費一樣;資本主義生產一方面使社會失去的東西,就是另一方面使單個資本家獲得的東西。

資本有一種趨勢,就是在直接使用活勞動時,把它縮減為必要勞動,並且利用勞動的各種社會生產力來不斷縮減生產產品所必要的勞動,因而盡量節約直接使用的活勞動,它還有一種趨勢,要在最經濟的條件下使用這種已經縮減到必要程度的勞動,也就是說,要把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價值縮減到它的最低限度。

這種草菅人命的情況,絕大部分是由於煤礦主的無恥貪婪造成的。

如果我們單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把流通過程和過度競爭撇開不說,資本主義生產對已經實現的、物化在商品中的勞動,是異常節約的。相反地,它對人,對活勞動的浪費,卻大大超過任何別的生產方式,它不僅浪費血和肉,而且也浪費神經和大腦。在這個直接處於人類社會實行自覺改造以前的歷史時期,實際上只是用最大限度地浪費個人發展的辦法,來保證和實現人類本身的發展。因為這裏所說的全部節約都是從勞動的社會性質產生的,所以,工人的生命和健康的浪費,實際上也正是由勞動的這種直接社會性質造成的。

原料的日益昂貴,自然成為廢物利用的刺激。

總的說來,這種再利用的條件是:這種排泄物必須是大量的,而這只有在大規模的勞動的條件下才有可能;機器的改良,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來不能利用的物質,獲得一種在新的生產中可以利用的形式;科學的進步,特別是化學的進步,發現了那些廢物的有用性質。

應該把這種通過生產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節約和由於廢料的減少而造成的節約區別開來,後一種節約是把生產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進入生產中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

應當把一般勞動和共同勞動區別開來。二者都在生產過程中起作用,並互相轉化,但它們也有區別。一般勞動是一切科學工作,一切發現,一切發明。這種勞動部分地以今人的協作為條件,部分地又以對前人勞動的利用為條件。共同勞動以個人之間的直接協作為前提。

經營一個建立在新發明基礎上的工廠所需要的費用,同後來在它的廢墟上,在它的遺骸上出現的工廠相比,要大得多。這種現象如此普遍,以致最初的企業家大都遭到破產,而後來用比較便宜的價格買到建築物、機器等等的人才興旺起來。因此,從人類精神的一般勞動的一切新發展中,以及這種新發展通過結合勞動所取得的社會應用中,獲得最大利潤的,大多都是最無用和最可鄙的貨幣資本家。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六章 價格變動的影響

I. 原料價格的波動及其對利潤率的直接影響

有一點必須指出:機器的製造和使用所必需的主要要素如鐵、煤炭、木材等的自然財富,在這裏表現為資本的自然生產率,並且是一個不以工資的高低為轉移的決定利潤率的要素。

對使用原料的產業部門來說,也就是對勞動對象本身已經是過去勞動的產品的產業部門來說,勞動生產力的增長正是表現為這樣一個關系,即吸收一定量的勞動需用更多的原料,也就是表現為,比如說,一個勞動小時內轉化成產品即加工成商品的原料量不斷增加。因此隨著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原料的價值會在商品產品的價值中形成一個越來越大的組成部分,這不僅因為原料會全部加入商品產品的價值,而且因為在總產品的每一部分中,由機器磨損形成的部分和由新的追加勞動形成的部分會越來越小。

II. 資本的增值和貶值、遊離和束縛

增值和貶值的意思是不言自明的。它們不外就是指:現有資本由於某些共同的經濟情況(因為這裏說的不是任何一個私人資本的特殊遭遇)在價值上增加或減少了,也就是說,預付在生產中的資本,撇開它所使用的剩余勞動造成的增殖不說,在價值上提高或降低了。

我們把資本的束縛理解為:如果生產要按照原有的規模繼續進行,產品總價值中的一定部分就必須重新轉化為不變資本或可變資本的各種要素。我們把資本的遊離理解為:雖然生產在原有規模的限度內繼續進行,但產品總價值中一個一直必須再轉化為不變資本或可變資本的部分,現在可以自由支配,成為多余的了。資本的這種遊離或束縛和收入的遊離或束縛不同。

價格的提高或降低,是實際價值變動的表現。

如果由於生產力的發展,在工資率不變時,推動同量不變資本所需要的工人減少了,那末可變資本也能遊離出來。反之,如果由於勞動生產力的降低,推動同量不變資本所需要的工人增加了,那末也能發生追加可變資本的束縛。另一方面,如果有一部分以前作為可變資本使用的資本,現在作為不變資本使用了,因而只是同一資本的各個組成部分之間的分配起了變化,那末,這固然也會影響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

如果由於各種改良、自然力的應用等等,一個價值較小的不變資本能夠發揮以前一個價值較大的不變資本那樣的技術作用,那末,即使沒有貶值,不變資本也能遊離。

真正的農產品,即從有機自然界得到的原料,由於收成的變化不定等等,——這裏我們還是完全撇開信用製度不說——會發生這種價值變動。在這裏,由於無法控製的自然條件,年景的好壞等等,同量勞動可以體現為極不相等的使用價值量,因此,一定量的這種使用價值會有極不相同的價格。

按照事物的性質,植物性物質和動物性物質不能以象機器和其他固定資本、煤炭、礦石等等那樣的規模突然增加,因為前二者的成長和生產必須服從一定的有機界規律,要經過一段自然的時間間隔,而後面這些東西在一個工業發達的國家,只要有相應的自然條件,在最短時間內就能增長起來。

原料價格的突然跌落,會阻礙原料的再生產;因此,生產條件最有利的原出產國,會恢復它的壟斷地位;這也許是受到一定限製的恢復,但畢竟是恢復。當然,一旦受到一定的刺激,原料的再生產會按擴大的規模進行,特別是在對這種生產或多或少占有壟斷地位的國家。

在原料昂貴時期,產業資本家就聯合起來,組成協會,來調節生產。

競爭的一般原則一旦重新取得統治地位,人們就會重新讓“價格”去調節供給。一切企圖對原料生產進行共同的、果斷的和有預見的控製——這種控製整個說來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根本不相容的,因而始終只是一種善良的願望,或者只是在面臨巨大危險和走投無路時例外采取的一種共同步驟——的想法,都要讓位給供求將會互相調節的信仰。

要真正改良原料,使它不僅按需要的數量,而且按需要的質量來提供。

歷史的教訓是(這個教訓也可以從另一角度考察農業時得出):資本主義製度同合理的農業相矛盾,或者說,合理的農業同資本主義製度不相容(雖然資本主義製度促進農業技術的發展),合理的農業所需要的,要麽是自食其力的小農的手,要麽是聯合起來的生產者的控製。

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第七章 補充說明

假定勞動的剝削程度相同,正如我們已經看到的,撇開信用製度所引起的一切變化,撇開資本家互相間的各種欺騙和詐取,再撇開對市場的任何一種有利的選擇,利潤率仍然可以有很大的差別,這取決於原料的貴賤,購買原料的人的內行程度;取決於所使用的機器的生產效率、適用程度和便宜程度;取決於生產過程各個階段的總安排的完善程度,即原料的浪費是否被杜絕,指揮和監督是否簡單而有效,等等。總之,如果一定量可變資本的剩余價值已定,這個剩余價值會表現為多大的利潤率,從而會提供多大的利潤量,在很大的程度上還要取決於資本家自己或他的經理和職員個人的經營本領。

同一剩余價值量的表現上的這種差別,或利潤率從而利潤本身的差別,在勞動的剝削程度相等時,也可以由別的根源引起;但是它也可以只是來源於兩個企業的經營技巧上的差別。這一情況使資本家產生了錯覺,使他相信,他的利潤不是來自對勞動的剝削,而是至少有一部分也來自與此無關的另外一些事情,特別是來自他個人的活動。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潤率

第八章 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

和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別

即使工資和工作日,從而剩余價值率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甚至在同一生產部門的不同投資之間的平均化,會因各種地區性障礙而受到阻撓,可是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步,隨著一切經濟關系服從於這種生產方式,這種平均化會日益形成。

我們把資本的構成理解為資本的能動組成部分和它的被動組成部分的比率,理解為可變資本和不變資本的比率。

第一個比率是建立在技術基礎上的,它在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可以看作是已定的。例如,要在一天之內生產一定量的產品,也就是說,推動一定量的生產資料,機器、原料等等,在生產中把它們消費掉,就必須有一定數目的工人所代表的一定量的勞動力。一定量的生產資料,必須有一定數目的工人與之相適應;也就是說,一定量的已經物化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必須有一定量的活勞動與之相適應。

但是,就可變資本只是勞動力的指數,不變資本只是這個勞動力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的指數來說,這個比率在不同產業部門也可能是相同的。

在每一個產業部門,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的差別都表現為:在技術構成不變時,資本的兩個部分的價值比率可以發生變化,在技術構成發生變化時,資本的兩個部分的價值比率可以保持不變;當然,後一種情況,只有在所使用的生產資料量和勞動力的比率上的變化,為二者價值上的相反的變化所抵銷時,才會產生。

