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 資本論入門 生息資本與土地尋租

作者 獨立工會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七章 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

IV. 把股份製度——它是在資本主義體系本身的基礎上對資本主義的私人產業的揚棄;它越是擴大,越是侵入新的生產部門,它就越會消滅私人產業——撇開不說,信用為單個資本家或被當作資本家的人,提供在一定界限內絕對支配別人的資本,別人的財產,從而別人的勞動的權利。對社會資本而不是對自己資本的支配權,使他取得了對社會勞動的支配權。因此,一個人實際擁有的或公眾認為他擁有的資本本身,只是成為信用這個上層建築的基礎。

成功和失敗同時導致資本的集中,從而導致最大規模的剝奪。在這裏,剝奪已經從直接生產者擴展到中小資本家自身。這種剝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出發點;實行這種剝奪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目的,而且最後是要剝奪一切個人的生產資料,這些生產資料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已不再是私人生產的資料和私人生產的產品,它們只有在聯合起來的生產者手中還能是生產資料,因而還能是他們的社會財產,正如它們是他們的社會產品一樣。但是,這種剝奪在資本主義製度本身內,以對立的形態表現出來,即社會財產為少數人所占有;而信用使這少數人越來越具有純粹冒險家的性質。因為財產在這裏是以股票的形式存在的,所以它的運動和轉移就純粹變成了交易所賭博的結果;在這種賭博中,小魚為鯊魚所吞掉,羊為交易所的狼所吞掉。在股份製度內,已經存在著社會生產資料借以表現為個人財產的舊形式的對立面;但是,這種向股份形式的轉化本身,還是局限在資本主義界限之內;因此,這種轉化並沒有克服財富作為社會財富的性質和作為私人財富的性質之間的對立,而只是在新的形態上發展了這種對立。

這種工廠表明,在物質生產力和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生產形式的一定的發展階段上,一種新的生產方式怎樣會自然而然地從一種生產方式中發展並形成起來。

信用製度是資本主義的私人企業逐漸轉化為資本主義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礎,同樣,它又是按或大或小的國家規模逐漸擴大合作企業的手段。資本主義的股份企業,也和合作工廠一樣,應當被看作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轉化為聯合的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只不過在前者那裏,對立是消極地揚棄的,而在後者那裏,對立是積極地揚棄的。

信用製度加速了生產力的物質上的發展和世界市場的形成;使這二者作為新生產形式的物質基礎發展到一定的高度,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歷史使命。同時,信用加速了這種矛盾的暴力的爆發,即危機,因而加強了舊生產方式解體的各種要素。

信用製度固有的二重性質是:一方面,把資本主義生產的動力——用剝削別人勞動的辦法來發財致富——發展成為最純粹最巨大的賭博欺詐製度,並且使剝削社會財富的少數人的人數越來越減少;另一方面,又是轉到一種新生產方式的過渡形式。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

第二十八章 流通手段和資本。圖克和富拉頓的見解在繁榮時期,在再生產過程大大擴張、加速並且加緊進行的時期,工人會充分就業。在大多數情況下,工資也會提高,這在某種程度上會使商業周期的其他時期工資下降到平均水平以下的情形得到些補償。同時,資本家的收入也會顯著增加。消費會普遍提高。商品價格通常也會提高,至少在各個起決定作用的營業部門會提高。因此,流通貨幣量會增加,至少在一定限度內會增加;之所以是一定限度,是由於較快的流通速度又會限製流通手段量的增加。

在危機時期,情形正好相反。第一種流通縮小,物價下降,工資也下降;就業工人的人數減少,交易的總額減少。另一方面,在第二種流通上,隨著信用的緊縮,對貸款的需要增加了。

毫無疑問,在同再生產過程的停滯結合在一起的信用緊縮的情況下,第一種流通即收入的花費所需要的通貨量就會減少,而第二種流通即資本的轉移所需要的通貨量則會增加。

銀行貸出的是資本,而不是流通手段,那末,這句話有雙重意義。第一,它貸出的不是信用,而是實際的價值,即它自己的資本的一部分或存在它那裏的資本的一部分。第二,它不是為國內流通,而是為國際流通貸出貨幣,它貸出的是世界貨幣;為了這個目的,貨幣必須總是以貯藏貨幣的形式存在,以它的金屬形體存在;在這個形式上,貨幣不僅是價值的形式,而且本身就等於以它為貨幣形式的價值。

一切留在銀行外面的銀行券,無論它們是在流通中還是堆在私人貯藏庫中,對銀行本身來說,都是處在流通中,也就是說,都是處在銀行的占有之外。因此,如果銀行擴大它的貼現和抵押業務,即增加有價證券為抵押的貸款,那末它為此目的發行的銀行券必須再流回到它那裏,因為如果不這樣,這些銀行券就會使流通手段的總額增加,這正好是不應發生的情形。這種回流能夠按照兩個方法進行。

第一:銀行把銀行券支付給A,取得有價證券;A把這些銀行券支付給B,以償付到期的匯票;B再把這些銀行券存入銀行。這些銀行券的流通到此就結束了,但是貸款依然存在。

第二:A支付給B,B自己或從B那裏得到這種銀行券的C,再用這種銀行券直接地或間接地向銀行償付到期的匯票。在這個場合,付給銀行的是它自己的銀行券。這時交易由此就完成了(不過A還要向銀行償還貸款)。

那些為了獲得金或銀行券而必須被賣掉的是有息的有價證券、國債券、股票等等。但是,如果這是國債券,那就只是對它的買者來說是資本;它代表著買者支付的購買價格,代表著他投在國債券上的資本;它本身不是資本,而只是債權。如果這是不動產抵押單,那它就只是有權獲得未來地租的證據。如果這是股票,那它就只是有權取得未來剩余價值的所有權證書。所有這些東西,都不是實際的資本,也都不是資本的組成部分,並且本身也不是價值。通過這一類交易,原來屬於銀行的貨幣也可以轉化為存款,以致就這個貨幣來說,銀行由所有人變成債務人,不過會在別的名義下把這個貨幣保持在手中。雖然這一點對銀行本身來說非常重要,但它絲毫不會改變國內儲備的資本甚至貨幣資本的量。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二十九章 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銀行資本由兩部分組成:1.現金(金或銀行券);2.有價證券。我們可以再把有價證券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商業證券即匯票,它們是流動的,按時到期的,它們的貼現已經成為銀行家的基本業務;另一部分是公共有價證券,如國債券,國庫券,各種股票,總之,各種有息的而和匯票有本質差別的證券。這裏還可以包括不動產的抵押單。由這些物質組成部分構成的資本,又分為銀行家自己的投資和別人的存款,後者形成銀行營業資本或借入資本。對那些發行銀行券的銀行來說,這裏還包括銀行券。我們首先把存款和銀行券撇開不說。很明顯,銀行家資本的這些實際組成部分——貨幣、匯票、有息證券——決不因為這些不同要素是代表銀行家自有的資本,還是代表存款即別人所有的資本,而會發生什麽變化。不論銀行家只用自有的資本來經營業務,還是只用在他那裏存入的資本來經營業務,銀行家資本的上述區分仍然不變。

國家對借入資本每年要付給自己的債權人以一定量的利息。在這個場合,債權人不能要求債務人解除契約,而只能賣掉他的債權,即他的所有權證書。資本本身已經由國家花掉了,耗費了。

這種資本,即把國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資本,是幻想的虛擬的資本。

不管這種交易反復進行多少次,國債的資本仍然是純粹的虛擬資本;一旦債券賣不出去,這個資本的假象就會消失。然而,我們馬上就會知道,這種虛擬資本有它的獨特的運動。

人們把虛擬資本的形成叫作資本化。人們把每一個有規則的會反復取得的收入按平均利息率來計算,把它算作是按這個利息率貸出的資本會提供的收入,這樣就把這個收入資本化了。

資本是一個自行增殖的自動機的觀念就牢固地樹立起來了。

這種證券就是代表這種資本的所有權證書。鐵路、采礦、輪船等公司的股票是代表現實資本,也就是代表在這些企業中投入的並執行職能的資本,或者說,代表股東預付的、以便在這些企業中作為資本來用的貨幣額。這裏決不排除股票也只是一種欺詐的東西。但是,這個資本不能有雙重存在:一次是作為所有權證書即股票的資本價值,另一次是作為在這些企業中實際已經投入或將要投入的資本。它只存在於後一種形式,股票只是對這個資本所實現的剩余價值的相應部分的所有權證書。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二十九章 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

這種證券的市場價值部分地有投機的性質,因為它不是由現實的收入決定的,而是由預期得到的、預先計算的收入決定的。但是,假定現實資本的增殖不變,或者假定象國債那樣,資本已不存在,年收益已經由法律規定,並且又有充分保證,那末,這種證券的價格的漲落就和利息率成反比。

不管這種證券保證它的所有者取得的收益,象國家證券那樣是不變的,也不管這種證券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增殖象在產業企業中那樣會因再生產過程的擾亂而受到影響,在這兩種場合,這種價格跌落的現象都是會發生的。只是在後一種場合,除了上述貶值以外,還會進一步貶值。一旦風暴過去,這種證券就會回升到它們以前的水平,除非它們代表的是一個破產的或欺詐性質的企業。它們在危機中的貶值,會作為貨幣財產集中的一個有力的手段來發生作用。

只要這種貶值不表示生產以及鐵路和運河運輸的實際停滯,不表示已開始經營的企業的停閉,不表示資本在毫無價值的企業上的白白浪費,一個國家就決不會因為名義貨幣資本這種肥皂泡的破裂而減少分文。

銀行家資本的最大部分純粹是虛擬的,是由債權(匯票),國家證券(它代表過去的資本)和股票(對未來收益的支取憑證)構成的。在這裏,不要忘記,銀行家保險箱內的這些證券,即使是對收益的可靠支取憑證(例如國家證券),或者是現實資本的所有權證書(例如股票),它們所代表的資本的貨幣價值也完全是虛擬的,是不以它們至少部分地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為轉移的;既然它們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權利,並不是代表資本,那末,取得同一收益的權利就會表現在不斷變動的虛擬貨幣資本上。此外,還要加上這種情況:這種虛擬的銀行家資本,大部分並不是代表他自己的資本,而是代表公眾在他那裏存入的資本(不論有利息,或者沒有利息)。

存款總是存入貨幣——金或銀行券,或者存入對它們的支取憑證。除了根據實際流通的需要時而收縮時而擴大的準備金外,事實上,這種存款一方面總是在產業資本家和商人手裏,他們的匯票靠存款來貼現,他們也是靠存款來取得貸款;另一方面,這種存款是在有價證券的交易人(交易所經紀人)手裏,或者在已經出售有價證券的私人手裏,或者在政府手裏(例如在發行國庫券和舉借新債的場合)。存款本身起著雙重作用。一方面,正如前面已經講過的,它們會作為生息資本貸放出去,因而不會留在銀行的保險櫃裏,而只是作為存款人提供的貸款記在銀行的賬簿上。另一方面,在存款人相互間提供的貸款由他們的存款支票互相平衡和互相抵銷時,它們只是作為賬面項目起作用;在這裏,無論存款存在同一銀行家那裏,由他在各賬戶之間進行抵銷,或者存款存入不同的銀行,由各該銀行互相交換支票,而只是支付差額,情況都完全是一樣的。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

(一)

公用事業、鐵路、礦山等等的所有權證書,正如我們上面所說的,固然是現實資本的證書,但有了這種證書,並不能去支配這個資本。這個資本是不能提取的。有了這種證書,只是在法律上有權索取這個資本應該獲得的一部分剩余價值。但是,這種證書也就成為現實資本的紙製復本,正如提貨單在貨物之外,和貨物同時具有價值一樣。它們成為並不存在的資本的名義代表。這是因為現實資本存在於這種復本之外,並且不會由於這種復本的轉手而改變所有者。這種復本所以會成為生息資本的形式,不僅因為它們保證取得一定的收益,而且因為可以通過它們的出售而得到它們的資本價值的償付。當這些證券的積累表示鐵路、礦山、汽船等等的積累時,它們也表示現實再生產過程的擴大,就象動產征稅單的擴大表示這種動產的增加一樣。

每一個人都一面提供信用,一面接受信用。

隨著勞動生產力,從而大規模生產的發展,1.市場會擴大,並且會遠離生產地點,2.因而信用必須延長,並且3.投機的要素必然越來越支配交易。大規模的和供應遠地市場的生產,會把全部產品投入商業手中;但是,要使一國的資本增加一倍,以便商業能夠用自有的資本把全國的產品買去並且再賣掉,這是不可能的。在這裏,信用就是不可避免的了;信用的數量和生產的價值量一起增長,信用的期限也會隨著市場距離的增加而延長。

信用和產業資本本身的規模一同增大。在這裏,借貸資本和產業資本是一個東西;貸出的資本就是商品資本,不是用於最後的個人的消費,就是用來補償生產資本的不變要素。所以,這裏作為貸出的資本出現的,總是那種處在再生產過程的一定階段的資本,它通過買賣,由一個人手裏轉移到另一個人手裏,不過它的代價要到後來才按約定的期間由買者支付。

信用的中介作用在這裏表現為:1.就產業資本家來說,使產業資本由一個階段轉移到另一個階段,使彼此有關和彼此銜接的各生產部門聯系起來;2.就商人來說,使商品由一個人手裏運到和轉入另一個人手裏,直到商品最終出售,變成貨幣,或者交換成其他商品。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

(二)

要求現金支付,對賒售小心謹慎,是產業周期中緊接著崩潰之後的那個階段所特有的現象。在危機中,因為每個人都想賣而賣不出去,但是為了支付,又必須賣出去,所以,正是在這個信用最缺乏(並且就銀行家的信用來說,貼現率也最高)的時刻,不是閑置的尋找出路的資本,而是滯留在自身的再生產過程內的資本的數量也最大。這時,由於再生產過程的停滯,已經投入的資本實際上大量地閑置不用。工廠停工,原料堆積,製成的產品充斥商品市場。因此,如果認為這種情況是由於生產資本的缺乏造成的,那就大錯特錯了。正好在這個時候,生產資本是過剩了,無論就正常的、但是暫時緊縮的再生產規模來說,還是就已經萎縮的消費來說,都是如此。

危機好象只能由各個部門生產的不平衡,由資本家自己的消費和他們的積累之間的不平衡來說明。而實際情況卻是,投在生產上的資本的補償,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那些非生產階級的消費能力;工人的消費能力一方面受工資規律的限製,另一方面受以下事實的限製,就是他們只有在他們能夠為資本家階級帶來利潤的時候才能被雇用。一切真正的危機的最根本的原因,總不外乎群眾的貧困和他們的有限的消費,資本主義生產卻不顧這種情況而力圖發展生產力,好象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

在資本回流實際上早已只有一部分靠犧牲那些受騙的貸款人,一部分靠犧牲那些受騙的生產者才能實現之後,營業紮實可靠、回流十分順暢的假象,還能平靜地保持下去。因此,正好在崩潰的前夕,營業總是顯得幾乎安然無恙。

事實上這是唯一的這樣一個時期,這時可以說低利息率,從而借貸資本的相對充裕,是和產業資本的現實擴大結合在一起的。由於資本容易並且有規則地流回,加上商業信用擴大,這就保證了借貸資本的供給(雖然需求已經增長),防止了利息率水平的上升。另一方面,只有到這時,沒有準備資本甚至根本沒有任何資本而完全依賴貨幣信用進行投機的騎士們,才引人註目地湧現出來。此外,還有各種形式的固定資本的顯著擴大和新型大企業的大批開設。現在,利息提高到它的平均水平。但是,只要新的危機爆發,信用突然停止,支付停滯,再生產過程癱瘓,並且,除了上述的例外情況,在借貸資本幾乎絕對缺乏的同時,閑置的產業資本發生過剩,這時,利息率就會再升到它的最高限度。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

(三)

{由於交通工具的驚人發展,——遠洋輪船、鐵路、電報、蘇伊士運河,——第一次真正地形成了世界市場。歐洲的過剩資本,在世界各地開辟了無限廣闊和多種多樣的投資領域,所以資本比以前分散得更加廣泛,並且地方性的過度投機也比較容易克服了。由於這一切,以前的危機策源地和造成危機的機會,多數已經消除或大大削弱。保護關稅本身,只不過是最後的、全面的、決定世界市場霸權的工業戰爭的準備。所以,每一個對舊危機的重演有抵銷作用的要素,都包含著更猛烈得多的未來危機的萌芽。——弗·恩·}

乍看起來,好象整個危機只表現為信用危機和貨幣危機。而且,事實上問題只是在於匯票能否兌換為貨幣。但是這種匯票多數是代表現實買賣的,而這種現實買賣的擴大遠遠超過社會需要的限度這一事實,歸根到底是整個危機的基礎。不過,除此以外,這種匯票中也有驚人巨大的數額,代表那種現在已經敗露和垮臺的純粹欺詐營業;其次,代表利用別人的資本進行的已告失敗的投機;最後,還代表已經跌價或根本賣不出去的商品資本,或者永遠不會實現的資本回流。

物價在一切國家上漲,信用在一切國家過度膨脹。接著就在一切國家發生同樣的總崩潰。

商品資本代表可能的貨幣資本的那種特性,在危機中和一般在營業停滯時期,將會大大喪失。虛擬資本,生息的證券,在它們本身是作為貨幣資本而在證券交易所內流通的時候,也是如此。它們的價格隨著利息的提高而下降。其次,它們的價格還會由於信用的普遍缺乏而下降,這種缺乏強使證券所有者在市場上大量拋售這種證券,以便獲得貨幣。最後,股票的價格也下降,部分是由於股票有權要求的收入減少了,部分是由於它們代表的往往是那種帶有欺詐性質的企業。在危機時期,這種虛擬的貨幣資本大大減少,從而它的所有者憑它在市場上獲得貨幣的力量也大大減少。這些有價證券在行情表上的貨幣名稱的減少,雖然和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無關,但是和它們的所有者的支付能力關系極大。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一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I

產業資本家進行的現實積累,通常要由再生產中的資本本身的各種要素的增加來實現。因此,只是信用事業的發展和貨幣借貸業務在大銀行手中的異常集中,就必然會使借貸資本的積累,作為一個和現實積累不同的形式加速進行。借貸資本的這種迅速發展是現實積累的結果,因為它是再生產過程發展的結果,而構成這種貨幣資本家的積累源泉的利潤,只是從事再生產的資本家榨取的剩余價值的一種扣除(同時也是對別人儲蓄所得的利息的一部分的占有)。

貨幣資本家賺到的、由他們再轉化為資本的全部利潤,首先轉化為借貸貨幣資本。因此,借貸貨幣資本的積累,——它雖然是現實積累的產物,但和現實的積累不同,——甚至在我們只考察貨幣資本家,銀行家等等的時候,就已經表現為這類特殊的資本家的積累了。並且,凡是在信用事業隨著再生產過程的現實擴大而擴大時,這種積累也都必然跟著增加。

要作為收入來花費的部分,是會逐漸消費掉的,但在消費以前的那段時間內,它會作為存款,構成銀行家的借貸資本。因此,甚至作為收入來花費的利潤部分的增加,也表現為借貸資本的逐漸的不斷反復的積累。

一切收入,不論是用於消費還是用於積累,只要它存在於某種貨幣形式中,它就是商品資本轉化為貨幣的價值部分,從而是現實積累的表現和結果,但不是生產資本本身。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二章 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 III

最重要的一點是,用於消費的收入部分(這裏撇開工人不說,因為他的收入=可變資本)的擴大,首先表現為貨幣資本的積累。因此,在貨幣資本的積累中,加入了一個本質上和產業資本的現實積累不同的要素,因為年產品中用於消費的部分,並不是資本。年產品的另一部分是補償資本的,即補償消費資料生產者的不變資本的,但只要它實際轉化為資本,它就會處於這個不變資本生產者的收入的實物形式。代表收入、僅僅充當消費媒介的同一貨幣,通常會暫時轉化為借貸貨幣資本。只要這個貨幣表現工資,它同時就是可變資本的貨幣形式;只要這個貨幣用來補償消費資料生產者的不變資本,它就是他們的不變資本所暫時采取的貨幣形式,被用來購買他們所要補償的不變資本的各種實物要素。雖然它的數量和再生產過程的規模一同增長,它本身無論在這個形式上或在那個形式上都不表示積累。但它暫時執行借貸貨幣的職能,即貨幣資本的職能。因此,從這方面看,貨幣資本的積累所反映的資本積累,必然總是比現實存在的資本積累更大。這是由於以下的事實:個人消費的擴大,因為以貨幣為媒介而表現為貨幣資本的積累,因為個人消費的擴大,為現實的積累,為開辟新的投資場所的貨幣,提供了貨幣形式。

事實上,在商業信用的基礎上,一個人把再生產過程中需用的貨幣借給另一個人。但現在這一點是采取這樣的形式:一部分進行再生產的資本家把貨幣借給銀行家,這個銀行家又把貨幣借給另一部分進行再生產的資本家,因此,銀行家就表現為恩賜者了;同時,對這種資本的支配權,就完全落到作為中介人的銀行家手裏了。