對於投在工資上面的可變資本,必須指出一個非常重要的區別:一方面,它的價值,即工資額,代表著一定量物化勞動;另一方面,它的價值只是它所推動的活勞動量的指數。它所推動的活勞動量,總是大於它所包含的勞動量,因此,也總是表現為一個大於可變資本的價值的價值;這個價值一方面取決於可變資本所推動的工人的人數,另一方面取決於工人所完成的剩余勞動量。

在固定資本顯著發達的地方,這種發達只不過表明,生產是大規模進行的,因此不變資本大大超過可變資本,或者說,所使用的活勞動力同它所推動的生產資料量相比是很小的。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率

第九章 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

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求出不同生產部門的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把這個平均數加到不同生產部門的成本價格上,由此形成的價格,就是生產價格。

這些不同的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為一般利潤率,而一般利潤率就是所有這些不同利潤率的平均數。按照這個一般利潤率歸於一定量資本(不管它的有機構成如何)的利潤,就是平均利潤。一個商品的價格,如等於這個商品的成本價格,加上生產這個商品所使用的資本(不只是生產它所消費的資本)的年平均利潤中根據這個商品的周轉條件歸於它的那部分,就是這個商品的生產價格。

如果把社會當作一切生產部門的總體來看,社會本身所生產的商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等於它們的價值的總和。

平均的日工資固然總是等於工人為生產必要生活資料而必須勞動的小時數的價值產品;但這個小時數本身,由於必要生活資料的生產價格同它的價值相偏離又不會原樣反映出來。不過這一切總是這樣解決的:加入某種商品的剩余價值多多少,加入另一種商品的剩余價值就少多少,因此,商品生產價格中包含的偏離價值的情況會互相抵銷。總的說來,在整個資本主義生產中,一般規律作為一種占統治地位的趨勢,始終只是以一種極其錯綜復雜和近似的方式,作為從不斷波動中得出的、但永遠不能確定的平均情況來發生作用。

我們把那種同社會平均資本相比,不變資本占的百分比高,從而可變資本占的百分比低的資本,叫作高構成的資本。反之,把那種同社會平均資本相比,不變資本比重小,而可變資本比重大的資本,叫作低構成的資本。最後,我們把那種和社會平均資本有同樣構成的資本,叫作平均構成的資本。

商品的成本價格,只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的量;價值,是涉及商品中包含的有酬勞動和無酬勞動的總量;生產價格,是涉及有酬勞動加上不以特殊生產部門本身為轉移的一定量無酬勞動之和。

從社會總資本來看,由這個總資本生產的商品的價值總額(用貨幣表示,就是它們的價格)=不變資本的價值+可變資本的價值+剩余價值。

因為利潤率是資本家實際上唯一關心的事情,所以,這種區別一開始就使剩余價值的真實起源完全模糊了,並且神秘化了。然而,量的差別只存在於剩余價值率和利潤率之間,而不是存在於剩余價值和利潤本身之間。因為在利潤率中,剩余價值是按總資本計算的,是以總資本為尺度的,所以剩余價值本身也就好象從總資本產生,而且同樣地從總資本的一切部分產生,這樣,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有機差別就在利潤的概念中消失了;因此,實際上,剩余價值本身在它的這個轉化形式即利潤上否定了自己的起源,失去了自己的性質,成為不能認識的東西。

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的變化,從而商品價值的變動,現在就成本價格因而就生產價格來說,都表現為相同工資在更多的或更少的商品上的不同分配,這要看在相同的勞動時間內,用相同的工資所生產的商品更多或更少而定。資本家從而政治經濟學家看到,分攤到每個商品上的有酬勞動部分,因而每件商品的價值,會隨著勞動生產率的變化而變化;但是他沒有看到,每件商品中包含的無酬勞動的情況也是這樣。因為平均利潤事實上只是偶然地由他本生產部門吸收的無酬勞動決定,所以,他更加看不到這一點。商品價值由其中包含的勞動決定這一事實,現在只是在這種粗糙而沒有概念的形式中表現出來。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率

第十章 一般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

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超額利潤

利潤率在一切生產部門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是同資本的平均構成占統治地位的中等生產部門的利潤率相等的。因此,一切不同生產部門的利潤的總和,必然等於剩余價值的總和;社會總產品的生產價格的總和,必然等於它的價值的總和。

一切其他資本,不管它們的構成如何,在競爭的壓力下,都力求和中等構成的資本拉平。但是,因為中等構成的資本是同社會平均資本相等或接近相等的,所以,一切資本,不管它們本身生產多少剩余價值,都力求通過它們的商品的價格來實現平均利潤,而不是實現這個剩余價值,也就是說,力求實現生產價格。

全部困難是由這樣一個事實產生的:商品不只是當作商品來交換,而是當作資本的產品來交換。這些資本要求從剩余價值的總量中,分到和它們各自的量成比例的一份,或者在它們的量相等時,要求分到相等的一份。一定資本在一定時間內生產的商品的總價格,應該滿足這種要求。但是,這些商品的總價格,只是這個資本所生產的各個商品的價格的總和。

不同商品的價格不管最初用什麽方式來互相確定或調節,它們的變動總是受價值規律的支配。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如果生產商品所必需的勞動時間減少了,價格就會降低;如果增加了,價格就會提高。

市場價值,一方面,應看作是一個部門所生產的商品的平均價值,另一方面,又應看作是在這個部門的平均條件下生產的、構成該部門的產品很大數量的那種商品的個別價值。

說商品有使用價值,無非就是說它能滿足某種社會需要。當我們只是說到單個商品時,我們可以假定,存在著對這種特定商品的需要,——它的量已經包含在它的價格中,——而用不著進一步考察這個有待滿足的需要的量。但是,只要一方面有了整個生產部門的產品,另一方面又有了社會需要,這個量就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了。因此,現在有必要考察一下這個社會需要的規模,即社會需要的量。

如果對這個總量的需求仍舊是普通的需求,這個商品就會按照它的市場價值出售,而不管這個市場價值是按以上研究過的三種情況中的哪一種情況來調節。這個商品量不僅滿足了一種需要,而且滿足了社會範圍內的需要。

如果用來生產某種物品的社會勞動的數量,和要滿足的社會需要的規模相適應,從而產量也和需求不變時再生產的通常規模相適應,那末這種商品就會按照它的市場價值來出售。商品按照它們的價值來交換或出售是理所當然的,是商品平衡的自然規律。

在需求方面,看來存在著某種數量的一定社會需要,要滿足這種需要,就要求市場上有一定量的某種物品。但是,從量的規定性來說,這種需要具有很大伸縮性和變動性。它的固定性是一種假象。如果生活資料便宜了或者貨幣工資提高了,工人就會購買更多的生活資料,對這些商品就會產生更大的“社會需要”。這裏還完全撇開需要救濟的貧民等等不說,這種人的“需求”甚至低於他們的身體需要的最低限度。

這種需要實際上只是掩蓋他榨取利潤的需要。市場上出現的對商品的需要,即需求,和實際的社會需要之間存在著數量上的差別,這種差別的界限,對不同的商品來說當然是極不相同的;我說的是下面二者之間的差額:一方面是實際需要的商品量;另一方面是商品的貨幣價格發生變化時所需要的商品量,或者說,買者的貨幣條件或生活條件發生變化時所需要的商品量。

資本主義生產的實際的內在規律,顯然不能由供求的互相作用來說明(完全撇開對這兩種社會動力的更深刻的分析不說,在這裏不需要作出這種分析),因為這種規律只有在供求不再發生作用時,也就是互相一致時,才純粹地實現。供求實際上從來不會一致;如果它們達到一致,那也只是偶然現象,所以在科學上等於零,可以看作沒有發生過的事情。

供求關系一方面只是說明市場價格同市場價值的偏離,另一方面是說明抵銷這種偏離的趨勢,也就是抵銷供求關系的影響的趨勢。

資本就意識到自己是一種社會權力;每個資本家都按照他在社會總資本中占有的份額而分享這種權力。

不同生產部門由於投入其中的資本量的有機構成不同,會產生極不相同的利潤率。但是資本會從利潤率較低的部門抽走,投入利潤率較高的其他部門。通過這種不斷的流出和流入,總之,通過資本在不同部門之間根據利潤率的升降進行的分配,供求之間就會形成這樣一種比例,以致不同的生產部門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潤,因而價值也就轉化為生產價格。資本主義在一個國家的社會內越是發展,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條件越是適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資本就越能實現這種平均化。

那種在不斷的不平衡中不斷實現的平均化,在下述兩個條件下會進行得更快:1.資本有更大的活動性,也就是說,更容易從一個部門和一個地點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和另一個地點;2.勞動力能夠更迅速地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從一個生產地點轉移到另一個生產地點。第一個條件的前提是:社會內部已有完全的商業自由,消除了自然壟斷以外的一切壟斷,即消除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造成的壟斷;其次,信用製度的發展已經把大量分散的可供支配的社會資本集中起來,而不再留在各個資本家手裏;最後,不同的生產部門都受資本家支配。

我們在這裏得到了一個象數學一樣精確的證明:為什麽資本家在他們的競爭中表現出彼此都是虛偽的兄弟,但面對著整個工人階級卻結成真正的共濟會團體。

超額利潤還能在下列情況下產生出來:某些生產部門可以不把它們的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從而不把它們的利潤化為平均利潤。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率

第十一章 工資的一般變動對生產價格的影響假定其他一切條件相同,工資的一般提高就是剩余價值率的降低。對平均資本來說,利潤和剩余價值是一致的。

因為平均資本的商品的生產價格保持不變,和產品的價值相等,所以一切資本的產品的生產價格的總額也保持不變,和總資本所生產的價值的總額相等;一方面的提高,和另一方面的降低,對總資本來說,會平均化為社會平均資本的水平。

工資一般降低的結果,是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的一般提高,並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還有利潤率的一般提高,雖然比例不同;對低構成的資本所生產的商品來說,生產價格會降低,對高構成的資本所生產的商品來說,生產價格會提高。

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率

第十二章 補充說明

一個商品的生產價格發生變化,只能由於兩個原因:

第一,一般利潤率發生變化。它之所以能夠發生變化,只是由於平均剩余價值率本身發生變化,或者,平均剩余價值率不變,所占有的剩余價值的總額和預付社會總資本的總額的比率發生了變化。

第二,一般利潤率保持不變。這時,一個商品的生產價格能夠變動,只是因為它本身的價值已經變動,只是因為它本身的再生產所需要的勞動增多了或減少了,這或是由於生產最終形式的商品本身的勞動生產率發生了變動,或是由於生產那些進入該商品生產中的商品的勞動生產率發生了變動。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工資的提高或降低會引起利潤的相應的降低或提高,但不會引起商品的價值變動,並且在一切情況下,工資的提高或降低決不會影響商品的價值,而總是只會影響剩余價值的量。

資本在不同生產部門之間這樣不斷地流出和流入,引起利潤率上升和下降的運動,這種運動會或多或少地互相平衡,因此有一種使利潤率到處都化為一個共同的和一般的水平的趨勢。

在每一個真正從事生產的部門,——工業、農業、礦業等等,——資本從一個部門轉移到另一個部門卻有很大的困難,特別是因為存在著固定資本。

商品的市場價格已定和勞動的剝削程度已定,而成本價格的節約取決於個人的熟練、精心等等時,問題的提法才有所不同。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十三章 規律本身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從而同被推動的總資本相比,會相對減少,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規律。

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從而同總資本相比的這種不斷的相對減少,和社會資本的平均有機構成的不斷提高是同一的。

一般利潤率日益下降的趨勢,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力日益發展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下所特有的表現。這並不是說利潤率不能由於別的原因而暫時下降,而是根據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本質證明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必然性: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一般的平均的剩余價值率必然表現為不斷下降的一般利潤率。因為所使用的活勞動的量,同它所推動的物化勞動的量相比,同生產中消費掉的生產資料的量相比,不斷減少,所以,這種活勞動中物化為剩余價值的無酬部分同所使用的總資本的價值量相比,也必然不斷減少。而剩余價值量和所使用的總資本價值的比率就是利潤率,因而利潤率必然不斷下降。

因為追加在生產資料上的活勞動的總量,同這種生產資料的價值相比,是減少了,所以,無酬勞動和體現無酬勞動的價值部分,同預付總資本的價值相比,也減少了。或者說,所投總資本中轉化為活勞動的部分越來越小,因而這個總資本所吸收的剩余勞動,同它自己的量相比,也越來越小,雖然所使用的勞動的無酬部分和有酬部分的比率可以同時增大。可變資本的相對減少和不變資本的相對增加(盡管這兩個部分都已經絕對增加),如上所說,只是勞動生產率提高的另一種表現。

所占有的剩余勞動同活勞動所推動的物化勞動的量相比相對減少的規律,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社會資本所推動和所剝削的勞動的絕對量在增大,因而社會資本所占有的剩余勞動的絕對量也在增大;同樣也決不排斥這樣的情況:單個資本家所支配的資本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勞動量,從而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勞動量,甚至在它們所支配的工人人數並不增加的時候,也支配著日益增加的剩余勞動量。

這個比率所以會發生變化,並不是因為活勞動的量減少了,而是因為活勞動所推動的已經物化的勞動的量增加了。

利潤率的下降,不是由於總資本的可變組成部分的絕對減少,而只是由於它的相對減少,由於它同不變組成部分相比的減少。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實質上同時就是積累過程。

資本的積累本身以及隨之而來的資本積聚,本身就是提高生產力的一個物質手段。

在資本主義生產中,貧困會產生人口。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發展,要使用同量勞動力,就需要越來越大的資本量;如果要使用更多的勞動力,那就更是如此。因此,在資本主義的基礎上,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必然會產生永久性的顯而易見的工人人口過剩。

因為生產力的發展以及與之相適應的較高的資本構成,會使數量越來越小的勞動,推動數量越來越大的生產資料,所以,總產品中任何一個部分,任何一個商品,或者說,生產的全部商品中任何一定量商品,都只吸收較少的活勞動,而且也只包含較少的物化勞動,即所使用的固定資本的損耗以及所消費的原料和輔助材料中所體現的物化勞動。因此,任何一個商品都只包含一個較小的、物化在生產資料中的勞動和生產中新追加的勞動的總和。這樣,單個商品的價格就下降了。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十四章 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相對過剩人口的產生,是和表現為利潤率下降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分不開的,並且由於這種發展而加速。一個國家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發展,這個國家的相對過剩人口就表現得越明顯。一方面,相對過剩人口又是造成下述情況的原因:許多生產部門中勞動或多或少不完全從屬於資本的現象繼續存在,而且,即使這種現象初看起來和一般發展水平已不相適應,這種現象仍會繼續存在;它也是下述情況造成的結果:可供支配的或失業的雇傭工人價格低廉和數量眾多,一些生產部門出於其本性而更加強烈地反對由手工勞動轉化為機器勞動。另一方面,出現了新的生產部門,特別是生產奢侈品的部門,這些生產部門把其他生產部門中常常由於不變資本占優勢而失業的上述相對過剩人口作為基礎,而這些生產部門本身則建立在活勞動要素占優勢的基礎之上,以後才逐漸地走其他生產部門所走過的路。在這兩個場合,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占有相當大的比重,工資則低於平均水平,結果這些生產部門的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都非常高。

對外貿易一方面使不變資本的要素變得便宜,一方面使可變資本轉化成的必要生活資料變得便宜,它具有提高利潤率的作用,因為它使剩余價值率提高,使不變資本價值降低。一般說來,它在這方面起作用,是因為它可以使生產規模擴大。因此,它一方面加速積累,但是另一方面也加速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的相對減少,從而加速利潤率的下降。同樣,對外貿易的擴大,雖然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幼年時期是這種生產方式的基礎,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中,由於這種生產方式的內在必然性,由於這種生產方式要求不斷擴大市場,它成為這種生產方式本身的產物。

只要比較發達的國家的勞動在這裏作為比重較高的勞動來實現,利潤率就會提高,因為這種勞動沒有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支付報酬,卻被作為質量較高的勞動來出售。對有商品輸入和輸出的國家來說,同樣的情況也都可能發生;就是說,這種國家所付出的實物形式的物化勞動多於它所得到的,但是它由此得到的商品比它自己所能生產的更便宜。這好比一個工廠主采用了一種尚未普遍采用的新發明,他賣得比他的競爭者便宜,但仍然高於他的商品的個別價值出售,就是說,他把他所使用的勞動的特別高的生產力作為剩余勞動來實現。因此,他實現了一個超額利潤。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十五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I. 概論

利潤率的下降在促進人口過剩的同時,還促進生產過剩、投機、危機和資本過剩。

隨著表現為利潤率下降的過程的發展,這樣生產出來的剩余價值的總量會驚人地膨脹起來。

直接剝削的條件和實現這種剝削的條件,不是一回事。二者不僅在時間和空間上是分開的,而且在概念上也是分開的。前者只受社會生產力的限製,後者受不同生產部門的比例和社會消費力的限製。但是社會消費力既不是取決於絕對的生產力,也不是取決於絕對的消費力,而是取決於以對抗性的分配關系為基礎的消費力;這種分配關系,使社會上大多數人的消費縮小到只能在相當狹小的界限以內變動的最低限度。這個消費力還受到追求積累的欲望的限製,受到擴大資本和擴大剩余價值生產規模的欲望的限製。這是資本主義生產的規律,它是由生產方法本身的不斷革命,由不斷和這種革命聯系在一起的現有資本的貶值,由普遍的競爭鬥爭以及僅僅為了保存自身和避免滅亡而改進生產和擴大生產規模的必要性決定的。因此,市場必須不斷擴大,以致市場的聯系和調節這種聯系的條件,越來越采取一種不以生產者為轉移的自然規律的形式,越來越無法控製。這個內部矛盾力圖用擴大生產的外部範圍的辦法求得解決。但是生產力越發展,它就越和消費關系的狹隘基礎發生沖突。

這些小資本家還算是生產者,因為對他們來說,本人的勞動還起著作用。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十五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II.生產擴大和價值增殖之間的沖突