貨幣資本的積累是由一群發了財並退出再生產領域的人引起的。在產業周期過程中所獲得的利潤越多,這種人的人數就越多。這裏,借貸貨幣資本的積累,一方面表示現實的積累(就它的相對範圍來說);另一方面只是表示產業資本家轉化為單純的貨幣資本家的程度。

隨著物質財富的增長,貨幣資本家階級也增長起來;第一,退出營業的資本家即食利者的人數和財富增加了;第二,信用製度更發展了,因此,銀行家、貸款人、金融家等等的人數也增加了。

在危機時期,對借貸資本的需求達到了最高限度,因此利息率也達到了最高限度;利潤率幾乎沒有了,與此同時,對產業資本的需求也幾乎消失了。在這個時期,每個人借錢都只是為了支付,為了結清已經欠下的債務。相反地,在危機以後的復蘇時期,人們要求借貸資本,卻是為了購買,為了把貨幣資本變成生產資本或商業資本。所以,這時,要求借貸資本的,或者是產業資本家,或者是商人。產業資本家用它來購買生產資料和勞動力。

在信用收縮或完全停止的緊迫時期,貨幣將會突然作為唯一的支付手段和真正的價值存在,絕對地和商品相對立。因此,商品會全面跌價,並且難於甚至不可能轉化為貨幣,就是說,難於甚至不可能轉化為它們自己的純粹幻想的形式。但是,另一方面,信用貨幣本身只有在它的名義價值額上絕對代表現實貨幣時,才是貨幣。

在商業信用中,利息,作為信用價格和現金價格的差額,只是當匯票具有比普通期限長的期限時,才加到商品的價格中去。否則,就不會。這種情況之所以產生,是因為每一個人都是一手接受信用,另一手給予信用。{這和我的經驗是不一致的。——弗·恩·}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三章 信用製度下的流通手段

{在營業的狀況使得貸款有規則地流回,從而信用始終沒有動搖的時候,通貨的擴張和收縮完全取決於工商業者的需要。

在危機以後的消沈時期,通貨額最小,隨著需求的重新活躍,又會出現對流通手段的較大的需要。這種需要隨著繁榮的增進而增加;而在過度擴張和過度投機的時期,流通手段量將達到最高點,——這時危機突然爆發了,昨天還是如此充足的銀行券,一夜之間就從市場上消失了;隨著銀行券的消失,匯票貼現者,要有價證券作擔保的貸款人,商品購買者,也消失了。

危機一旦爆發,問題就只是支付手段。但是因為這種支付手段的收進,對每個人來說,都要依賴於另一個人,誰也不知道另一個人能不能如期付款;所以,將會發生對市場上現有的支付手段即銀行券的全面追逐。每一個人都想盡量多地把自己能夠獲得的貨幣貯藏起來,因此,銀行券將會在人們最需要它的那一天從流通中消失。——弗·恩·}

如果這個準備金很多,從而實際流通的通貨很少,那末,從貨幣市場的觀點看,這就是通貨充足;如果這個準備金很少,從而實際流通的通貨很多,從貨幣市場的觀點看,就叫作通貨短缺,也就是說,代表閑置的借貸資本部分,只有一個很小的數額。

銀行券只是因為國家的支持才具有信用;它能把這些銀行券由紙變為貨幣,然後貸給國家,也是國家給與它的權力;但是它卻要國家,也就是公眾以國債利息的形式對這種權力付給報酬。

銀行的權力,在它對市場利息率的調節上顯示出來。

再談談集中!那種以所謂國家銀行為中心,並且有大貸款人和高利貸者圍繞在國家銀行周圍的信用製度,就是一個巨大的集中,並且它給與這個寄生者階級一種神話般的、不僅周期地消滅一部分產業資本家,而且用一種非常危險的方法來幹涉現實生產的權力——而這夥匪幫既不懂生產,又同生產沒有關系。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四章 通貨原理和1844年英國的銀行立法{商業危機的最普遍和最顯著的現象,就是商品價格在長期普遍上漲之後突然普遍跌落。商品價格的普遍跌落可以說成貨幣同一切商品對比起來它的相對價值上漲;相反,價格的普遍上漲也可以說成貨幣的相對價值的跌落。兩種說法都是敘述現象而不是解釋現象。——弗·恩·}

{由於幾乎每次危機都有一個金向國外大量流出的階段,而且流出的金主要由銀行的金屬貯藏來補償,所以這種情況更容易發生。但在這個場合,每有5鎊金流往國外,在國內流通中就被抽去一張5鎊銀行券,因此,正好是在最迫切需要最大量流通手段的時候,流通手段的量卻減少了。這樣,1844年的銀行法就直接促使整個商業界在危機爆發時立即大量貯藏銀行券,從而加速並加劇了危機;這個銀行法由於在決定性時刻人為地增加了對貸款的需求,即增加了對支付手段的需求,同時又限製它的供給,就促使利息率在危機時期上升到空前的高度;所以,這個銀行法並沒有消除危機,卻反而使危機加劇了,以致達到了不是整個產業界必然破產,就是銀行法必然破產的程度。——弗·恩·}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五章 貴金屬和匯兌率

輸入超過輸出以及相反的現象,大體說來,可以用中央銀行的金屬準備的增加或減少來測量。這個尺度準確到什麽程度,當然首先取決於整個銀行業務已集中到什麽程度。因為所謂國家銀行的貴金屬貯藏在什麽程度上代表一國的金屬貯藏,就是取決於這一點。

所謂國家銀行的金屬準備的用途(這種用途決不能單獨調節金屬貯藏量,因為後者可以僅僅由於國內外營業的萎縮而增大)有三個方面:1.作為國際支付的準備金,也就是作為世界貨幣的準備金;2.作為時而擴大時而收縮的國內金屬流通的準備金;3.作為支付存款和兌換銀行券的準備金(這和銀行的職能有聯系,但和貨幣作為單純貨幣的職能無關)。因此,這種金屬準備會受到涉及這三種職能中任何一種職能的事情的影響;就是說,作為國際基金,它會受支付差額的影響,而不管這種差額是由什麽原因決定的,不管這種差額和貿易差額的關系如何;作為國內金屬流通的準備金,它會受這種流通的擴大或收縮的影響。

一旦普遍的危機結束,金和銀——撇開新開采的貴金屬從產地流入的現象不說——就會按金銀在平衡狀態下在各國形成特別貯藏的比例再行分配。在其他條件不變時,各國的相對儲藏量,是由各國在世界市場上所起的作用決定的。貴金屬會從存額超過正常水平的國家流到別的國家去;這種流出和流入的運動,不過是恢復金屬貯藏在各國之間原來的分配。

中央銀行是信用製度的樞紐。而金屬準備又是銀行的樞紐。

貨幣主義本質上是天主教的;信用主義本質上是基督教的。“蘇格蘭人討厭金子”。作為紙幣,商品的貨幣存在只是一種社會存在。信仰使人得救。這是對作為商品內在精神的貨幣價值的信仰,對生產方式及其預定秩序的信仰,對只是作為自行增殖的資本的人格化的生產當事人個人的信仰。但是,正如基督教沒有從天主教的基礎上解放出來一樣,信用主義也沒有從貨幣主義的基礎上解放出來。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六章 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

(一)

高利貸資本的存在所需要的只是,至少已經有一部分產品轉化為商品,同時隨著商品買賣的發展,貨幣已經在它的各種不同的職能上得到發展。

高利貸資本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前的時期存在的具有特征的形式有兩種。第一是對那些大肆揮霍的顯貴,主要是對地主放的高利貸;第二是對那些自己擁有勞動條件的小生產者放的高利貸。這種小生產者包括手工業者,但主要是農民,因為總的說來,在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中,只要這種狀態允許獨立的單個小生產者存在,農民階級必然是這種小生產者的大多數。

富裕地主因高利貸而遭到破產,小生產者被敲骨吸髓,這二者造成了大貨幣資本的形成和集中。但是,這個過程會在多大的程度上象在現代歐洲那樣使舊的生產方式廢除,並且是否會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代替它,這完全要取決於歷史的發展階段以及由此產生的各種情況。

說什麽銀行家所以受人尊敬,而高利貸者所以受人憎恨和鄙視,是因為前者貸款給富人,而後者貸款給貧民。(弗·威·紐曼《政治經濟學講演集》1851年倫敦版第44頁)他沒有看到,這裏的區別是兩個社會生產方式之間以及和它們相適應的社會製度之間的區別,並且這個問題是不能用貧富的對立來解決的。

分散的勞動者聯合在大工場內,從事有分工的但又互相銜接的活動;工具變成了機器。生產方式本身不再容許生產工具處於那種和小所有製聯系著的分散狀態,也不再容許勞動者自己處於孤立狀態。在資本主義生產中,高利貸不能再使生產條件和生產者分離,因為二者已經分離了。

高利貸在資本主義以前的一切生產方式中所以有革命的作用,只是因為它會破壞和瓦解這些所有製形式,而政治製度正是建立在這些所有製形式的牢固基礎和它們的同一形式的不斷再生產上的。在亞洲的各種形式下,高利貸能夠長期延續,這除了造成經濟的衰落和政治的腐敗以外,沒有造成別的結果。只有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其他條件已經具備的地方和時候,高利貸才表現為形成新生產方式的一種手段;這一方面是由於封建主和小生產遭到毀滅,另一方面是由於勞動條件集中為資本。

小生產者是保持還是喪失生產條件,則取決於無數偶然的事故,而每一次這樣的事故或喪失,都意味著貧困化,使高利貸寄生蟲得以乘虛而入。對小農民來說,只要死一頭母牛,他就不能按原有的規模來重新開始他的再生產。這樣,他就墜入高利貸者的擺布之中,而一旦落到這種地步,他就永遠不能翻身。

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

生息資本(續)

第三十六章 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

(二)

信用製度是作為對高利貸的反作用而發展起來的。信用製度的發展恰好就是表示生息資本要服從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條件和需要。

他是作為可能的資本家得到貸款的。一個沒有財產但精明強幹、穩重可靠、經營有方的人,通過這種方式也能成為資本家(因為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每一個人的商業價值總會得到相當正確的評價),這是經濟辯護士們所贊嘆不已的事情,這種情況雖然不斷地把一系列不受某些現有資本家歡迎的新的幸運騎士召喚到戰場上來,但鞏固了資本本身的統治,擴大了它的基礎,使它能夠從社會下層不斷得到新的力量來補充自己。這和中世紀天主教會的情況完全一樣,當時天主教會不分階層,不分出身,不分財產,在人民中間挑選優秀人物來建立其教階製度,以此作為鞏固教會統治和壓迫俗人的一個主要手段。一個統治階級越能把被統治階級中的最傑出的人物吸收進來,它的統治就越鞏固。