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間接促使現有資本價值增加,因為它增加了使用價值的數量和種類,而這些使用價值體現同一交換價值,並形成資本的物質實體,物質要素,即那些直接構成不變資本和至少間接構成可變資本的物品。用同一資本和同一勞動會創造出更多的可以轉化為資本的物品,而不管它們的交換價值如何。這些物品可以用來吸收追加勞動,從而也可以用來吸收追加的剩余勞動,由此形成追加資本。資本所能支配的勞動量,不是取決於資本的價值,而是取決於構成資本的原料和輔助材料、機器和固定資本要素以及生活資料的數量,而不管這些物品的價值如何。只要所使用的勞動的量由此增加了,因而剩余勞動的量也由此增加了,再生產出來的資本的價值和新加入資本的剩余價值也就增加了。

生產力發展,同時,資本構成越來越高,可變部分同不變部分相比越來越相對減少。

這些不同的影響,時而主要是在空間上並行地發生作用,時而主要是在時間上相繼地發生作用;各種互相對抗的要素之間的沖突周期性地在危機中表現出來。危機永遠只是現有矛盾的暫時的暴力的解決,永遠只是使已經破壞的平衡得到瞬間恢復的暴力的爆發。

總的說來,矛盾在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包含著絕對發展生產力的趨勢,而不管價值及其中包含的剩余價值如何,也不管資本主義生產借以進行的社會關系如何;而另一方面,它的目的是保存現有資本價值和最大限度地增殖資本價值(也就是使這個價值越來越迅速地增加)。它的獨特性質是把現有的資本價值用作最大可能地增殖這個價值的手段。它用來達到這個目的的方法包含著:降低利潤率,使現有資本貶值,靠犧牲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力來發展勞動生產力。

現有資本的周期貶值,這個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所固有的、阻礙利潤率下降並通過新資本的形成來加速資本價值的積累的手段,會擾亂資本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借以進行的現有關系,從而引起生產過程的突然停滯和危機。

資本主義生產的真正限製是資本自身,這就是說:資本及其自行增殖,表現為生產的起點和終點,表現為生產的動機和目的;生產只是為資本而生產,而不是相反:生產資料只是不斷擴大生產者社會的生活過程的手段。以廣大生產者群眾的被剝奪和貧困化為基礎的資本價值的保存和增殖,只能在一定的限製以內運動,這些限製不斷與資本為它自身的目的而必須使用的並旨在無限製地增加生產,為生產而生產,無條件地發展勞動社會生產力的生產方法相矛盾。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十五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III.人口過剩時的資本過剩

積聚會同時增長,因為超過一定的界限,利潤率低的大資本比利潤率高的小資本積累得更迅速。這種日益增長的積聚,達到一定程度時,又引起利潤率重新下降。因此,大量分散的小資本被迫走上冒險的道路:投機、信用欺詐、股票投機、危機。所謂的資本過剩,實質上總是指那種利潤率的下降不會由利潤量的增加得到補償的資本——新形成的資本嫩芽總是這樣——的過剩,或者是指那種自己不能獨立行動而以信用形式交給大產業部門的指揮人去支配的資本的過剩。資本的這種過剩是由引起相對過剩人口的同一些情況產生的,因而是相對過剩人口的補充現象,雖然二者處在對立的兩極上:一方面是失業的資本,另一方面是失業的工人人口。

一旦問題不再是分配利潤,而是分配損失,每一個人就力圖盡量縮小自己的損失量,而把它推給別人。對整個階級來說,損失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每個資本家要分擔多少,要分擔到什麽程度,這就取決於力量的大小和狡猾的程度了,在這種情況下,競爭也就變為敵對的兄弟之間的鬥爭了。

資本價值中僅僅表現為未來參與剩余價值即利潤分配的憑證的那部分,實際上就是不同形式的對生產的債券,當它預計的收入減少時,將會立即貶值。

生活資料和現有的人口相比不是生產得太多了。正好相反。要使大量人口能夠體面地、象人一樣地生活,生活資料還是生產得太少了。

對於人口中有勞動能力的那部分人的就業來說,生產資料生產得不是太多了。正好相反。首先是在人口中生產出了一個過大的部分,他們實際上不會勞動,他們由於自己的條件可以靠剝削別人的勞動來生活,或者靠這樣一種勞動來生活,這種勞動只有在可鄙的生產方式下才能稱為勞動。其次,要使全部有勞動能力的人口在生產效率最大的情況下勞動,就是說,要使他們的絕對勞動時間能夠由於勞動時間內所使用的不變資本的數量和效率而得到縮短,已經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還很不夠。

但是,要使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作為按一定的利潤率剝削工人的手段起作用,勞動資料和生活資料就周期地生產得太多了。要使商品中包含的價值和剩余價值能夠在資本主義生產所決定的分配條件和消費關系下實現並再轉化為新的資本,就是說,要使這個過程能夠進行下去,不致於不斷地發生爆炸,商品就生產得太多了。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限製表現在:

1.勞動生產力的發展使利潤率的下降成為一個規律,這個規律在某一點上和勞動生產力本身的發展發生最強烈的對抗,因而必須不斷地通過危機來克服。

2.生產的擴大或縮小,不是取決於生產和社會需要即社會地發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間的關系,而是取決於無酬勞動的占有以及這個無酬勞動和物化勞動之比,或者按照資本主義的說法,取決於利潤以及這個利潤和所使用的資本之比,即一定水平的利潤率。因此,當生產的擴大程度在另一個前提下還遠為不足的時候,對資本主義生產的限製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不是在需要的滿足要求停頓時停頓,而是在利潤的生產和實現要求停頓時停頓。

利潤率即資本的相對增長率,對一切新的獨立形成的資本嫩芽來說,是特別重要的。只要資本的形成僅僅發生在某些可以用利潤量來彌補利潤率的極少數現成的大資本手中,使生產活躍的火焰就會熄滅。

在考察資本主義生產時不註意“人”,只看到生產力的發展,而不管這種發展犧牲了多少人和資本價值。

發展社會勞動生產力,是資本的歷史任務和存在理由。資本正是以此不自覺地為一個更高級的生產形式創造物質條件。

資本主義生產不是絕對的生產方式,而只是一種歷史的、和物質生產條件的某個有限的發展時期相適應的生產方式。

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

第十五章 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

IV.補充說明

勞動生產率也是和自然條件聯系在一起的,這些自然條件所能提供的東西往往隨著由社會條件決定的生產率的提高而相應地減少。因此,在這些不同的部門中就發生了相反的運動,有的進步了,有的倒退了。例如,我們只要想一想決定大部分原料數量的季節的影響,森林、煤礦、鐵礦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

對資本來說,不是在活勞動一般地得到節約的時候,而是只有在活勞動中節約下來的有酬部分大於過去勞動的追加部分的時候,這種生產力才提高了。它的歷史使命是無所顧慮地按照幾何級數推動人類勞動的生產率的發展。

在農業中,活勞動要素的減少可以是絕對的。

只要生產力的發展,會使工人的絕對人數減少,就是說,只要它實際上會使整個國家能在較少的時間內完成自己的全部生產,它就會引起革命,因為它會斷絕大多數人口的活路。在這裏,資本主義生產的特有限製又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決不是發展生產力和生產財富的絕對形式,它反而會在一定點上和這種發展發生沖突。這種沖突部分地出現在周期性危機中,這種危機是由於工人人口中這個或那個部分在他們原來的就業方式上成為過剩所引起的。

資本越來越表現為社會權力,所以單個工人的個別權力必須聯合起來形成社會權力,才能與資本抗衡。這種權力的執行者是資本家,它和單個人的勞動所能創造的東西根本沒有任何關系;但是資本表現為異化的、獨立化了的社會權力,這種權力作為物,作為資本家通過這種物取得的權力,與社會相對立。由資本形成的一般的社會權力和資本家個人對這些社會生產條件擁有的私人權力之間的矛盾,發展得越來越尖銳,並且包含著這種關系的解體,因為它同時包含著生產條件向一般的、共同的、社會的生產條件的轉化。這種轉化是由生產力在資本主義生產條件下的發展和實現這種發展的方式所決定的。

一種新的生產方法,不管它的生產效率有多高,或者它使剩余價值率提高多少,只要它會降低利潤率,就沒有一個資本家願意采用。但每一種這樣的新生產方法,都會使商品便宜。

資本主義生產的三個主要事實:

1.生產資料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因此不再表現為直接勞動者的財產,而是相反地轉化為社會的生產能力,盡管首先表現為資本家的私有財產。這些資本家是資產階級社會的受托人,但是他們會把從這種委托中得到的全部果實裝進私囊。

2.勞動本身由於協作、分工以及勞動和自然科學的結合而組織成為社會的勞動。

從這兩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把私有財產和私人勞動取消了,雖然是在對立的形式上把它們取消的。

3.世界市場的形成。

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內發展的、與人口相比顯得驚人巨大的生產力,以及雖然不是與此按同一比例的、比人口增加快得多的資本價值(不僅是它的物質實體)的增加,同這個驚人巨大的生產力為之服務的、與財富的增長相比變得越來越狹小的基礎相矛盾,同這個日益膨脹的資本的價值增殖的條件相矛盾。危機就是這樣發生的。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

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

第十六章 商品經營資本

商人資本或商業資本分為兩個形式或亞種,即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現在,我們要在分析資本的核心構造所必需的範圍內,較詳細地說明這兩種資本的特征。

就社會總資本來說,它的一部分總是作為商品處在市場上,以便轉化為貨幣,雖然這部分不斷由別的要素構成,甚至數量也在變化;另一部分以貨幣形式處在市場上,以便轉化為商品。社會總資本總是處在這種轉化即這種形態變化的運動中。只要處在流通過程中的資本的這種職能獨立起來,成為一種特殊資本的特殊職能,並且固定下來,成為一種由分工給予特殊種類資本家的職能,商品資本就成為商品經營資本或商業資本。

商品經營資本只是這個不斷處在市場上、處在形態變化過程中並總是局限在流通領域內的流通資本的一部分的轉化形式。

商人的活動只是為了把生產者的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所必須完成的活動,只是對商品資本在流通過程和再生產過程中的職能起中介作用的活動。如果專門從事這種賣出和買進活動的,不是獨立的商人,而只是生產者的代理人,那末這種聯系就會立即暴露出來。

因此,商品經營資本無非是生產者的商品資本,這種商品資本必須經歷它轉化為貨幣的過程,必須在市場上完成它作為商品資本的職能;不過這種職能已經不是生產者的附帶活動,而是一類特殊資本家即商品經營者的專門活動,它已經作為一種特殊投資的業務而獨立起來。

對生產資本家來說是W—G,即他的資本在商品資本這個暫時形態上的簡單職能,對商人來說卻是G—W—G',即他所預付的貨幣資本的特殊增殖過程。商品形態變化的一個階段,在這裏,對商人來說,表現為G—W—G',因而表現為一種獨特的資本的演化。

商品資本會在商品經營資本形式上取得一種獨立資本的形態,是由於這樣一種情況:商人預付貨幣資本,這種資本之所以能作為資本自行增殖,能執行資本的職能,是因為它只從事一種活動,即作為媒介實現商品資本的形態變化,實現它的商品資本職能,即實現它向貨幣的轉化,而這一點它是通過商品的不斷的買和賣來辦到的。這是商品經營資本的唯一活動;對產業資本流通過程起中介作用的這種活動,就是商人使用的貨幣資本的唯一職能。

商人預付的貨幣資本的流通速度取決於:1.生產過程更新的速度和不同生產過程互相銜接的速度;2. 消費的速度。

商人資本僅僅為了完成上述周轉,不需要按自己的全部價值量先買進商品,然後再把它賣掉。商人可以同時完成這兩種運動。在這種情況下,他的資本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商品資本構成,另一部分由貨幣資本構成。他在這裏買東西,從而把他的貨幣轉化為商品。他在那裏賣東西,從而把另一部分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

如果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應用和由此發展起來的信用製度,同貨幣作為流通手段的應用結合在一起,那末,商人資本的貨幣資本部分同這個商人資本完成的交易額相比,就會更加減少。

商人資本既不創造價值,也不創造剩余價值,就是說,它不直接創造它們。但既然它有助於流通時間的縮短,它就能間接地有助於產業資本家所生產的剩余價值的增加。既然它有助於市場的擴大,並對資本之間的分工起中介作用,因而使資本能夠按更大的規模來經營,它的職能就會提高產業資本的生產效率和促進產業資本的積累。既然它會縮短流通時間,它就會提高剩余價值和預付資本的比率,也就是提高利潤率。既然它會把資本的一個較小部分作為貨幣資本束縛在流通領域中,它就會擴大直接用於生產的那部分資本。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

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

第十七章 商業利潤

商品經營資本,對社會的物質變換起中介作用。但是,因為產業資本的流通階段,和生產一樣,形成再生產過程的一個階段,所以在流通過程中獨立地執行職能的資本,也必須和在不同生產部門中執行職能的資本一樣,提供年平均利潤。如果商人資本比產業資本提供百分比更高的平均利潤,那末,一部分產業資本就會轉化為商人資本。如果商人資本提供更低的平均利潤,那末就會發生相反的過程。一部分商人資本就會轉化為產業資本。沒有哪一種資本比商人資本更容易改變自己的用途,更容易改變自己的職能了。

說到商人資本,我們考察的卻是一種不參加利潤生產而只分享利潤的資本。

商品的實際價格=商品的生產價格+商業利潤。正象產業資本之所以能實現利潤,只是因為利潤作為剩余價值已經包含在商品的價值中一樣,商業資本之所以能實現利潤,只是因為產業資本在商品的價格中實現的並非全部的剩余價值或利潤。因此,商人的出售價格之所以高於購買價格,並不是因為出售價格高於總價值,而是因為購買價格低於總價值。

可見,商人資本雖然不參加剩余價值的生產,但參加剩余價值到平均利潤的平均化。因此,一般利潤率已經意味著從剩余價值中扣除了屬於商人資本的部分,也就是說,對產業資本的利潤作了一種扣除。

在科學分析的進程中,一般利潤率的形成,是從產業資本和它們之間的競爭出發的,後來由於商人資本的介入才得到校正、補充和改變。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情況卻正好相反。使商品價格最先或多或少由商品的價值決定的,是商業資本,而一般利潤率最先形成的領域,是對再生產過程起中介作用的流通領域。起初商業利潤決定產業利潤。只是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確立,生產者自己變成商人之後,商業利潤才被歸結為全部剩余價值中屬於商業資本——它是社會再生產過程中使用的總資本的一個相應部分——的一部分。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

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

第十七章 商業利潤

商業資本家會把他的貨幣借以成為資本的職能本身,大部分交給他的工人去擔任。這些辦事員的無酬勞動,雖然不會創造剩余價值,但會為他創造占有剩余價值的條件;這對這個資本來說,結果是完全一樣的;因此,這種勞動對這個資本來說是利潤的源泉。

資本在生產領域內越集中,它在流通領域內就越分散。產業資本家的純粹商業業務,從而他的純粹商業支出,因此會無限製地擴大。

在商業中比在產業中會更多地出現這樣的現象:同一職能,不管是大規模地完成還是小規模地完成,都要花費同樣多的勞動時間。因此,從歷史上來看,集中的現象在商人業務中比在產業工場中出現得早。

商人資本所特有的各種現象還沒有獨立地表現出來,還和產業資本直接聯系在一起,作為產業資本的一個部門的現象表現出來。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為了產業資本的流通而必須不斷進行的商業活動將會增加;這些活動的目的,既是為了出售處在商品資本形式上的產品,也是為了把由此得到的貨幣再轉化為生產資料,並對這一切進行計算。價格計算、簿記、出納、通訊,都屬於這類活動。生產規模越擴展,產業資本的商業活動,從而,為實現價值和剩余價值而需要的勞動及其他流通費用也就越增加,雖然決不是按比例增加。因此,使用商業雇傭工人就成為必要了,他們組成真正的事務所。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越是使教學方法等等面向實踐,隨著科學和國民教育的進步,預備教育、商業知識和語言知識等等,就會越來越迅速地、容易地獲得,越來越普及,越來越便宜地再生產出來。由於國民教育的普及,就可以從那些以前沒有可能幹這一行並且習慣於較差的生活方式的階級中招收這種工人。這種普及增加了這種工人的供給,因而加強了競爭。因此,除了少數例外,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進展,這種人的勞動力會貶值。他們的勞動能力提高了,但是他們的工資下降了。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

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

第十八章 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商人資本的周轉,因為事實上只是商品資本的獨立化的運動,所以只是代表商品形態變化的第一階段W—G,即一種特殊資本流回起點的運動;從商人的觀點來看,G—W,W—G才是商人資本的周轉。

流通貨幣量由流通速度來彌補。但是,在商人那裏,卻是同一貨幣資本(不管它是由什麽樣的貨幣單位構成),同一貨幣價值,按其價值額反復買賣商品資本,因而作為G+△G反復流回同一個人手裏,也就是作為價值加上剩余價值流回它的起點。這就是它的周轉作為資本的周轉所具有的特征。從流通中取出的貨幣總是比投入流通的貨幣多。當然,不言而喻,隨著商人資本周轉的加速(在發達的信用製度下,貨幣作為支付手段的職能成了貨幣的主要職能),同一貨幣量的流通也會加快。

除了由於商品性質造成的W—G和G—W的分離以外,這裏將會產生一種虛假的需求。盡管商人資本的運動已經獨立化了,它始終只是產業資本在流通領域內的運動。但是,由於商人資本的獨立化,它的運動在一定界限內就不受再生產過程的限製,因此,甚至還會驅使再生產過程越出它的各種限製。內部的依賴性和外部的獨立性會使商人資本達到這樣一點,這時,內部聯系要通過暴力即通過一次危機來恢復。

因此,在危機中可以看到這樣的現象:危機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費有關的零售商業中暴露和爆發的,而是在批發商業和向它提供社會貨幣資本的銀行中暴露和爆發的。

不變資本和不變資本之間會發生不斷的流通(甚至把加速的積累撇開不說也是這樣)。這種流通就它從來不會加入個人的消費來說,首先不以個人消費為轉移,但是它最終要受個人消費的限製,因為不變資本的生產,從來不是為了不變資本本身而進行的,而只是因為那些生產個人消費品的生產部門需要更多的不變資本。由於所期望的需求的刺激,這種生產在一段時間內能夠安穩地進行下去,因此,在這些部門,商人和產業家的營業非常活躍。一旦那些把貨物運銷遠處(或存貨在國內堆積起來)的商人的資本回流如此緩慢,數量如此之少,以致銀行催收貸款,或者為購買商品而開出的匯票在商品再賣出去以前已經到期,危機就會發生。這時,強製拍賣,為支付而進行的出售開始了。於是崩潰爆發了,它一下子就結束了虛假的繁榮。