現代信用製度創始人的出發點,並不是把一般生息資本革出教門,而是相反,對它予以公開承認。

如果考察一下那些在理論上維護並鼓勵在英國建立現代信用製度的著作的實際內容,那末,我們所發現的無非是這樣一種要求:生息資本,總之,可供借貸的生產資料,應該從屬於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成為它的一個條件。

信用製度和銀行製度把社會上一切可用的、甚至可能的、尚未積極發揮作用的資本交給產業資本家和商業資本家支配,以致這個資本的貸放者和使用者,都不是這個資本的所有者或生產者。因此,信用製度和銀行製度揚棄了資本的私人性質,它本身,但也僅僅是就它本身來說,已經包含著資本本身的揚棄。銀行製度從私人資本家和高利貸者手中剝奪了資本分配這樣一種特殊營業,這樣一種社會職能。但是,由於這一點,銀行和信用同時又成了使資本主義生產超出它本身界限的最有力的手段,也是引起危機和欺詐行為的一種最有效的工具。

毫無疑問,在由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向聯合起來勞動的生產方式過渡時,信用製度會作為有力的杠桿發生作用;但是,它僅僅是和生產方式本身的其他重大的有機變革相聯系的一個要素。

生產要素越是不作為商品進入生產過程和不作為商品離開生產過程,由貨幣轉化為生產要素的行為就越是表現為個別的行為。流通在社會再生產中所起的作用越是不重要,高利貸就越是興盛。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三十七章 導 論

如果說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以工人的勞動條件被剝奪為前提,那末,在農業中,它是以農業勞動者的土地被剝奪,以及農業勞動者從屬於一個為利潤而經營農業的資本家為前提。

一方面使農業合理化,從而第一次使農業有可能按社會化的方式經營,另一方面,把土地所有權弄成荒謬的東西,——這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巨大功績。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這種進步,同它的所有其他歷史進步一樣,首先也是以直接生產者的赤貧為代價而取得的。

資本能夠固定在土地上,即投入土地,其中有的是比較短期的,如化學性質的改良、施肥等等,有的是比較長期的,如修排水渠、建設灌溉工程、平整土地、建造經營建築物等等。

一般剩余勞動的自然基礎,即剩余勞動必不可少的自然條件是:只要花費整個工作日的一部分勞動時間,自然就以土地的植物性產品或動物性產品的形式或以漁業等產品的形式,提供出必要的生活資料。農業勞動(這裏包括單純采集、狩獵、捕魚、畜牧等勞動)的這種自然生產率,是一切剩余勞動的基礎,因為一切勞動首先而且最初是以占有和生產食物為目的的。

正是在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中,在地租的發展中,有一點表現得特別突出,這就是:地租的量完全不是由地租的獲得者決定的,而是由他沒有參與、和他無關的社會勞動的發展決定的。

在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地租的量(從而土地的價值)作為社會總勞動的結果而發展起來。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土地產品的市場和需求會增大;另一方面,對土地本身的直接需求也會增大,因為土地本身對一切可能的甚至非農業的生產部門來說,都是生產競爭的條件。確切地說,只是就真正的農業地租來說,地租以及土地價值會隨著土地產品市場的擴大,也就是隨著非農業人口的增加,隨著他們對食物和原料的需要和需求的增加而發展起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由於它的本性,使農業人口同非農業人口比起來不斷減少,因為在工業(狹義的工業)中,不變資本比可變資本的相對增加,是同可變資本的絕對增加結合在一起的,雖然可變資本相對減少了;而在農業中,經營一定土地所需的可變資本則絕對減少;因此,只有在耕種新的土地時,可變資本才會增加,但這又以非農業人口的更大增加為前提。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三十八章 級差地租:概論

(一)

用自然瀑布作為動力的生產者的超額利潤,和一切不是由流通過程中的交易偶然引起,也不是由市場價格的偶然變動引起的超額利潤(我們在談到生產價格時,已經對這個範疇作了說明)首先具有相同的性質。因此,這種超額利潤,也就等於這個處於有利地位的生產者的個別生產價格和這整個生產部門的一般的、社會的、調節市場的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這個差額,等於商品的一般生產價格超過它的個別生產價格的余額。對這個余額起調節作用的有兩個界限:一方面是個別的成本價格,因而也就是個別的生產價格;另一方面是一般的生產價格。利用瀑布進行生產的商品的價值比較小,因為生產這種商品時需要的勞動總量比較少,也就是說,因為以物化形式即作為不變資本部分加入生產的勞動比較少。這裏所使用的勞動是生產率較高的,它的個別的生產力,比大多數同類工廠所使用的勞動的生產力要大。它的較大的生產力表現在同別的工廠相比,它生產同量商品,只需要較少量的不變資本,只需要較少量的物化勞動。

這個差額是這樣造成的:一方面,商品要按照它的一般市場價格,也就是按照競爭使個別價格平均化時形成的價格來出售;另一方面,他所推動的勞動的較大的個別生產力,使勞動者得不到好處,而和勞動的所有生產力一樣,使他們的雇主得到好處,就是說,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

首先應該歸功於一種自然力,瀑布的推動力。瀑布是自然存在的,它和把水變成蒸汽的煤不同。煤本身是勞動的產物,所以具有價值,必須由一個等價物來支付,需要一定的費用。瀑布卻是一種自然的生產要素,它的產生不需要任何勞動。

這些自然力就會增加剩余價值,從而也增加利潤;因此,這些自然力,和由協作、分工等引起的勞動的社會的自然力完全一樣,是被資本壟斷的。工廠主要對煤炭進行支付,但是對於水改變物態,變成蒸汽的能力,對於蒸汽的壓力等等,卻不需要進行支付。對自然力實行壟斷,也就是對這種由自然力促成的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實行壟斷,是一切用蒸汽機進行生產的資本的共同特點。這種壟斷可以增加代表剩余價值的勞動產品部分,而相對減少轉化為工資的勞動產品部分。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三十八章 級差地租:概論

(二)

采用更好的工作方法、新的發明、改良的機器、化學的製造秘方等等,一句話,采用新的、改良的、超過平均水平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方法。成本價格的減少以及由此而來的超額利潤,在這裏,是執行職能的資本的使用方法造成的。

超額利潤來源於資本本身(包括它所推動的勞動):或者是所用資本的量的差別,或者是這種資本的更適當的應用。

那個利用瀑布的工廠主的超額利潤,卻不是這樣。他所用勞動的已經提高的生產力,既不是來自資本和勞動本身,也不是來自對一種不同於資本和勞動、但已並入資本的自然力的單純利用。它來自勞動的某種較大的自然生產力,這種生產力和一種自然力的利用結合在一起,但這種自然力不象蒸汽的壓力那樣,可以在同一生產部門讓一切資本自由支配,所以並不是凡有資本投入這個部門,這種自然力的利用就會成為不言而喻的事情。這種自然力是一種可以壟斷的自然力,就象瀑布那樣,只有那些支配著特殊地段及其附屬物的人能夠支配它。但要象每個資本都能把水變成蒸汽那樣,創造出這種使勞動有較大生產力的自然條件,就完全不取決於資本了。這種自然條件在自然界只存在於某些地方。在它不存在的地方,它是不能由一定的投資創造出來的。

雖然一個國家自然瀑布的數量是有限的,但在工業上利用的水力的總量能夠增加。為了充分利用瀑布的動力,可以對瀑布進行人工引流。有了瀑布,就可以改良水車,以便盡可能多地利用水力。在按照水流的狀況不宜使用普通水車的地方,可以使用渦輪機等等。這種自然力的占有,在它的占有者手中形成一種壟斷,這是所投資本有較高生產力的條件,這種條件是不能由資本本身的生產過程創造的;能夠這樣被人壟斷的這種自然力,總是和土地分不開的。這樣的自然力,既不是該生產部門的一般條件,也不是該生產部門一般都能創造的條件。

利用瀑布而產生的超額利潤,不是產生於資本,而是產生於資本對一種能夠被人壟斷並且已經被人壟斷的自然力的利用。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三十九章 級差地租的第一形式

(級差地租I)

(一)

在這些原因中,不僅包括一般的原因(肥力和位置),而且也包括1.賦稅的分擔,看這種分擔是否均等;如果象英國那樣不是由中央集中征稅,而且是征收土地稅,不是征收地租稅,那末,這種分擔就總是不均等的。2.由不同地區農業的發展程度不同而引起的不平衡,因為這個產業部門,由於它的傳統性質,要比工業更難於平衡。3. 資本在租地農場主之間的分配上的不平衡。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領農業,自耕農轉化為雇傭工人,實際上是這種生產方式的最後一次征服,所以這些不平衡,在這裏,比在任何其他產業部門都大。

整個社會生產的進步,一方面,由於它創造了地方市場,並且通過采用交通運輸工具而使位置變得便利,所以對形成級差地租的位置,會發生拉平的作用;另一方面,由於農業和工業的分離,由於大的生產中心的形成,而農村反而相對孤立化,所以又會使土地的地區位置的差別擴大。

自然肥力的差別是由表層土壤的化學結構的差別,也就是由表層土壤所含植物養分的差別形成的。不過,具有相同的化學成分,並且在這個意義上具有相等的自然肥力的兩塊土地,在現實的有效的肥力方面還會由於這種植物養分所處的形態而不同,因為有的形態容易被同化為、被直接吸收為植物養分,有的形態則不容易。因此,在自然肥力相同的各塊土地上,同樣的自然肥力能被利用到什麽程度,一方面取決於農業化學的發展,一方面取決於農業機械的發展。這就是說,肥力雖然是土地的客觀屬性,但從經濟學方面說,總是同農業化學和農業機械的現有發展水平有關系,因而也隨著這種發展水平的變化而變化。

所有這些對不同土地的不同肥力的影響,都歸結為一點:從人工肥力的角度看,勞動生產力的狀態,這裏指的是農業可以立即利用土地自然肥力的能力,——這種能力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是不同的,——和土地的化學結構及其他自然屬性一樣,是土地的所謂自然肥力的要素。

因此,我們假定農業處於一定的發展階段。其次,我們假定,土地的等級是按照這個發展階段評定的,對同時在不同土地上進行的各個投資來說,情況當然也總是這樣。這時,級差地租就可以用一個上升的或下降的序列來表現,因為,盡管就實際耕種的土地總體來說序列已經確定,但總是進行了一個形成這種序列的連續運動。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三十九章 級差地租的第一形式

(級差地租I)

(二)

這種情況是由市場價值規律造成的。土地產品也受這個規律支配。產品(也包括土地產品)市場價值的決定,是一種社會行為,雖然這是一種不自覺的、盲目的社會行為。這種行為必然不是以土地及其肥力的差別為依據,而是以產品的交換價值為依據。

總之,單是由於耕地的擴大,以及與此相聯系的在土地上使用的資本和勞動的增加,地租總額就會增加。

按資本計算的平均地租率,可以在耕地擴大、價格不變和耕地的肥力差額不變時提高。一旦一國的土地全部被占有,一旦土地投資、耕作和人口達到一定的水平,——一旦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取得統治地位,並且也支配著農業,以上這些條件就會作為前提存在,——各種質量的未耕地的價格(假定只有級差地租存在),就是由具有相同質量和相同位置的已耕地的價格決定的。

土地出售時,它是作為會提供地租的土地來出售的。

對未耕地部分來說會形成一個名義價格,這種未耕地還會因此變為一種商品,對它的所有者來說,變為財富的一個源泉。

土地投機,就只是以資本和勞動在未耕地上的這種反映為基礎的。

西部的大草原還有這樣的好處:它們簡直不需要任何開墾的費用,因為它們天然就是可以耕種的土地。這種比較不肥沃的地區會獲得剩余產品,並不是由於土地的肥力高,從而每英畝的產量高,而是由於可以進行粗放耕作的土地面積很大,因為這種土地對耕作者來說不用花費什麽,或者同古老國家相比,只花極少的費用。

這裏起決定作用的,不是土地的質,而是土地的量。這種粗放耕作的可能性,自然會逐漸消失,新土地越肥沃,消失得越慢;它的產品出口得越多,消失得越快。

在那些有古老文化的國家,由於存在著那種由耕地價格決定未耕地價格等等的所有權關系,就不可能實行這種粗放經營。

需求不斷增加,人們預見到這種情形,就不斷向新的土地投入新的資本;雖然這要由各種土地產品的情況分別決定。引起這種現象的,是新資本的形成本身。對資本家個人來說,只要他還能自己支配自己的資本,他總是使自己的生產規模同他所能支配的資本相適應。他所關心的是在市場上占到盡可能大的地盤。如果生產過剩了,他不會歸咎於自己,而是歸咎於他的競爭者。資本家個人可以用擴大市場本身的辦法,也可以用在現有市場上占有較大份額的辦法,來擴大自己的生產。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章 級差地租的第二形式

(級差地租II)

級差地租實質上終究只是投在土地上的等量資本所具有的不同生產率的結果。

具有不同結果的各個等量資本,不管是同時投在同樣大的各塊土地上,還是相繼投在同一塊土地上,都不會影響超額利潤的形成規律,但是,這件事對於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卻具有重大的意義。後一個方法會把這種轉化限製在一方面更為狹小,另一方面更不穩定的界限內。因此,在實行耕作集約化(在經濟學上,所謂耕作集約化,無非是指資本集中在同一土地上,而不是分散在若幹毗連的土地上)的各國,稅務員的工作,正如摩爾頓在他所著的《地產的資源》一書中所說的,就成了一種極為重要、復雜、困難的職業。如果土地改良的效果比較持久,那末,在租約滿期時,人工增進的土地的不同肥力,就會和土地的自然的不同肥力合在一起,因此,地租的評定也就會和不同肥力的各級土地的地租的評定合在一起。另一方面,就超額利潤的形成決定於經營資本的量這點來說,一定量經營資本產生的地租額,會加到一國的平均地租中去;因此也就要求新的租地農場主掌握足夠的資本,以便按同樣集約化的方法,來繼續進行耕種。

實際上,生產資料只是由此才逐漸走向集中,並逐漸轉化為資本,而同轉化為雇傭勞動者的直接生產者相對立。如果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這裏表現出自己的特征,那末,這首先特別是發生在牧羊業和畜牧業上;所以,並不是表現在資本在較小土地範圍內的集中上,而是表現在生產規模的擴大,因而可以節約馬的飼養費用及其他生產費用上;事實上並不是由於在同一土地上使用了更多的資本。此外,由於耕作的自然規律,當耕作已經發達到一定的水平,地力已經相應消耗的時候,資本(在這裏同時指已經生產的生產資料)才會成為土地耕作上的決定要素。在已耕地同未耕地相比只占較小面積,地力也還沒有枯竭的時候(在真正農業和植物性食物占統治地位以前,當畜牧和肉食盛行的時期,情形就是這樣),這種剛剛開始的新生產方式同農民生產的區別,主要在於由一個資本家投資耕種的土地面積較大,也就是在於資本以粗放的方法投在較大的土地面積上。

用於農業的並且一般可以由農業支配的資本總量中的大部分,也是掌握在這些生產者手中。

誠然,例如農民在他的小塊土地上耗費了大量勞動,但是,這種勞動是孤立的,並且被剝奪了生產率的各種客觀條件(社會條件和物質條件)。

在同一土地上相繼投入的幾個資本的生產率會減低,盡管其中大部分是用在比較肥沃的土地上。從一個觀點來看,——就產量和生產價格來說,——勞動生產率是提高了。但從另一個觀點來看,勞動生產率是下降了,因為對同一土地上的不同投資來說,每英畝的超額利潤率和剩余產品都減少了。

按照事物的性質來說,發展集約化耕作,也就是說,在同一土地上連續進行投資,這主要是或在較大程度上是在較好土地上進行的。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一章 級差地租II——第一種情況:

生產價格不變

規律是:在所有各級土地上,地租都會絕對增加,雖然這種增加並不和追加投資成比例。

不論就追加資本來說,還是就全部投在土地上的資本來說,超額利潤率都降低了;但超額利潤的絕對量卻增加了;正如整個資本的利潤率的下降通常總是和利潤絕對量的增加結合在一起一樣。

追加的投資和土地的改良是結合在一起的。這裏意味著一個較小的追加資本和從前一個較大的追加資本相比會產生同樣或更大的效果。

1.是用以前一半的活勞動和物化勞動,生產出同以前一樣多的產品;或者2.是用同量的勞動,生產出兩倍於以前的產品;或者3.是用加倍的勞動,生產出四倍於以前的產品,這幾種情況是完全不同的。在第一種情況下,勞動以活的或物化的形式遊離出來,可以用在別的地方;對勞動和資本的支配能力將會增加。資本(和勞動)的遊離本身,就是財富的增加;其作用就象通過積累而獲得這個追加資本是一樣的,只不過節省了從事積累的勞動。

在第二種情況下,在需要加倍生產時,可以節省追加資本;在第三種情況下,只有增加預付資本才能得到增加的產品,雖然和由舊有生產力來供給這些增加的產品時相比,預付資本並不是按相同的比例增加。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二章 級差地租II——第二種情況:

生產價格下降

只有一點值得我們研究,而且實際上也是這一點使我們回過頭來研究這個級差利潤是如何轉化為級差地租的,這就是:

在第一種情況即生產價格不變的情況中,投在A級土地上的追加資本和級差地租本身無關,因為A級土地仍舊不提供地租,它的產品的價格不變,並且繼續起調節市場的作用。 在第二種情況的變例I(生產價格在生產率不變時下跌)中,A級土地必然會被排擠掉,在變例II(生產價格在生產率降低時下跌)中更是這樣;因為,否則A級土地的追加投資必然會提高生產價格。但在這裏,在第二種情況的變例III(生產價格因追加資本的生產率提高而下跌)中,這個追加資本在一定情況下可以投在A級土地上,也可以投在各級較好土地上。 第一,相當多租地農場主(必須是相當多,因為如果人數少,他們就只得被迫低於他們的生產價格出售)手中的不充足的資本,同各級土地本身在下降序列中發生的差別,起著完全相同的作用。較壞土地的低劣耕種,將會使較好土地的地租增加;它甚至會在質地同樣壞但耕作已改良的土地上創造出地租,而在其他情況下,這種土地是不會提供地租的。第二,我們知道,級差地租在它是由同一個總面積上的連續投資產生時,實際上會化成一個平均數,在這個平均數上,不同的投資的作用已經不再能夠辨認和區別,因此不會在最壞土地上生出地租;而是1.它們會使比如說A級土地一英畝總收獲的平均價格,成為新的起調節作用的價格;2.它們會表現為在新條件下充分耕種土地所必要的每英畝資本總量的變動,並且在資本總量中,各個連續的投資及其各自的作用已經不可區分地混在一起。較好土地的個別的級差地租也是這樣。總之,在每個場合,級差地租都是由該級土地提供的平均產量和最壞土地按一個已經增加、現在已經作為標準的投資提供的產量相比的差額決定的。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三章 級差地租II——第三種情況:

生產價格上漲。結論

只要已耕種的土地仍有競爭能力,土地上使用的資本越多,一國的農業,一般地說,也就是一國的文明越發展,每英畝的地租和地租總額就增加得越多,社會以超額利潤形式付給大土地所有者的貢賦也就越多。

這個規律說明了大土地所有者階級的可驚的生命力。任何一個社會階級也不象他們那樣浪費;任何一個社會階級也不象他們那樣有權要求過一種傳統的“適合身分”的奢侈生活,而不管揮霍掉的錢是從哪裏來的;任何一個社會階級也不象他們那樣可以放心大膽地負債累累。他們總會再站住腳,因為別人在土地上的投資為他們提供地租,並且這種地租遠遠超過資本家從土地取得的利潤。

但是,這個規律也說明,為什麽大土地所有者的這種生命力會逐漸枯竭。

橫渡海洋的輪船,南北美洲和印度的鐵路,使一些十分特別的地帶能夠參加歐洲谷物市場上的競爭。一方面,有北美的大草原、阿根廷的帕姆帕斯草原,這些草原是天然宜於開墾的;這些處女地,甚至用原始的耕作方法,不施肥料,也能夠連年得到豐收。

對級差地租進行的考察,可概括出以下兩點結論:

第一:超額利潤可以按不同的方法形成。一方面,是以級差地租I為基礎;也就是以全部農業資本投在由肥力不同的各級土地構成的土地面積上為基礎。其次,作為級差地租II,是以同一土地上的連續投資有不同的級差生產率為基礎,也就是說,在這裏,和最壞的、無租的、但調節生產價格的土地上的等量投資相比,具有較高的生產率。

第二:在我們考察新的超額利潤的形成時,追加投資的界限是只補償生產費用的投資,就是說,這個投資生產1誇特的費用和A級土地一英畝上同額投資生產1誇特的費用相等,按照假定,都是3鎊。在追加投資的生產率降低時,根據以上的說明,可以得出以下結論:B級土地每英畝總投資不再提供地租的界限,是在B級土地每英畝產品的個別平均生產價格已上漲到A級土地每英畝的生產價格時達到的。

在有追加投資的較好土地上的產品的費用超過起調節作用的生產價格時,地租至少在實際允許的界限以內是不會消滅的,不過必然會減少,並且一方面要和這種生產率較低的資本在總投資中所占的相應部分成比例地減少,另一方面要隨著這種資本的生產率的降低成比例地減少。這種資本的產品的平均價格,總還是低於起調節作用的價格,所以總還是會留下可以轉化為地租的超額利潤。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四章 最壞耕地也有級差地租