他的出售價格有兩個界限:一方面是商品的生產價格,這是不由他做主的;另一方面是平均利潤率,這也是不由他做主的。他能夠決定的只有一件事情,就是他願意經營昂貴的商品還是經營便宜的商品;但即使在這件事情上,他可以支配的資本量和其他一些情況,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因此,商人怎麽幹,完全取決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程度,而不是取決於商人的願望。

對商人資本來說,利潤率是一個已定的量,一方面由產業資本所生產的利潤量決定,另一方面由總商業資本的相對量決定,即由總商業資本同預付在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中的資本總額的數量關系決定。它的周轉次數,當然會對它和總資本的比率,對流通所必要的商人資本的相對量起決定作用,因為很清楚,必要的商人資本的絕對量和它的周轉速度成反比;如果其他一切條件不變,它的相對量,即它在總資本中所占的份額,就由它的絕對量決定。

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一切生產都會變成商品生產,因而一切產品都會落到流通當事人手中。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

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

第十九章 貨幣經營資本

貨幣製度總的說來最初是在不同共同體之間的產品交換中發展起來的。

因此,貨幣經營業,即經營貨幣商品的商業,首先是從國際交易中發展起來的。自從各國有不同的鑄幣以來,在外國購買貨物的商人,就得把本國鑄幣換成當地鑄幣和把當地鑄幣換成本國鑄幣;或者把不同的鑄幣同作為世界貨幣的、未鑄幣的純銀或純金相交換。由此就產生了兌換業,它應被看成是近代貨幣經營業的自然基礎之一。

匯兌銀行就是從兌換業發展而來的。在匯兌銀行中,銀(或金)與通用的鑄幣不同,是作為世界貨幣——而現在是作為銀行貨幣或商業貨幣——執行職能的。

作為世界貨幣,一國的貨幣就失去它的地方性;一國的貨幣可以用另一國的貨幣來表現,因此,所有的貨幣都可以歸結為它們的金或銀的含量;同時,金和銀作為世界貨幣流通的兩種商品,又可以歸結為它們互相之間的不斷變動的價值比率。貨幣經營者把這種媒介變成自己的特殊業務。所以,兌換業和金銀貿易是貨幣經營業的最原始的形式,並且產生於貨幣的雙重職能:作為一國鑄幣的職能和作為世界貨幣的職能。

一旦借貸的職能和信用貿易同貨幣經營業的其他職能結合在一起,貨幣經營業就得到了充分的發展,而這種情況即使在貨幣經營業的最初時期也總會發生。

貨幣經營業作為媒介,擔任貨幣流通的各種技術性業務,使之集中、縮短和簡化。

在銀行和票據交換所內互相交換的匯票和支票,就代表完全獨立的營業,是已經完成的各種活動的結果,問題只在於使這些結果的平衡在技術上更完善。只要貨幣作為購買手段而流通,買賣的範圍和次數就完全不以貨幣經營業為轉移。貨幣經營業只能縮短買賣引起的各種技術活動,並由此減少這種周轉所必需的貨幣現金量。

可見,我們在這裏考察的純粹形式的貨幣經營業,即與信用製度相分離的貨幣經營業,只與商品流通的一個要素,即與貨幣流通的技術和由此產生的不同的貨幣職能有關。

顯然,貨幣經營者所使用的貨幣資本的總量,就是商人和產業家的處在流通中的貨幣資本;貨幣經營者所完成的各種活動,只是他們為之服務的商人和產業家的活動。

象在商品經營業那裏一樣,在這裏也出現了職能的二重化。因為,同貨幣流通結合在一起的技術業務,有一部分必須由商品經營者和商品生產者自己去完成。

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

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

第二十章 關於商人資本的歷史考察

作為生產資本的產業資本和處在流通領域中的同一資本之間的區別,所以會在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上取得獨立的形式,是因為資本在流通領域中暫時采取的一定的形式和職能表現為資本的一個分離出來的部分的獨立形式和職能,並且完全同資本的這個部分結合在一起。產業資本的轉化形式,和不同生產部門各生產資本之間由於不同產業部門的性質不同而造成的物質區別,是有天壤之別的。

商人資本的存在和發展到一定的水平,本身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的歷史前提。1.因為這種存在和發展是貨幣財產集中的先決條件;2.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前提是為貿易而生產,是大規模的銷售,而不是面向個別顧客的銷售,因而需要有這樣的商人,他不是為滿足他個人需要而購買,而是把許多人的購買行為集中到他的購買行為上。另一方面,商人資本的任何一種發展,會促使生產越來越具有以交換價值為目的的性質,促使產品越來越轉化為商品。

資本作為商人資本而具有獨立的、優先的發展,意味著生產還沒有從屬於資本,就是說,資本還是在一個和資本格格不入的、不以它為轉移的社會生產形式的基礎上發展。

流通過程使各生產部門通過一個第三者而互相結合起來,流通過程的這種獨立化表明兩個情況。一方面,流通還沒有支配生產,而是把生產當作已經存在的前提。另一方面,生產過程還沒有把流通作為單純的要素吸收進來。相反地,在資本主義生產中,這兩方面的情況都已經具備。

城市工業本身一旦和農業分離,它的產品一開始就是商品,因而它的產品的出售就需要有商業作為媒介,這是理所當然的。因此,商業依賴於城市的發展,而城市的發展也要以商業為條件,這是不言而喻的。

正好與城市的發展及其條件相反,對那些沒有定居下來的遊牧民族來說,商業的精神和商業資本的發展,卻往往是它們固有的特征。

資本主義以前的、民族的生產方式具有的內部的堅固性和結構,對於商業的解體作用造成了多大的障礙,這從英國人同印度和中國的通商上可以明顯地看出來。在印度和中國,小農業和家庭工業的統一形成了生產方式的廣闊基礎。

在中國,那就更緩慢了,因為在這裏直接的政治權力沒有給予幫助。因農業和手工製造業的直接結合而造成的巨大的節約和時間的節省,在這裏對大工業產品進行了最頑強的抵抗;因為在大工業產品的價格中,會加進大工業產品到處都要經歷的流通過程的各種非生產費用。

從封建生產方式開始的過渡有兩條途徑。生產者變成商人和資本家,而與農業的自然經濟和中世紀城市工業的受行會束縛的手工業相對立。這是真正革命化的道路。或者是商人直接支配生產。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資本

他支付給所有者的那一部分利潤,叫作利息。因此,利息不外是一部分利潤的特別名稱,特別項目;執行職能的資本不能把這部分利潤裝進自己的腰包,而必須把它支付給資本的所有者。

商品和貨幣在這裏成為資本,並不是由於商品轉化為貨幣,貨幣轉化為商品,並不是由於它們對買者或對賣者的現實的關系,而只是由於它們的觀念上的關系,無論對資本家本身來說(主觀地說),或者作為再生產過程的要素來說(客觀地說)都是如此。在現實的運動中,資本並不是在流通過程中,而只是在生產過程中,在剝削勞動力的過程中,才作為資本存在。

生息資本卻不是這樣。它的獨特性質也正在於此。要把自己的貨幣作為生息資本來增殖的貨幣所有者,把貨幣讓渡給第三者,把它投入流通,使它成為一種作為資本的商品;不僅對他自己來說是作為資本,而且對別人來說也是作為資本;它不僅對把它讓渡出去的人來說是資本,而且它一開始就是作為資本交給第三者的,這就是說,是作為這樣一種價值,這種價值具有創造剩余價值、創造利潤的使用價值;它在運動中保存自己,並在執行職能以後,流回到原來的支出者手中,在這裏,也就是流回到貨幣所有者手中;因此,它不過暫時離開他,不過暫時由它的所有者占有變為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占有,這就是說,它既不是被付出,也不是被賣出,而只是被貸出;它不過是在這樣的條件下被轉讓:第一,它過一定時期流回到它的起點;第二,它作為已經實現的資本流回,流回時,已經實現它的能夠生產剩余價值的那種使用價值。

作為資本貸放的商品,按照它的性質,或是作為固定資本貸放,或是作為流動資本貸放。貨幣可以在這兩種形式上貸放。

有一個貨幣額被支出,它經過一定時期以後,帶著一個增長額流回來。預付的貨幣額得到補償,並且加上了剩余價值。它經歷一定的循環運動後,保存下來了,並且增長了。但是現在,作為資本貸放的貨幣,也正是作為這樣一個會自行保存、自行增長的貨幣額貸出的,它經過一定時期以後,帶著附加額流回來,並且可以不斷地重新通過相同的過程。

在賣的場合,商品被放棄了,但它的價值沒有被放棄,它以貨幣的形式或以債券或支付憑證的形式被收回來,在這裏,債券或支付憑證不過是貨幣的另一種形式罷了。在買的場合,貨幣被放棄了,但它的價值沒有被放棄,它以商品的形式得到補償。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一章 生息資本