如果工資沒有提高,那利潤率可以仍然不變,這或是因為工資被壓低到身體的最低限度,也就是說,被壓低到勞動力的正常價值以下;或是因為由工業供應的工人的其他消費品相對地變得便宜了;或是因為工作日延長或強化,因而非農業生產部門的、但調節農業利潤的利潤率,即使不提高,也保持不變;或是因為在農業上雖然投入同額的資本,但不變資本較多,可變資本較少。

一個場合是,在價格(任何一種價格,甚至和以前的價格相比已經下降的價格)保持不變時,追加的投資產生出超額生產率。很明顯,正是在最壞土地上,在一定範圍內,情況必然總是這樣。

作為要素加入生產但不需要代價的自然要素,不論在生產中起什麽作用,都不是作為資本的組成部分加入生產,而是作為資本的無償的自然力,也就是,作為勞動的無償的自然生產力加入生產的。但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上,這種無償的自然力,象一切生產力一樣,表現為資本的生產力。

土地在投資以後會提供地租,並不是因為已經在土地上進行了投資,而是因為這種投資已經使土地變成一個比以前有更高生產率的投資場所。假定一國的全部土地都需要這種投資,那末,每一塊還沒有得到這種投資的土地,就都必須首先通過這個階段,而一塊已經具有這種投資的土地所提供的地租(它在這種情況下提供的利息)也是級差地租,就象這塊土地天然具有這種優越性,而另一塊土地則必須靠人工才能獲得這種優越性一樣。

相同的勞動使一定時間內創造的產品,具有相同的價值;不過,在勞動量已定時,這個產品的大小或量,從而屬於這個產品的一個相應部分的價值部分,只取決於這個產品的量,而這個產品的量又是取決於這個既定勞動量的生產率,而不是取決於這個勞動量的大小。至於這種生產率來源於自然還是來源於社會,是完全無關緊要的。只有在這種生產率本身要花費勞動,也就是說要花費資本的時候,它才會使生產費用增加一個新的組成部分,而在它單純來源於自然的時候,卻不是這樣。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五章 絕對地租

(一)

土地所有權本身已經產生地租。

只要一個國家農業工人的工資通常被壓低到工資的正常平均水平以下,從而工資的一個扣除額,工資的一部分通常加到地租上,這對最壞土地的租地農場主來說也並不能例外。就是在那種使最壞土地有耕種可能的生產價格中,這種低微工資已經是一個構成要素,所以,產品按生產價格出售,不會使這種土地的租地農場主有支付地租的能力。

撇開真正的藝術作品不說(按問題的性質來說,這種藝術作品的考察不屬於我們討論的問題之內),不言而喻,不同生產部門,按照它們的技術特點,需要有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不同比率,所以活勞動在一些部門必須占有較多的位置,而在另一些部門必須占有較少的位置。

如果真正農業上的資本構成低於社會平均資本的構成,那末,這首先就表示,在生產發達的各國,農業的發展沒有達到加工工業那樣的程度。

無論如何,在理論上已經確定的是:農產品的價值只有在這個前提下才能高於它們的生產價格;也就是說,農業上一定量的資本,同有社會平均構成的同等數量的資本相比,會生產較多的剩余價值,即推動和支配較多的剩余勞動(因此一般地說,也就是使用較多的活勞動)。

資本的不斷趨勢是,通過競爭來實現總資本所生產的剩余價值分配上的這個平均化,並克服這個平均化的一切阻礙。所以,資本的趨勢是,只容許這樣的超額利潤,這種超額利潤,在一切情況下都不是由商品的價值和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產生的,而是由調節市場的一般生產價格和與它相區別的個別生產價格之間的差額產生的;所以超額利潤不是產生在兩個不同生產部門之間,而是產生在每個生產部門之內;因此,它不會影響不同生產部門的一般生產價格,也就是說,不會影響一般利潤率,反而以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和以一般利潤率為前提。

當資本投在土地上時,和資本相對立的土地所有權,或者說,和資本家相對立的土地所有者,就是作為這樣一種外力和限製出現的。

由此可以得出結論說,農產品的價格可以在達不到它們的價值的情況下,高於它們的生產價格。其次,可以得出結論說,農產品的價格,在達到它們的價值以前,可以持續上漲,直到一定點為止。還可以得出結論說,農產品的價值超過它們的生產價格的余額,所以能成為它們的一般市場價格的決定要素,只是因為有土地所有權的壟斷。最後,可以得出結論說,在這種情況下,產品價格昂貴不是地租的原因,相反地地租倒是產品價格昂貴的原因。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五章 絕對地租

(二)

僅僅農業資本在價值構成上已經達到一般水平這一情況,並不證明,勞動的社會生產力在農業資本中已經發展到同樣高的水平。這也許只能表明,農業資本本身的產品(這種產品會重新成為它的生產條件的一部分)變貴了,或肥料之類的輔助材料現在已經不象以前那樣隨手可得,而必須從遠地運來,等等。

假定節省勞動的機器、化學的輔助材料等等,在農業中已經廣泛應用,因而不變資本同所用勞動力的總量相比,在技術方面,即不僅在價值方面,而且在總量方面已經增大。而在農業中(采礦業中也一樣),問題不只是勞動的社會生產率,而且還有由勞動的自然條件決定的勞動的自然生產率。可能有這種情況:在農業中,社會生產力的增長僅僅補償或甚至還補償不了自然力的減少,——這種補償總是只能起暫時的作用,——所以,盡管技術發展,產品還是不會便宜,只是產品的價格不致上漲得更高而已。也可能有這種情況:在谷物價格上漲時,產品的絕對量減少,而相對的剩余產品卻增加。當主要由機器或牲畜構成的、只有損耗部分需要補償的不變資本相對增大,而投在工資上面的、必須不斷由產品來全部補償的可變資本部分相應減少時,就可能出現這種情況。

隨著自然科學和農藝學的發展,土地的肥力也在變化,因為各種能使土地的要素立即被人利用的手段在發生變化。因此,法國以及英格蘭東部各郡以前被視為壞地的輕質土地,最近已上升為頭等土地。(見帕西的著作)另一方面,有的土地所以被看作壞地,並不是由於它的化學構成,而只是由於某些機械的、物理的障礙妨礙著它的耕作,所以,一旦發現克服這些障礙的方法,它就變為好地了。

土地耕作面積的擴大總是取決於一國資本市場和營業狀態的整個情況。在資本緊迫時期,即使未耕地能給租地農場主(不管他付不付地租)提供平均利潤,也不足以使追加資本投入農業。在資本過剩時期,即使市場價格不上漲,只要其他方面具備了正常的條件,資本就會湧到農業上來。那些比一向耕種的土地還要好的土地,事實上只是由於位置的原因,或者由於一向不能突破的、使它不能被人耕種的限製,或者由於偶然的因素,而被排擠在競爭之外。因此,我們只好經營那些和最後的耕地質量相同的土地。

農業資本比非農業資本的一個同樣大的部分推動更多的勞動。差額有多大,或者這個差額一般是否存在,這取決於農業和工業相比的相對發展程度。按問題的本質來看,隨著農業的進步,這個差額必然會縮小,除非同不變資本部分相比,可變資本部分減少的比例,在工業資本上比在農業資本上更大。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六章 建築地段的地租。

礦山地租。土地價格

凡是自然力能被壟斷並保證使用它的產業家得到超額利潤的地方(不論是瀑布,是富饒的礦山,是盛產魚類的水域,還是位置有利的建築地段),那些因對一部分土地享有權利而成為這種自然物所有者的人,就會以地租形式,從執行職能的資本那裏把這種超額利潤奪走。

土地所有權,在和產業資本結合在一個人手裏時,實際上可以使產業資本從地球上取消為工資而進行鬥爭的工人的容身之所。在這裏,社會上一部分人向另一部分人要求一種貢賦,作為後者在地球上居住的權利的代價,因為土地所有權本來就包含土地所有者剝削土地,剝削地下資源,剝削空氣,從而剝削生命的維持和發展的權利。

我們要考察兩個要素:一方面,土地為了再生產或采掘的目的而被利用;另一方面,空間是一切生產和一切人類活動所需要的要素。從這兩個方面,土地所有權都要求得到它的貢賦。對建築地段的需求,會提高土地作為空間和地基的價值,而對土地的各種可用作建築材料的要素的需求,同時也會因此增加。

資本化的地租,從而,正是這個資本化的貢賦,表現為土地價格,因此土地也象任何其他交易品一樣可以出售。因此對購買者來說,他對地租的索取權,好象不是白白得到的,不是不出勞動,不冒風險,不具有資本的事業精神,就白白得到的,而是支付了它的等價物才得到的。

總之,創造這種權利的,是生產關系。一旦生產關系達到必須改變外殼的程度,這種權利和一切以它為依據的交易的物質源泉,即一種有經濟上和歷史上的存在理由的、從社會生活的生產過程產生的源泉,就會消失。從一個較高級的經濟形態的角度來看,個別人對土地的私有權,和一個人對另一個人的私有權一樣,是十分荒謬的。甚至整個社會,一個民族,以至一切同時存在的社會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們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並且他們必須象好家長那樣,把土地改良後傳給後代。

和分散的手工業相比,人們可以在一個狹小的空間內集中巨大的生產設施,大工業就是這樣做的。但是,在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上,總是需要有一定的空間,並且建築物在高度上也有它一定的實際界限。生產的擴大超過這種界限,也就要求擴大土地面積。

只要處理得當,土地就會不斷改良。土地的優點是,各個連續的投資能夠帶來利益,而不會使以前的投資喪失作用。不過這個優點同時也包含著這些連續投資在收益上產生差額的可能性。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

(一)

勞動的生產效率越高,它的產品的每一部分就越便宜,因為體現同量勞動從而體現同一價值的使用價值的量就越大。

地租分析上的全部困難在於,說明農業利潤為什麽會超過平均利潤,不是說明剩余價值,而是說明這個生產部門所特有的超額的剩余價值;也就是說,不是說明“純產品”,而是說明這個純產品超過其他產業部門的純產品而形成的余額。

庸俗經濟學的特征恰恰在於,當那種在一定歷史發展階段上是新穎的、創造性的、深刻的和正確的見解,已經變成平凡、陳舊和錯誤的東西的時候,又把它們重新揀起來。

如果不是私有土地的所有者,而象在亞洲那樣,國家既作為土地所有者,同時又作為主權者而同直接生產者相對立,那末,地租和賦稅就會合為一體,或者不如說,不會再有什麽同這個地租形式不同的賦稅。在這種情況下,依附關系在政治方面和經濟方面,除了所有臣民對這個國家都有的臣屬關系以外,不需要更嚴酷的形式。在這裏,國家就是最高的地主。在這裏,主權就是在全國範圍內集中的土地所有權。但因此那時也就沒有私有土地的所有權,雖然存在著對土地的私人的和共同的專有權和使用權。

任何時候,我們總是要在生產條件的所有者同直接生產者的直接關系——這種關系的任何形式總是自然地同勞動方式和勞動社會生產力的一定的發展階段相適應——當中,為整個社會結構,從而也為主權和依附關系的政治形式,總之,為任何當時的獨特的國家形式,找出最深的秘密,找出隱蔽的基礎。

直接生產者為自己的勞動和他為地主的勞動在空間和時間上還是分開的,他為地主的勞動直接出現在為另一個人進行的強製勞動的野蠻形式上。同樣,土地會提供地租的“屬性”,在這裏,也歸結為一種明顯的公開的秘密,因為那種束縛在土地上的人類勞動力,和那種迫使勞動力的所有者不得不超過滿足本人必不可少的需要所必需的程度來加緊使用勞動力的所有權關系,也屬於提供地租的本性。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

(二)

只有把這種可能性變為現實性的強製,才創造地租。但這種可能性本身,是同主觀和客觀的自然條件結合在一起的。

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那部分人的利益,總是要把現狀作為法律加以神聖化,並且要把習慣和傳統對現狀造成的各種限製,用法律固定下來。

正如他所知道的新的需要,他的產品的市場的擴大,他對他這一部分勞動力的支配越來越有保證,都會刺激他去提高自己勞動力的緊張程度;在這裏,不要忘記,這種勞動力的使用決不限於農業,也包括農村家庭工業。因此,這裏已經有了某種經濟發展的可能性,當然,這種可能性要取決於環境的適宜,天生的種族性格等等。

在產品地租是地租的占統治地位的和最發達的形式的時候,它又總是或多或少伴隨著前一種形式的殘余,即直接用勞動即徭役勞動來交付地租的形式的殘余,而不管地主是私人還是國家。產品地租的前提是直接生產者已有較高的文明狀態,從而他的勞動以及整個社會已處於較高的發展階段。產品地租和前一形式的區別在於,剩余勞動已不再在它的自然形態上,從而也不再在地主或地主代表的直接監督和強製下進行。驅使直接生產者的,已經是各種關系的力量,而不是直接的強製,是法律的規定,而不是鞭子,他已經是自己負責來進行這種剩余勞動了。

從這些舊式的、親自勞動的土地占有者中間,也就產生了培植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的溫床,他們的發展,取決於農村以外的資本主義生產的一般發展。

這些資本家一向置身在農村範圍之外,現在卻把他們在城市中獲得的資本和城市中已經發展的資本主義經營方式,即產品只是作為商品,並且只是作為占有剩余價值的手段來生產的形式,帶到農村和農業中來。這個形式只有在那些在從封建主義生產方式過渡到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時期支配著世界市場的國家,才能成為一般的常規。一旦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出現在土地所有者和實際從事勞動的農民之間,一切從農村舊的生產方式產生的關系就會解體。

資本在農業上作為一種獨立的和主導的力量,並不是一下子普遍出現的,而是逐漸在各個特殊生產部門內出現的。它首先占領的不是真正的農業,而是畜牧業特別是牧羊業之類的生產部門。牧羊業的主要產品羊毛,在工業興盛時最初經常會提供一個市場價格超過生產價格的余額,只是到後來才歸於平衡。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

(三)

古代土地公有製的殘余,在過渡到獨立的農民經濟以後,還在例如波蘭和羅馬尼亞保留下來。這種殘余在那些地方成了實現向比較低級的地租形式過渡的借口。土地一部分屬於單個農民,由他們獨立耕種。另一部分則共同耕種,形成剩余產品,它部分地用於公社的開支,部分地作為歉收時動用的儲備等等。剩余產品的最後這兩部分,以及最終全部剩余產品連同生長這個剩余產品的土地,都逐漸為國家官吏和私人所掠奪;原來的自由農民,有義務共同耕種這種土地的土地所有者,這樣就變為有義務從事徭役或交納產品地租的人,而公有地的掠奪者則變為不僅是被掠奪的公有地的所有者,並且也是農民自有土地的所有者。

還有小塊土地所有製。在這裏,農民同時就是他的土地的自由所有者,土地則是他的主要生產工具,是他的勞動和他的資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動場所。這個形式下,不支付任何租金;因而,地租也不表現為剩余而的一個單獨的形式,盡管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般已經發展的國家,同其他生產部門比較,它也會表現為超額利潤,不過這種超額利潤,和勞動的全部收益一樣,為農民所得。

土地所有權的這個形式的前提是:正如在上述各種更古老的土地所有權形式下一樣,和城市人口相比,農村人口在數量上還占有巨大優勢,因此,盡管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一般已取得統治地位,但相對地說還不大發展,從而在其他生產部門內,資本的積聚也是在狹小界限內進行的,資本的分散仍占優勢。實際上,農產品的絕大部分,在這裏必須作為直接的生活資料,由它的生產者即農民本人消費,並且只有除此以外的余額,才作為商品進入同城市的貿易。

即使這個形式是出現在一般市場價格根本還沒有發展的社會狀態內,這個級差地租也還是存在;這時,它表現為超額的剩余產品。不過它是流入了那些在比較有利的自然條件下實現自己勞動的農民的口袋。

農業的經營大部分是為了直接生活的目的,土地對大多數人口來說是他們的勞動和資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動場所,所以,產品的起調節作用的市場價格,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會達到它的價值;但是,由於活勞動的要素占優勢,這個價值照例高於生產價格,雖然價值超過生產價格的這個余額,也會因盛行小塊土地所有製的國家中非農業資本的構成很低而受到限製。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

(四)

自耕農的這種自由小塊土地所有製形式,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正常形式,一方面,在古典古代的極盛時期,形成社會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在現代各國,我們又發現它是封建土地所有製解體所產生的各種形式之一。

自耕農的自由所有權,對小生產來說,也就是對下述生產方式來說,顯然是土地所有權的最正常的形式,——在這種生產方式中,土地的占有是勞動者對本人的勞動產品擁有所有權的一個條件;在這種生產方式中,耕者不管是一個自由的土地所有者,還是一個隸屬農民,總是獨立地作為孤立的勞動者,同他的家人一起生產自己的生活資料。土地的所有權是這種生產方式充分發展的必要條件,正如工具的所有權是手工業生產自由發展的必要條件一樣。在這裏,土地的所有權是個人獨立發展的基礎。它也是農業本身發展的一個必要的過渡階段。這種土地所有權滅亡的原因表明了它的限度。這些原因就是:它的正常的補充物即農村家庭工業,由於大工業的發展而被破壞;處在這種耕作下的土地已經逐漸貧瘠和枯竭;公有地(這在一切地方都是小塊土地所有製的第二個補充物,並且只是因為有了公有地,小塊土地所有製才有可能飼養牲畜)已經為大土地所有者所霸占;種植園經濟或資本主義經營的大農業加入了競爭。農業上的各種改良一方面降低了土地產品的價格,另一方面要求較大的投資和更多的物質生產條件,這些也促進了上述土地所有權的滅亡。

小塊土地所有製按其性質來說就排斥社會勞動生產力的發展、勞動的社會形式、資本的社會積聚、大規模的畜牧和科學的不斷擴大的應用。

高利貸和稅收製度必然會到處促使這種所有製沒落。資本在土地價格上的支出,勢必奪去用於耕種的資本。生產資料無止境地分散,生產者本身無止境地分離。人力發生巨大的浪費。生產條件日趨惡化和生產資料日益昂貴是小塊土地所有製的必然規律。對這種生產方式來說,好年成也是一種不幸。

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

第四十七章 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

(五)

農民變成了商人和產業家,但沒有具備那些讓他能夠把自己的產品作為商品來進行生產的條件。

這種沖突,不過是土地私有權同合理的農業、同土地正常的社會利用之間的矛盾所表現的形式之一。但是另一方面,土地私有權,從而對直接生產者的土地的剝奪——一些人擁有土地私有權,意味著另一些人喪失土地所有權——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礎。

在小所有製的場合,這是由於缺乏應用社會勞動生產力的手段和科學。在大所有製的場合,卻是由於這些手段被用來盡快地增加租地農場主和土地所有者的財富。在這兩個場合,都是由於對市場價格的依賴。

小土地所有製的前提是:人口的最大多數生活在農村;占統治地位的,不是社會勞動,而是孤立勞動;在這種情況下,再生產及其物質條件和精神條件的多樣化和發展,都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可能具有合理耕作的條件。另一方面,大土地所有製使農業人口減少到不斷下降的最低限度,而在他們的對面,則造成不斷增長的擁擠在大城市中的工業人口。由此產生了各種條件,這些條件在社會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規律決定的物質變換的過程中造成了一個無法彌補的裂縫,於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費,並且這種浪費通過商業而遠及國外。

如果說小土地所有製創造出了一個未開化的階級,它半處於社會之外,並且兼有原始社會形態的一切粗野性以及文明國家的一切痛苦和窮困,那末,大土地所有製就在勞動力的天然能力躲藏的最後領域,在勞動力作為更新民族生活力的後備力量貯存起來的最後領域,即在農村本身中,破壞了勞動力。大工業和按工業方式經營的大農業一起發生作用。如果說它們原來的區別在於,前者更多地濫用和破壞勞動力,即人類的自然力,而後者更直接地濫用和破壞土地的自然力,那末,在以後的發展進程中,二者會攜手並進,因為農村的產業製度也使勞動者精力衰竭,而工業和商業則為農業提供各種手段,使土地日益貧瘠。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體的公式

(一)

資本—利潤(企業主收入加上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就是把社會生產過程的一切秘密都包括在內的三位一體的公式。

資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於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並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資本不是物質的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的總和。資本是已經轉化為資本的生產資料,這種生產資料本身不是資本,就象金和銀本身不是貨幣一樣。社會某一部分人所壟斷的生產資料,同活勞動力相對立而獨立化的這種勞動力的產品和活動條件,通過這種對立在資本上被人格化了。不僅工人的已經轉化為獨立權力的產品(這種產品已成為它們的生產者的統治者和購買者),而且這種勞動的社會力量及其有關的形式,也作為生產者的產品的屬性而與生產者相對立。因此在這裏,關於歷史地形成的社會生產過程的因素之一,我們有了一個確定的、乍一看來極為神秘的社會形式。