在資本的現實運動中,回流是流通過程的一個要素。貨幣先轉化為生產資料;生產過程把它轉化為商品;通過商品出售,它再轉化為貨幣,並在這個形式上流回到那個最初以貨幣形式預付資本的資本家手中。但就生息資本來說,回流和放出一樣,只是資本所有者和另一個人之間進行的法律交易的結果。我們看見的只是放出和償還。中間發生的一切都消失了。

貨幣貸出者不把貨幣用來購買商品,在這個價值額以商品形式存在時,也不把它賣出去換取貨幣,而是把它作為資本,作為G—G',作為經過一定時期又會流回到它的起點的價值預付出去。他不買也不賣,而是貸放。因此,這種貸放就是把價值作為資本而不是作為貨幣或商品來讓渡的相應形式。

貸出者把他的貨幣作為資本放出去;他讓渡給另一個人的價值額是資本,因此,這個價值額會流回到他那裏。但單是流回到他那裏,還不是作為資本貸出的價值額的回流,而只是一個貸出的價值額的回流。預付的價值額要作為資本流回,就必須在運動中不僅保存自己,而且增殖自己,增大自己的價值量,也就是必須帶著一個剩余價值,作為G+△G流回。在這裏,這個△G是利息,即平均利潤中不是留在執行職能的資本家手中,而是落到貨幣資本家手中的部分。

貨幣資本家在把借貸資本的支配權移交給產業資本家的時間內,就把貨幣作為資本的這種使用價值——生產平均利潤的能力——讓渡給產業資本家。

貨幣資本家事實上讓渡了一種使用價值,因此,他所讓出的東西,是作為商品讓出的。從這方面來說,它完全類似商品本身。

貸出的貨幣的使用價值是:能夠作為資本執行職能,並且作為資本在中等條件下生產平均利潤。

貸出者和借入者雙方都是把同一貨幣額作為資本支出的。但它只有在後者手中才執行資本的職能。同一貨幣額作為資本對兩個人來說取得了雙重的存在,這並不會使利潤增加一倍。它所以能對雙方都作為資本執行職能,只是由於利潤的分割。其中歸貸出者的部分叫作利息。

生息資本的增殖的大小,也只有通過利息額,即總利潤中歸生息資本的部分,和預付資本的價值作比較,才可以計量。因此,如果價格表示商品的價值,那末,利息表示貨幣資本的增殖,因而表現為一個為貨幣資本而支付給貸款人的價格。

資本所以表現為商品,是因為利潤如何分割為利息和本來意義的利潤是由供求,從而由競爭來調節的,這完全和商品的市場價格是由它們來調節的一樣。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二章 利潤的分割。利息率。

“自然”利息率

利息是由利潤調節的,確切些說,是由一般利潤率調節的。並且,這種調節利息的方法,甚至也適用於利息的平均水平。

低利息率多數與繁榮時期或有額外利潤的時期相適應,利息的提高與繁榮到周期的下一階段的過渡相適應,而達到高利貸極限程度的最高利息則與危機相適應。

利息率在危機期間達到最高水平,因為這時人們不得不以任何代價借錢來應付支付的需要。同時,由於有價證券價格的降低和利息的提高相適應,這對那些擁有可供支配的貨幣資本的人來說,是一個極好的機會,可以按異常低廉的價格,把這種有息證券搶到手,而這種有息證券,在正常的情況下,只要利息率重新下降,就必然會至少回升到它們的平均價格。

信用製度發展了,以銀行家為媒介,產業家和商人對社會各階級一切貨幣儲蓄的支配能力也跟著不斷增大,並且這些儲蓄也不斷集中起來,達到能夠起貨幣資本作用的數量,這些事實,都必然會起壓低利息率的作用。

一般利潤率的決定和市場利息率的決定不同,市場利息率是由供求關系直接地、不通過任何媒介決定的,一般利潤率事實上是由完全不同的更復雜得多的原因決定的,因而也不象利息率那樣是明確的和既定的事實。

利息率的大小固然也會變動,但因為它對所有借款人來說都一樣地發生變動,所以它在他們面前總是表現為固定的、既定的量。

資本本身在這裏是在貨幣形式上作為商品提供的;因此,它的價格的確定,和一切其他商品的情形一樣,就是它的市場價格的確定;因此,利息率總是表現為一般利息率,表現為這樣多的貨幣取得這樣多的利息,表現為一個確定的量。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利息最初表現為、最初是、並且實際上始終不外是利潤即剩余價值的一部分,這部分是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即產業家或商人,在他不是使用自有的資本而是使用借入的資本時,必須支付給這個資本的所有者和貸出者的。

事實上,只有資本家分為貨幣資本家和產業資本家,才使一部分利潤轉化為利息,一般地說,才創造出利息的範疇;並且,只有這兩類資本家之間的競爭,才創造出利息率。

他在資本執行職能的時候,才是資本的人格化,而資本在它投在產業或商業中帶來利潤,並由它的使用者用來從事本營業部門要求的各種活動的時候,才執行職能。因此,同他必須從總利潤中付給貸出者的利息相反,剩下歸他的那部分利潤必然采取產業利潤或商業利潤的形式,或者用一個把二者包括在內的德語名詞來表達,就是采取Unternehmergewinn[企業主收入]的形態。

在流通過程中占有總剩余價值的一個較大的或較小的部分,取決於一些特殊的市場行情,而就每一筆交易來說,取決於資本家的狡猾程度和鉆營能力;但是不管怎樣,總利潤的量的分割在這裏都會轉變為質的分割,由於這種量的分割本身還取決於供分割的東西是什麽,取決於能動資本家怎樣用資本來經營,取決於這個資本作為執行職能的資本,也就是說,資本家作為能動資本家執行職能,使他獲得怎樣的總利潤,情況就更是如此。在這裏,職能資本家被假定為資本的非所有者。對他來說,代表資本所有權的是貸出者即貨幣資本家。因此,他支付給貸出者的利息,表現為總利潤中屬於資本所有權本身的部分。與此相反,屬於能動資本家的那部分利潤,現在則表現為企業主收入,這一收入好象完全是從他用資本在再生產過程中所完成的活動或職能產生出來的,特別是從他作為產業或商業企業主所執行的職能產生出來的。因此,利息對他來說只是表現為資本所有權的果實,表現為抽掉了資本再生產過程的資本自身的果實,即不進行“勞動”,不執行職能的資本的果實;而企業主收入對他來說則只是表現為他用資本所執行的職能的果實,表現為資本的運動和過程的果實,這種過程對他來說現在表現為他自己的活動,而與貨幣資本家的不活動,不參加生產過程形成對照。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對於用借入的資本從事經營的產業資本家和不親自使用自己的資本的貨幣資本家來說,總利潤在兩種不同的人,即在兩種對同一資本,從而對由它產生的利潤,享有不同合法權的人之間的單純量的分割,都會因此變為質的分割。利潤的一部分現在表現為一種規定上的資本應得的果實,表現為利息;利潤的另一部分則表現為相反規定上的資本的特有的果實,表現為企業主收入。

在再生產過程中,執行職能的資本家作為別人所有的資本的代表,同雇傭工人相對立;貨幣資本家則由執行職能的資本家來代表,參與對勞動的剝削。由於在再生產過程中的資本職能同在再生產過程外的資本的單純所有權的對立,人們忘記了:能動資本家只有作為生產資料的代表同工人相對立,才能執行職能,才能使工人為他的利益而勞動,或者說,使生產資料發揮資本的作用。

事實上,利潤即剩余價值的這兩個部分作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所采取的形式,並不表示對勞動的關系,因為這種關系只存在於勞動和作為這兩個部分的總和、整體、統一體的利潤,或更確切些說,剩余價值之間。利潤分割的比率和作為根據來實行這種分割的不同的合法權,都以利潤是現成的,以利潤已經存在為前提。

在利潤進行這種分割以前,在能夠談得上這種分割以前,利潤已經生產出來了。

勞動力也只有當它在勞動過程中被使用,被實現的時候,才表明它有創造價值的能力;但這一點並不能排除:勞動力自身,在可能性上,作為一種能力,是創造價值的活動,並且作為這樣的活動,它不是從過程中才產生的,而相反地是過程的前提。它是作為創造價值的能力被人購買的。

生產過程同資本相分離,就是一般的勞動過程。因此,同資本所有者相區別的產業資本家,就不是表現為執行職能的資本,而是表現為甚至與資本無關的管理人員,表現為一般勞動過程的簡單承擔者,表現為勞動者,而且是表現為雇傭勞動者。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利息是兩個資本家之間的關系,不是資本家和工人之間的關系。

另一方面,這個利息形式又使利潤的另一部分取得企業主收入,以至監督工資這種質的形式。資本家作為資本家所要完成的、恰好使他同工人相區別、相對立的特殊職能,被表現為單純的勞動職能。他創造剩余價值,不是因為他作為資本家進行勞動,而是因為除了他作為資本家的性質之外,他也進行勞動。因此,剩余價值的這一部分也就不再是剩余價值,而是一種和剩余價值相反的東西,是所完成的勞動的等價物。因為資本的異化性質,它同勞動的對立,轉移到現實剝削過程之外,即轉移到生息資本上,所以這個剝削過程本身也就表現為單純的勞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與工人相比,不過是在進行另一種勞動。因此,剝削的勞動和被剝削的勞動,二者作為勞動成了同一的東西。剝削的勞動,象被剝削的勞動一樣,是勞動。利息成了資本的社會形式,不過表現在一種中立的、沒有差別的形式上;企業主收入成了資本的經濟職能,不過這個職能的一定的、資本主義的性質被抽掉了。