現在,與此並列,又有土地,這個無機的自然界本身,這個完全處在原始狀態中的“粗糙的混沌一團的天然物”。價值是勞動,因此,剩余價值不可能是土地創造的。土地的絕對肥力所起的作用,不過是使一定量的勞動提供一定的、受土地的自然肥力所製約的產品。

只是一個幽靈——勞動,這只是一個抽象,就它本身來說,是根本不存在的;或者,如果我們就它在這裏所表示的意思來說,只是指人用來實現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的一般人類生產活動,它不僅已經擺脫一切社會形式和性質規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單純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會為轉移,超乎一切社會之上,並且作為生命的表現和證實,是還沒有社會化的人和已經有某種社會規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

這個公式應該包括各種收入源泉之間的聯系。象資本一樣,雇傭勞動和土地所有權也是歷史規定的社會形式;一個是勞動的社會形式,另一個是被壟斷的土地的社會形式。而且二者都是與資本相適應的、屬於同一個社會經濟形態的形式。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體的公式

(二)

資本的文明面之一是,更有利於生產力的發展,有利於社會關系的發展,有利於更高級的新形態的各種要素的創造。

事實上,自由王國只是在由必需和外在目的規定要做的勞動終止的地方才開始;因而按照事物的本性來說,它存在於真正物質生產領域的彼岸。

這個領域內的自由只能是: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把它置於他們的共同控製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於和最適合於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

這個自由王國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國的基礎上,才能繁榮起來。工作日的縮短是根本條件。

對資本家、土地所有者和工人來說,表現為他們各自特有的收入(利潤、地租和工資)的三個不同的源泉。它們從下述意義上講確實是收入的源泉:對資本家來說,資本是一臺永久的吸取剩余勞動的抽水機;對土地所有者來說,土地是一塊永久的磁石,它會把資本所吸取的剩余價值的一部分吸引過來;最後,勞動則是一個不斷更新的條件和不斷更新的手段,使工人在工資的名義下取得他所創造的一部分價值,從而取得由這部分價值來計量的一部分社會產品,即必要生活資料。

並沒有創造轉化為這幾個不同範疇的實體本身。

在那些生產當事人看來,資本、土地所有權和勞動,是三個不同的、獨立的源泉,每年生產的價值——從而這個價值借以存在的產品——的三個不同的組成部分,就是從這些源泉本身產生出來的;因此,不僅這個價值作為收入分歸社會生產過程的各個特殊因素時所采取的不同形式,是從這些源泉產生出來的,而且這個價值本身,從而這些收入形式的實體,也是從這些源泉產生出來的。

土地也會人格化為土地所有者,也會用後腿站立起來,並且作為一種獨立的權力,要求在它幫助下生產出來的產品中占有自己的一份;所以,不是土地得到了產品中歸它所有的那一部分,以便用來恢復和提高自己的生產率,而是土地所有者得到了這個產品的一部分,以使用來高價變賣和揮霍浪費。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八章 三位一體的公式

(三)

資本表現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形式,從而表現為純粹物的、由勞動資料在一般勞動過程中的職能所產生的性質。因此,資本和生產出來的生產資料就變成了一個同義詞。同樣,土地和被私有權壟斷的土地也變成了一個同義詞。因此,天然就是資本的勞動資料本身也就成了利潤的源泉,土地本身則成了地租的源泉。

勞動本身,就它作為有目的的生產活動這個簡單的規定性而言,不是同具有社會形式規定性的生產資料發生關系,而是同作為物質實體、作為勞動材料和勞動資料的生產資料發生關系。這些生產資料也只是在物質方面,作為各種使用價值來互相區別:土地不是生產出來的勞動資料,其余的東西是生產出來的勞動資料。因此,如果勞動和雇傭勞動合而為一,那種使勞動條件和勞動對立的一定的社會形式也就會和勞動條件的物質存在合而為一。這樣,勞動資料本身就是資本,土地本身也就是土地所有權了。這些勞動條件在勞動面前所顯示出來的形式上的獨立,它們在雇傭勞動面前所具有的這種獨立化的特殊形式,也就成了它們作為物,作為物質生產條件所具有的不可分離的屬性,成了它們作為生產要素必然會有的、內在地固有的性質了。

表示價值和一般財富的各個組成部分同財富的各種源泉的聯系的經濟三位一體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神秘化,社會關系的物化,物質生產關系和它的歷史社會規定性直接融合在一起的現象已經完成:這是一個著了魔的、顛倒的、倒立著的世界。在這個世界裏,資本先生和土地太太,作為社會的人物,同時又直接作為單純的物,在興妖作怪。

實際的生產當事人對資本—利息,土地—地租,勞動—工資這些異化的不合理的形式,感到很自在,這也同樣是自然的事情,因為他們就是在這些假象的形式中活動的,他們每天都要和這些形式打交道。庸俗經濟學無非是對實際的生產當事人的日常觀念進行訓導式的、或多或少教條式的翻譯,把這些觀念安排在某種合理的秩序中。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四十九章 關於生產過程的分析

新追加的全部勞動表現為一年內新創造的價值,而這種價值又會分解為三種收入:工資、利潤和地租。——因此,一方面,沒有留下任何多余的社會勞動,可以用來補償已經消費的、一部分必須在實物和價值兩方面再生產出來、一部分只需要在價值方面(只就固定資本的損耗來說)再生產出來的不變資本。另一方面,每年由勞動創造出來的,分割為工資、利潤和地租形式的並以這些形式來花費的價值,不足以支付或購買年產品中除了這些收入的價值之外還必然包含的不變資本部分。

我們拿一個國家的年產品來說。這個產品的一部分,盡管它能夠充當生產資料,卻進入個人消費。這是工資、利潤和地租花費在上面的產品。這個產品是社會資本的一定部類的產品。這種資本本身也可能生產屬於第I部類的產品。只要這樣做,那末,屬於第I部類的供生產消費的產品的部分,就不是由這個資本中耗費在第II部類產品即真正屬於個人消費的產品上的部分提供的。第II部類的全部產品,即進入個人消費的全部產品,從而收入花費在上面的全部產品,是耗費在它上面的資本加上所生產的余額的存在形式。因此,它是只投在消費資料生產上的資本的產品。同樣,年產品中充當再生產資料(原料和勞動工具)的第I部類,盡管在實物形式上也能夠充當消費資料,但它是只投在生產資料生產上的資本的產品。構成不變資本的絕大部分產品,從物質方面來看也是處在不能進入個人消費的形式上。

利潤和地租同工資的共同之處在於:三者都是收入的形式。盡管如此,它們有著本質的區別:利潤和地租體現著剩余價值,即無酬勞動,工資則體現著有酬勞動。

更仔細地分析一下就可以看到,由利潤到資本的再轉化倒是表明了如下事實:不斷地以收入形式表現出來的追加勞動,並非用來維持或再生產舊的資本價值,而是只要它不作為收入被消費掉,就用來創造新的剩余的資本。

新創造的價值既可以用於生產消費,也可以用於個人消費,既可以作為資本來用,也可以作為收入來用。按照它的實物形式來說,它的一部分必須用於生產消費。因此很明顯,年追加勞動既創造資本,也創造收入;這一點也表現在積累過程上。

施托爾希說:“形成國民收入的各種可出售的產品,在政治經濟學上必須用兩種不同的方法來考察:在對個人的關系上應看作價值;在對國民的關系上應看作財富;因為國民的收入,不是象個人的收入那樣,按照它的價值來估計,而是按照它的效用,或者說按照它所能滿足的需要來估計。”(《論國民收入的性質》第19頁)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消滅以後,但社會生產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價值決定仍會在下述意義上起支配作用:勞動時間的調節和社會勞動在各類不同生產之間的分配,最後,與此有關的簿記,將比以前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現在並沒有放到更重要的地位。

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

第五十章 競爭的假象

預付資本的這種增大,對一個開始新營業的資本家來說,確實是件令人不安的事情。但是,從整個再生產來看,可變資本的增加只不過表示,在由新加入的勞動新創造的價值中,要有一個較大的部分轉化為工資,因而要首先轉化為可變資本,而不是轉化為剩余價值和剩余產品。

每年由新加的勞動新加到生產資料或不變資本部分上的價值,分化並分解為工資、利潤和地租這些不同的收入形式,這不會改變價值本身的界限,不會改變分為這些不同範疇的價值總和,就同這各個部分之間互相比例的變化不會改變它們的總和,不會改變這個既定的價值量一樣。

但在每個國家,在一定的時期,這個起調節作用的平均工資都是一個已定的量。因此,其他一切收入的價值就有了一個界限。這個價值總是等於體現總工作日(在這裏,它和平均工作日相一致,因為它包括社會總資本所推動的勞動總量)的價值減去總工作日中體現工資的部分。因此,這個價值的界限是由無酬勞動所借以表現的價值的界限決定的,也就是由這個無酬勞動的量決定的。如果工人為再生產自己的工資價值所必需的工作日部分的最後界限,是他的工資的身體最低限度,那末,工作日的另一部分——代表他的剩余勞動的部分,即表示剩余價值的價值部分——的界限,就是工作日的身體最高限度,即工人在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勞動力的情況下每天一般可以提供的勞動時間的總量。

同一個生產因素即資本,必須把歸它所有的剩余價值部分,在這個生產因素的兩個所有者之間進行分割。至於平均利潤的分割在這裏沒有確定的合乎規律的界限,這並不會使它作為商品價值部分所具有的界限消失;就象一個企業的兩個股東,由於各種不同的外在條件而不等地分配利潤,這絲毫不會影響這個利潤的界限一樣。

勞動力的、資本的和土地的所有權,就是商品這些不同的價值組成部分所以會分別屬於各自的所有者,並把這些價值組成部分轉化為他們的收入的原因。但價值並不是因它轉化為收入而產生的,它在能夠轉化為收入,能夠取得這種形式以前,必須已經存在。

如果我們把工資歸結為它的一般基礎,也就是說,歸結為工人本人勞動產品中加入工人個人消費的部分;如果我們把這個部分從資本主義的限製下解放出來,把它擴大到一方面為社會現有的生產力(也就是工人的勞動作為現實的社會勞動所具有的社會生產力)所許可,另一方面為個性的充分發展所必要的消費的範圍;如果我們再把剩余勞動和剩余產品,縮小到社會現有生產條件下一方面為了形成保險基金和準備金,另一方面為了按社會需求所決定的程度來不斷擴大再生產所必要的限度;最後,如果我們把那些有勞動能力的人必須為社會上還不能勞動或已經不能勞動的成員而不斷進行的勞動,包括到1.必要勞動和2.剩余勞動中去,也就是說,如果我們把工資和剩余價值,必要勞動和剩余勞動的獨特的資本主義性質去掉,那末,剩下的就不再是這幾種形式,而只是它們的為一切社會生產方式所共有的基礎。