企業主收入是勞動的監督工資這種看法,是從企業主收入同利息的對立中產生的,並由於下面這個事實而得到進一步加強:利潤的一部分事實上能夠作為工資分離出來,並且確實也作為工資分離出來,或者不如反過來說,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一部分工資表現為利潤的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正如亞·斯密已經正確地發現的那樣,在那些生產規模等等允許有充分的分工,以致可以對一個經理支付特別工資的營業部門中,這個利潤部分會以經理的薪水的形式純粹地表現出來,一方面同利潤(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的總和),另一方面同扣除利息以後作為所謂企業主收入留下的那部分利潤相獨立並且完全分離出來。

凡是直接生產過程具有社會結合過程的形態,而不是表現為獨立生產者的孤立勞動的地方,都必然會產生監督勞動和指揮勞動。不過它具有二重性。

一方面,凡是有許多個人進行協作的勞動,過程的聯系和統一都必然要表現在一個指揮的意誌上,表現在各種與局部勞動無關而與工場全部活動有關的職能上,就象一個樂隊要有一個指揮一樣。這是一種生產勞動,是每一種結合的生產方式中必須進行的勞動。

另一方面,——完全撇開商業部門不說,——凡是建立在作為直接生產者的勞動者和生產資料所有者之間的對立上的生產方式中,都必然會產生這種監督勞動。這完全同在專製國家中一樣,在那裏,政府的監督勞動和全面幹涉包括兩方面:既包括執行由一切社會的性質產生的各種公共事務,又包括由政府同人民大眾相對立而產生的各種特殊職能。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三章 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一個樂隊指揮完全不必就是樂隊的樂器的所有者;如何處理其他演奏者的“工資”問題,也不是他這個樂隊指揮職能範圍以內的事情。

只要這種勞動是由作為社會勞動的勞動的形式引起,由許多人為達到共同結果而形成的結合和協作引起,它就同資本完全無關,就象這個形式本身一旦把資本主義的外殼炸毀,就同資本完全無關一樣。

每一次危機以後,我們都可以在英國工廠區看到許多以前的工廠主,他們現在作為經理,為了低微的工資,替那些往往就是他們自己的債權人的新工廠主,去管理他們自己從前所有的工廠。

商業經理和產業經理的管理工資,在工人的合作工廠和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中,都是完全同企業主收入分開的。在其他場合偶然出現的管理工資同企業主收入的分離,在這裏則是經常的現象。在合作工廠中,監督勞動的對立性質消失了,因為經理由工人支付報酬,他不再代表資本而同工人相對立。與信用事業一起發展的股份企業,一般地說也有一種趨勢,就是使這種管理勞動作為一種職能越來越同自有資本或借入資本的所有權相分離,這完全象司法職能和行政職能隨著資產階級社會的發展,同土地所有權相分離一樣,而在封建時代,這些職能卻是土地所有權的屬性。但是一方面,因為執行職能的資本家同資本的單純所有者即貨幣資本家相對立,並且隨著信用的發展,這種貨幣資本本身取得了一種社會的性質,集中於銀行,並且由銀行貸出而不再是由它的直接所有者貸出;另一方面,又因為那些不能在任何名義下,即不能用借貸也不能用別的方式占有資本的單純的經理,執行著一切應由執行職能的資本家自己擔任的現實職能,所以,留下來的只有管理人員,資本家則作為多余的人從生產過程中消失了。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四章 資本關系在生息資本形式上的外表化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這種性質是直接地表現出來的,沒有任何生產過程或流通過程作媒介。資本表現為利息的即資本自身增殖的神秘的、自行創造的源泉。

社會關系最終成為一種物即貨幣同它自身的關系。

創造價值,提供利息,成了貨幣的屬性,就象梨樹的屬性是結梨一樣。貸款人也是把他的貨幣作為這種可以生息的東西來出售的。

在生息資本的形式上,資本拜物教的觀念完成了。按照這個觀念,積累的勞動產品,而且是作為貨幣固定下來的勞動產品,由於它天生的秘密性質,作為純粹的自動體,具有按幾何級數生產剩余價值的能力,以致象《經濟學家》所認為的那樣,這種積累的勞動產品,早已對自古以來世界所有的財富進行了貼現,依法據為已有。過去的勞動的產品,過去的勞動,在這裏本身就孕育著現在的或未來的活的剩余勞動的一部分。不過我們知道,過去勞動的產品的價值保存下來,也就是說再生產出來,這實際上只是它們同活勞動接觸的結果;物化勞動自身難保,又如何創造價值。其次,過去勞動的產品對於活的剩余勞動的支配權,恰好只是在存在著資本關系——一定的社會關系,在這種社會關系中,過去勞動獨立地同活勞動相對立,並支配著活勞動——的時期內才存在。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五章 信用和虛擬資本

在這裏,我們只研究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這種信用的發展和公共信用的發展之間的聯系,不屬於我們考察的範圍。

隨著商業和只是著眼於流通而進行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發展,信用製度的這個自然基礎也在擴大、普遍化和發展。

就象生產者和商人的這種互相預付形成信用的真正基礎一樣,這種預付所用的流通工具,匯票,也形成真正的信用貨幣如銀行券等等的基礎。真正的信用貨幣不是以貨幣流通(不管是金屬貨幣還是國家紙幣)為基礎,而是以匯票流通為基礎。

威·裏瑟姆(約克郡的銀行家)在《關於通貨問題的通信》(1840年倫敦增訂第2版)中說:

“空頭匯票,是指人們在一張流通的匯票到期以前又開出另一張代替它的匯票,這樣,通過單純流通手段的製造,就製造出虛擬資本。在貨幣過剩和便宜的時候,我知道,這個辦法被人使用到驚人的程度。”

關於一般信用,圖克說過如下的話:

“信用,在它的最簡單的表現上,是一種適當的或不適當的信任,它使一個人把一定的資本額,以貨幣形式或以估計為一定貨幣價值的商品形式,委托給另一個人,這個資本額到期後一定要償還。”

銀行家把借貸貨幣資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與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相對立的,不是單個的貸出者,而是作為所有貸出者的代表的銀行家。銀行家成了貨幣資本的總管理人。另一方面,由於他們為整個商業界而借款,他們也把借入者集中起來,與所有貸出者相對立。銀行一方面代表貨幣資本的集中,貸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銀行的利潤一般地說在於:它們借入時的利息率低於貸出時的利息率。

貸放(這裏我們只考察真正的商業信用)是通過匯票的貼現——使匯票在到期以前轉化成貨幣——來進行的,是通過不同形式的貸款,即以個人信用為基礎的直接貸款,以有息證券、國家證券、各種股票作抵押的貸款,特別是以提單、棧單及其他各種證明商品所有權的單據作抵押的貸款來進行的,是通過存款透支等等來進行的。

在大多數國家裏,發行銀行券的主要銀行,作為國家銀行和私人銀行之間的奇特的混合物,事實上有國家的信用作為後盾,它們的銀行券在不同程度上是合法的支付手段;因為在這裏可以明顯看到的是,銀行家經營的是信用本身,而銀行券不過是流通的信用符號。

“銀行家的業務……可以分成兩部分……1.從那些不能直接運用資本的人那裏收集資本,把它分配給或轉移給能夠運用它的人。2.從顧客的收入接受存款,並在顧客需要把它用於消費的時候,如數付給他們。前者是資本的流通,後者是貨幣(currency)的流通。”——“前者是一方面集中資本,另一方面分配資本;後者是為周圍地區的地方需要而調節流通。”——圖克《對貨幣流通規律的研究》第36、37頁。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六章 貨幣資本的積累,它對利息率的影響“在獲得貨幣的願望之後,最迫切的願望是,按照某種會帶來利息或利潤的投資方法,再把貨幣投放出去;因為,作為貨幣的貨幣是什麽也生不出來的。因此,如果在過剩資本不斷湧來的同時,投資範圍得不到逐漸的充分的擴大,那末,尋找用途的貨幣就必然會周期地,在不同情況下多少不等地積累起來。多年來,國債一直是英國過剩財富的一個大吸收器。”(《通貨論》1845年倫敦版第32—34頁)不管原因是什麽,正是對貨幣資本的需求提高了利息率,即貨幣資本的價值。

羅馬人的強大是他們進行征服的原因,但這種征服破壞了他們的強大。財富是奢侈的原因,但奢侈對財富起著破壞的作用。好一個狡猾的家夥!這個暴發戶、百萬富翁的“邏輯”竟博得了整個英國的尊敬,這是對當今資產階級世界的愚蠢的最好寫照。此外,雖然高利潤率和營業擴大可以是高利息率的原因,但高利息率決不因此就是高額利潤的原因。而問題正好是:在高利潤率早已消失之後,這種高利息率(這是危機中實際發生的情況)是不是還繼續下去,或者說,是不是才達到了它的頂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